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晩期及产时生育舞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程度、自我效能及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东莞市康华医院收治的初产妇400例,采用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00例。参照组初产妇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初产妇孕晩期及产时给予生育舞蹈干预,比较两组初产妇分娩疼痛程度、分娩自我效能及母婴结局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初产妇的分娩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参照组,分娩自我效能水平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会阴侧切率、会阴重度裂伤率、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产伤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对初产妇孕晩期及产时实施生育舞蹈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分娩疼痛程度,提升其分娩自我效能水平,改善其母婴结局。
简介:摘要低生育率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考虑的人口基本特征。生育健康并非孤立存在,而受到人们婚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低生育率下人们婚育观念和行为已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必将引发生育健康领域的新问题。本研究从人口学视角分析年轻一代婚育观念和行为变化特征,并分析这些特征带来的生育健康领域的一系列新挑战,突出表现在,已婚和未婚人群避孕服务需求更为多元和迫切,人工流产形势更加严峻;剖宫产率上升,分娩镇痛需求更为强烈;出生缺陷防治难度增加,产后抑郁风险增加;不孕不育率不断上升,辅助生殖需求不断扩容。鉴于这些新挑战,本文针对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生育健康的卫生政策制定、卫生服务和医学技术发展提出了宏观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生育政策调整对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系统,其监测对象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宁波市奉化市居住≥1年的产妇。将资料分为"独生子女"(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单独二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和"全面二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3个时期,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时期产妇年龄分布的差异,分析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经产妇占比的变化趋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育政策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联。结果"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产妇数分别为12 557、14 097和15 509名,后一时期分别较前一时期增长12.3%和10.0%;各时期产妇年龄M(P25,P75)分别为27(25,30)、28(26,31)和28(26,32)岁;各时期经产妇占比分别为19.5%、35.7%和45.8%,呈上升趋势(P< 0.001)。"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分娩量分别为12 721、14 307和15 772名。"独生子女"时期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最低(8.7%),"全面二孩"时期最高(11.1%)。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与"独生子女"时期相比,"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早产[OR (95%CI)分别为1.20(1.08~1.33)和1.08(1.02~1.13)]和出生缺陷[OR(95%CI)分别为1.33(1.13~1.55)和1.29(1.20~1.39)]风险增加;巨大儿风险降低[OR(95%CI)分别为0.87(0.80~0.96)和0.91(0.87~ 0.95)],围产儿死亡风险变化无统计学意义[OR(95%CI)分别为0.78(0.53~1.15)和0.84(0.69~1.02)]。结论随生育政策调整,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高龄、经产妇比例增加,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男性生育力保存(male fertility preservation, MFP)是应对男性不育的重要策略,目的是为有需求的男性提供生育力保存,为男性在实施影响生育诊断与治疗前或暴露前保存生育力,为在未来生育时提供可用精子。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生殖男科学组发起,并组织MFP领域的专家成立编写组后撰写。内容涉及MFP的各个方面,包括MFP的适用人群、MFP前的准备、不同样本获取的方法及具体冻融方法、冻存样本保存方法以及MFP相关的质量控制与伦理问题等。本共识重视规范MFP的应用范围,同时聚焦精子冷冻、复苏过程及质量控制,为从事生殖医学、男科学、妇产科学或肿瘤生育力保存的专业医务人员,尤其为辅助生殖机构和人类精子库的专业人员提供专家咨询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生育需求及怀孕和妊娠结局。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确诊时年龄≤40岁的374例乳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临床资料收集。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308例患者完成问卷调查,应答率为82.4%。81例(26.3%)患者在确诊乳腺癌后有生育需求,其中6例患者采取积极措施保留生育能力。72例(23.4%)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曾进行生育咨询。7例患者成功怀孕,其中4例患者正常分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4.81)、大学及以上学历(OR=3.26)、行保乳手术(OR=2.15)以及未生育者(OR=3.03)在患病后更易有生育需求(均P<0.05)。结论中国年轻乳腺癌女性生育需求日益增长,肿瘤相关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应积极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提供相应的生育咨询及个体化诊疗。
简介:摘要早在1912年,Weinberg首次提出了父亲年龄的增长与子代的遗传缺陷有关。从此,人们开始意识到父亲年龄与子代预后有关联。近年,伴随着母亲生育年龄的增加,父亲的生育年龄也有所增加。纵观国内外的相关报道,除了父亲年龄对生育能力有影响外,父亲生育年龄对子代的影响可以分为近期影响和远期影响。对子代的近期影响包括早产、流产、低出生体重、染色体异常、畸形、死胎等。对子代的远期影响包括儿童期恶性肿瘤、代谢类疾病、精神类疾病等。本文通过对目前已有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父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近远期预后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亲生育年龄与子代超重肥胖风险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中国7省份开展的6~18岁学生体格检查数据,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及其家长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方式相关信息。共纳入41 567名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根据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将母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28、29~38岁三个类别,父亲生育年龄分为14~23、24~30、31~42岁三个类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生育年龄和父母营养状态与子代超重肥胖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41 567名儿童的年龄为(10.6±3.2)岁,其父亲生育年龄为(27.9±4.4)岁,母亲生育年龄为(25.8±4.0)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3.4%。调整儿童饮食行为因素后,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和母亲生育年龄为24~28岁组子代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6(1.08~1.24)。父母双方均无超重肥胖的子代,肥胖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双方均超重肥胖时,父亲生育年龄为24~30岁组和母亲生育年龄为14~28岁组子代发生超重肥胖风险OR(95%CI)值分别为1.27(1.00~1.62)、1.33(1.07~1.65)。结论父母亲生育年龄和父母超重肥胖状态均与子代超重肥胖有关联,且存在交互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孕症夫妇在生育压力、主观幸福感和生育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性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和方便抽样法抽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门诊接受初诊的不孕症夫妇。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生育压力量表(FPI)、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和生育生活质量量表(FertiQoL)对纳入的230例不孕症夫妇进行调查。结果不孕症夫妇在心理弹性(P=0.034)、生育压力(P<0.001)和生育生活质量(P=0.005)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症女方的心理弹性在生育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和生育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理想[χ2/df=1.437,拟合优度指数(GFI)=0.936,修正的拟合优度指数(AGFI)=0.909,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43],且中介作用显著。不孕症男方心理弹性在生育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和生育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χ2/df=2.011,GFI=0.93,增值拟合指数(IFI)=0.918,标准化拟合指数(CFI)=0.917,RMSEA=0.067],但心理弹性在生育压力与生育生活质量中有中介作用,在生育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中无中介作用。结论不孕症夫妇的生育压力和生育生活质量存在差异。心理弹性在不孕症夫妇的生育压力与生育生活质量中存在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