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利用体表电极和食道电极监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夜间不同睡眠状态的呼吸中枢驱动、呼吸中枢驱动的有效性及上气道阻力,评估两者是否具有一致性。方法共招募24例OSA患者,分别利用体表电极和食道电极测量受试者清醒期(W)、稳定的非快速眼动2期(N2)、稳定的非快速眼动2期伴打鼾期(SNORING)、低通气期(HYPOPNEA)、暂停事件前低通气期(PREAPNEA)的呼吸中枢驱动。流速用流量计测量。所有受试者行标准的全夜睡眠多导图检查。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从W到N2,到SNORING,到HYPOPNEA,到PREAPNEA,标化后的食道膈肌肌电(EMGdi%max)和标化后的体表膈肌肌电(SEMGdi%max)的变化趋势一致。从W到N2,到SNORING,EMGdi%max、SEMGdi%max依次增高。呼吸中枢驱动在SNORING期高于HYPOPNEA,PREAPNEA期高于HYPOPNEA。EMGdi%max/V和SEMGdi%max/V从W到N2,到SNORING,到HYPOPNEA,到PREAPNEA依次增高。VE/EMGdi%max、VE/SEMGdi%max从W到N2,到SNORING,到HYPOPNEA,到PREAPNEA依次降低。结论体表电极可以代替多导食道电极评估OSA患者的呼吸中枢驱动、呼吸中枢驱动有效性及上气道阻力。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食道膈肌肌电 体表膈肌肌电
  • 简介:摘要锌银电池的银电极由于使用的局限性,当前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研究的方向在于银电极材料的制备、电极添加剂应用及化成充电研究两方面。后续应从影响过氧化银贮存稳定性的机理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银电极贮存稳定性的难题。

  • 标签: 锌银电池 银电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六触点刺激电极和传统四触点刺激电极骶神经调控系统对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骶神经调控治疗的29例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资料。其中16例采用六触点刺激电极进行骶神经调控治疗,为六触点电极组;13例采用四触点刺激电极治疗,为四触点电极组。两组年龄[(51.63±14.67)岁与(51.85±17.18)岁]、性别[男/女:4/12与5/8],以及治疗前24h排尿次数[(22.10±9.05)次与(21.79±8.05)次]、次均排尿量[(135.68±56.98)ml与(131.00±53.05)ml]、尿急评分[(2.78±0.97)分与(3.02±0.91)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一期电极植入的手术时间、术中敏感触点(引起运动反应时的最小电压≤2V的触点)个数、术中反应触点(术中测试能够引起运动反应的电极触点)占比、同一种电极上各个触点的反应电压以及二期转化(骶神经脉冲发生器植入)率。结果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的敏感触点个数[(3.31±0.95)个与(1.85±0.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的反应触点占比[(96.87±6.71)%与(96.15±9.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六触点电极组与四触点电极组一期手术时间[(71.25± 18.21)min与(68.85±10.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同一种电极各个触点反应电压比较,六触点电极的E4与E5触点反应电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0.41)V与(0.96±0.36)V,P>0.05];六触点电极其余触点反应电压[E0、E1、E2、E3分别为(3.37±0.79)、(2.90±0.61)、(2.09±0.61)、(1.65±0.63)V],以及四触点电极中所有触点的反应电压[E0、E1、E2、E3分别为(3.47±0.87)、(2.89±0.58)、(1.66±0.53)、(0.92±0.39)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触点电极组二期转化率为87.5%(14/16),高于四触点电极组的76.9%(10/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六触点电极与四触点电极相比,有更多的敏感触点。六触点电极骶神经调控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有较高的二期转化率。

