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onteggia骨折临床诊断和治疗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34例孟氏骨折患者,初步诊断符合孟氏骨折28例,修正诊断6例;男24例,女10例;儿童12例,成人22例;摔伤28例,坠落伤2例,车外伤4例;陈旧性骨折2例。术前依据X线、CT平扫及三维重建等影像学资料,评估骨性结构损伤状况,主要关注尺骨、桡骨小头结构的完整性,根据骨折-脱位分型。术中骨性连接修复后,检查桡骨头是否复位、活动肘关节时桡骨头是否稳定,检查有无关节囊及环状韧带损伤;行应力试验检查,判断是否需要行缝合修复或锚钉修复侧副韧带。术后辅助肘关节功能康复锻炼。通过活动肘关节或透视观察肘关节是否存在肘关节摇摆不稳、桡骨头半脱位等不稳定现象。结果术前评估Bado分型:Ⅰ型13例,Ⅱ型11例(ⅡA型6例;ⅡB型2例;ⅡC型3例),Ⅲ型8例,Ⅳ型2例。术中评估:Ⅰ型2例手法复位,10例钢板内固定(1例行环状韧带修补),1例克氏针固定;Ⅱ型11例钢板内固定;Ⅲ型4例手法复位,4例钢板内固定;Ⅳ型2例钢板内固定。骨性结构修复后桡骨头仍处于脱位状态者2例,进行环状韧带修补;2例仍有肘关节不稳表现,行内/外侧韧带损伤的修复。尺骨鹰嘴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者1例;冠状突骨折螺钉固定者2例;桡骨头骨折钢板固定者1例,螺钉固定者1例。骨性修复与软组织修复后,1例仍有桡骨头半脱位,行石膏辅助固定。本组34例骨折均愈合。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肘关节功能评价法:优16例,良15例,可3例。结论通过全面细致检查,可以降低Monteggia骨折漏诊率,对骨折脱位按损伤机制分型,能更准确地设计手术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修复,从而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厦门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日至10月31日厦门市COVID-19唯一定点收治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所有113例COVID-19患者,分为境外输入病例组(78例)和本土病例组(35例),分析2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胸部CT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厦门市共收治了113例COVID-19患者。在年龄上,本土病例组以14~65岁居多,占68.6%,境外输入病例组以14~40岁居多,占66.7%,2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10 9,P<0.001 0)。本土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发热(80.0%)、咳嗽(51.4%)、咳痰(28.6%)、畏寒/寒颤(22.9%)。境外输入病例组患者常见的症状为咳嗽(16.7%)、咽痛(11.5%)、鼻塞流涕(10.3%)、发热(9.0%)。境外输入病例组发热比例比本土病例组低(9.0%比80.0%,P<0.000 1)。与本土病例组相比,境外输入病例组入院前后24 h内血常规淋巴细胞计数更高,入院前后24 h内C-反应蛋白更低。境外输入病例组CURB-65评分、PSI评分及COVID-19严重程度分级均轻于本土病例组(P值均<0.05)。结论厦门地区COVID-19的境外输入病例严重程度轻于本土病例,且症状更不典型,故更应注意筛查出此类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及其软件对麻醉病例汇报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至8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的6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1名学员采用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软件收集病例资料,对照组29名学员采用传统方法收集病例资料。采用第8周测试和结业考试的病例汇报文本考核、病例汇报口述考核和问卷调查结果对两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试验组学员第8周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93.1±1.5)分和(87.9±4.9)分;对照组学员第8周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73.1±5.9)分和(68.9±7.7)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2周补充教学后,于第10周进行结业考试,试验组学员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93.3±3.2)分和(88.2±4.2)分,对照组学员病例汇报文本考核和口述考核成绩分别为(94.1±2.2)分和(87.6±8.4)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两组的学员均认为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对提高拟讨论病例的信息呈现完整性、临床麻醉管理的水平、有效掌握基础知识等方面"非常有帮助"。结论与传统收集病例资料的方法相比,使用麻醉病例信息呈现格式化模板收集病例资料能够促进学员对麻醉病例汇报的掌握,为麻醉病例相关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核酸检测和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表现特征。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日至2月29日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98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是否发生聚集性疫情分为聚集性病例组和散发性病例组,探讨两组的临床特点差异。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8例患者中,男43例(43.88%),女55例(56.12%)。82例为聚集性病例,涉及聚集性疫情25起,16例为散发性病例。聚集性病例组年龄为53.5(36.0,63.0)岁,散发性病例组年龄为33.5(29.0, 44.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3,P=0.004)。入院时轻型患者27例(27.55%),普通型63例(64.29%),重型7例(7.14%),危重型1例(1.02%)。30例(30.61%)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临床分型变化,从入院至病情加重的时间为4.50(3.00,6.00) d。62例(63.27%)患者出现发热,其中聚集性病例组48例(58.54%),散发性病例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2,P=0.028)。病程中出现咳嗽50例(51.02%),咽痛22例(22.45%),乏力12例(12.24%),肌肉酸痛11例(11.22%),头痛10例(10.20%),其在两组间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例(6.12%)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94例患者的核酸阴转时间为9.00(5.00, 11.25) d,11例(11.22%)患者在连续2次核酸检测阴性后再次出现阳性。52.75%(48/91)的患者粪便核酸阳性。患者最常见的胸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影或多发斑片影。64例(65.31%)为双侧肺部病变,18例(18.37%)为单侧。聚集性病例和散发性病例受累肺叶位置和肺叶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与聚集性病例呈正相关[回归系数为0.038,比值比为1.039(95%可信区间1.006~1.072,P=0.020)];发热与聚集性病例呈负相关[回归系数为-1.776,比值比为0.169(95%可信区间0.034~0.834,P=0.029)]。结论聚集性疫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珠海市的主要流行特征,聚集性病例的年龄高于散发性病例。