  • 标签: 膀胱,过度活动性 骶神经调控 六触点电极 电压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产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运载条件下进行头部扫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陆军某部训练基地的志愿者健康官兵95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77人),救护车在停止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Ⅱ组(11人),救护车在行驶状态下进行头部扫描;Ⅲ组(7人),设置电磁波干扰环境。分析对比3组受检者在不同状态下,移动CT扫描成像质量、运动伪影、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情况。结果骨窗成像:3组受检者颅骨、眼眶、鼻蝶窦等成像清晰。脑组织窗成像:3组受检者均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皮质及脑白质等结构,但颅底部分层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伪影,其中Ⅰ组16.88%(13/77)受检者有较轻微的线状运动伪影,Ⅱ组81.82%(9/11)受检者有较明显的运动伪影;Ⅲ组14.29%(1/7)受检者有轻微线状运动伪影。经χ2检验,Ⅰ组、Ⅲ组分别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645、7.901,均P<0.05);Ⅰ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在电磁干扰状态下,移动CT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3组辐射剂量CTDIvol均为36.27 mGy。结论16排移动CT在救护车行驶及电磁干扰状态下扫描成像稳定安全,数据采集及信息传输正常。

  • 标签: 移动CT CT扫描 头部成像 救护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应用耳科机器人技术辅助电极植入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报道2019年10月国内首例应用耳科手术机器人(RobOtol®)辅助实施人工耳蜗电极植入(诺尔康CS-10A TM),并对手术安全性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该例成人女性患者顺利应用耳科机器人辅助实施电极植入,机器人系统安置、调试时间约6 min。术中缓慢、全鼓阶植入人工耳蜗电极,机器人执行末梢对术野组织无损伤。术中植入电极的阻抗及神经遥测反应均良好。无术后并发症。术后人工耳蜗系统运作良好,听觉重建效果理想。结论耳科手术机器人在不自主震颤消除及精细操作放大上具有一定优势,可以安全地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辅助电极植入,实现电极微创、全鼓阶植入,良好保留内耳精细结构。

  • 标签: 耳蜗植入术 机器人 鼓阶 听觉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肤泪囊鼻腔吻合术高频针状电极切口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158例(158只眼)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资料。试验组91例(91只眼)行经皮肤泪囊鼻腔吻合术高频针状电极切口者同期行,普通手术刀切口者67例(67只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术后1个月拔出支撑管,拔管后随访3个月。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平均值分别为(25.4±6.7)ml和(70.6±11.7)分钟,均少于对照组的(89.3±8.2)ml和(110.4±14.3)分钟(t=53.828,19.219;P=0.004,0.004)。拔管后3个月,试验组治愈70例,好转14例,无效7例,有效率92.3%(84/91);对照组治愈44例,好转10例,无效13例,有效率80.6%(54/67),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7,P=0.029)。结论经皮肤泪囊鼻腔吻合术高频针状电极切口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泪囊鼻腔吻合术 经皮肤 泪囊炎,慢性 电极,针状,高频
  • 简介: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计算机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相关的技术也不断的被开发出来,整体上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计算机移动技术,是当代业界内重点讨论的内容,该项技术能够与很多的行业、领域相互融合,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取得非常丰硕的成果。文章针对计算机移动技术应用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 标签: 计算机 移动 技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植入技术及电极特性对人工耳蜗植入力学特征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电极设计、推动精准植入技术提供参考。方法2019年7—12月将诺尔康标准电极、纤细电极、纤细加长电极,分别应用传统技术、机器人辅助技术(中速、低速)在耳蜗模型上进行电极植入。采用ATI Nano17Ti传感器及配套数据采集软件记录、分析植入过程力学信息。采用Origin 2020b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电极植入过程中,电极植入力随着植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传统技术下,纤细电极的植入力峰值显著小于标准电极[(71.0±16.6)mN比(140.9±52.7)mN,Z=3.683,P<0.01],纤细加长电极的植入力峰值介于标准电极、纤细电极之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款电极的瞬时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机器人辅助技术下中速、低速植入时,三款电极的力峰值特点与传统技术时相似,但中速时标准电极的瞬时力变化[(83.9±9.7)mN/s]显著大于纤细加长电极[(69.2±4.0)mN/s],低速时标准电极的瞬时力变化显著大于纤细、纤细加长电极。在电极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机器人技术均能较传统技术降低电极植入的力峰值和力变化,机器人中速和低速植入同种电极时的力峰值、瞬时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电极的纤细化及机器人辅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植入力的减小。电极长度增加会增加传统技术的植入力控难度,应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则可实现良好力控。