发热和咳嗽是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部分聚集性病例患者起病时可无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核酸阴转后复阳。患者受累肺叶位置和肺叶数与是否为聚集性病例无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solated cortical vein thrombosis, I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3年12月至2019年9月期间收治的ICVT患者,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6例ICVT患者,男性和女性各3例,平均发病年龄3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的癫痫发作(5/6,83.3%)、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6,50.0%)和头痛(3/6,50.0%)。在影像学检查中,ICVT的直接征象为斑点征和条索征,间接征象为脑叶出血、梗死或水肿。结论癫痫发作、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头痛是ICVT的常见表现,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cerebral vein thrombosis, DCV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南京鼓楼医院2006年12月至2019年12月经影像学确诊的DCVT住院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纳入11例DCVT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发病年龄41.6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头痛(11/11,100%)、意识障碍(5/11,45.5%)和癫痫发作(4/11,36.4%)。11例患者均累及直窦,9例累及大脑大静脉,5例累及大脑内静脉,1例累及基底静脉。所有患者均合并其他静脉窦血栓,3例合并皮质浅静脉血栓形成。8例(72.3%)早期CT平扫(发病1周内)可显示大脑大静脉高密度点征或直窦条索征。头颅MRI显示90.9%(10/11)的患者出现脑实质损害,以丘脑受累(5/11,45.5%)最常见,其次为深部白质(4/11,36.4%)。1例患者接受尿激酶介入溶栓治疗,发病第6天死亡。其余10例接受抗凝治疗后好转,随访4个月至13年显示,4例遗留轻至中度残疾(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6例恢复正常。结论头痛、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是DCVT的常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显示丘脑或深部白质受累时需警惕DCVT的可能。需重视早期CT平扫显示的高信号血栓点征和条索征。合并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DCVT患者急性期进展迅猛,转归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波生坦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mbase、Springer-link、Wiley Oli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截至2020年4月),收集波生坦致肝损伤的病例报告类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一般情况、原发病、合并疾病、波生坦应用情况、合并用药情况以及肝损伤发生情况、处置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波生坦致肝损伤的病例报告类文献10篇,涉及12例患者(中国、日本各3例,意大利2例,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瑞典各1例)。1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79岁,平均55岁;原发疾病为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PAH)5例,结缔组织病相关PAH 2例,特发性、继发性、慢性血栓栓塞性、胆汁肝硬化相关、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相关PAH各1例;合并其他疾病者4例。12例患者均存在联合用药情况,联用药物1~9种。肝损伤发生在服用波生坦20 d~57个月(<1个月3例,1~3个月4例,>12个月5例);均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伴有胆红素升高者5例;6例有临床表现描述,包括皮肤巩膜黄染4例,食欲不振4例,恶心3例,乏力3例,呕吐、体重减轻和嗜睡各1例;1例行肝穿刺活检术,结果显示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肝损伤后波生坦停用或剂量减半,视肝损伤情况给予对症治疗,12例患者中9例肝功能恢复正常,2例好转,1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结论波生坦相关肝损伤可发生在用药20 d~57个月,多发生在用药3个月内;临床表现与其他药物性肝损伤类似,部分患者可无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肝损伤;停用波生坦后肝功能多可恢复正常或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绍兴第二医院通过实施病例实时监测,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准确识别与评估医院感染能力,避免医院感染暴发的发生。方法通过实施医院感染实时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建立组织框架,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发挥专职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发现医院感染及时性。结果2017年、2018年、2019年医院同期新发感染率从2.23%下降至1.31%;例次感染率从2.34%下降至1.37%;感染漏报率从13.82%下降至5.52%。全院ICU“三管”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从干预前的8.99%下降至干预后的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P<0.05);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率从干预前的5.95%下降至干预后的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P<0.05);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14%下降至干预后的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05);疝修补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1.41%下降至干预后的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膝关节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96%下降至干预后的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5);腰椎内固定术切口感染率从干预前的2.63%下降至干预后的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全院多重耐药感染率从干预前的6.83%下降至干预后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1,P<0.001)。标本送检率干预前(87.49%)和干预后(88.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实时监测可避免医院感染暴发,实现精确诊断和实时干预、反馈与沟通。结论前瞻性主动监测,即实时全程互动监控的模式,完成监测数据动态分析,促进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提高了医院感染控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