  • 标签: 耳蜗植入术 机器人 电极,植入 耳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心脏穿孔是起搏器置入治疗少见的并发症,起搏电极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穿孔病例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63岁老年女性,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脏右心耳及右冠状动脉晚期穿孔,导致心包填塞;经外科开胸对穿孔的右冠状动脉进行缝合,折叠加固部分右心耳,术后病情平稳出院;同时分析了主动起搏电极导线致右冠状动脉穿孔的可能原因,探讨了如何避免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今后类似病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冠状动脉穿孔 电极穿孔 心包填塞
  • 简介:摘要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以石英基底的两种金属氧化物底电极以及不同氧氩比条件下的锆钛酸铅(PbZr0.52Ti0.48O3,PZT)薄膜。通过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氩氧比(ArO2)与氧化物底电极(氧化铟锡ITO、氧化锌ZnO)PZT薄膜的表面微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铁电性能测试仪测试了PZT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矫顽电压及抗疲劳等参数,探讨了ITO及ZnO底电极对PZT铁电薄膜的疲劳特性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薄膜介质层PZT呈多晶钙钛矿结构,主要为(110)、(111)晶相,ZnO/PZT/Ag薄膜剩余极化强度最高7.14μC/cm2,经1×107次极化翻转后剩余极化强度仍旧为原状态的92.3%,对不同氩氧比(ArO2)下制备的ZnO/PZT/Ag薄膜经过表征分析,氩氧比为71时其衍射峰(110)半高宽最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甲状软骨单针记录电极监测神经功能,对比导管(ET)表面电极,探讨该电极的监测可靠性、风险预警性、应用稳定性。方法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共136例甲状腺手术中涉及的182条神经行标准化监测,单针电极与监测导管电极同时记录肌电信号(EMG)参数,对比验证单针电极获得的EMG参数特点、神经损伤预警功能以及监测稳定性。结果V1信号中单针电极振幅(2 048±706) μV>ET电极振幅(890±406) μV,R1信号平均振幅(2 736±882) μV>(1 563±560) μV(n=182,迷走神经:t=34.078,P<0.05;喉返神经:t=27.063,P<0.05),潜伏期与ET电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侧迷走神经:t=-1.578,P>0.05;左侧迷走神经:t=-2.868,P>0.05;喉返神经:t=-3.276,P>0.05);ET表面电极中位恢复时间为4 min(2~8 min),单针电极中位恢复时间为5 min(3~9 min);8例ET电极出现假阳性结果病例中单针电极工作如常。结论单针电极具有与ET电极相同的监测功能和效果,且接收振幅显著,信号稳定,无假阳性结果干扰。

  • 标签: 喉返神经损伤 术中神经监测 甲状腺手术 甲状软骨
  • 简介:摘要信息通信技术能给政府带来基础性改变,这不仅体现在政府发挥功能的方式上,更体现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关系上。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形态和组织形态的变革,促进了政府创新形态的嬗

  • 标签: 电子政府 移动政府 公民参与
  • 简介:摘要随着I6000系统的建设完成,省公司及地市公司的设备软硬件台账实现了统一的集中管控,极大的提高了设备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实现了对公司所用系统的综合监控、实时告警。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使用问题,如综合监控无法时时查看;工作票审批效率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公司以WEB端I6000系统为核心,遵循实时查看、及时处理的思想,开发了移动综合监控APP,实现移动互联,降低了用户及运维人员的压力,实现了台账的实时核查,提高了告警的处理效率,有助于运维人员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5G时代即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发展热点的今天,改革传统的卡片和现金缴费模式,将移动支付运用到高速缴费中,不但能解决传统缴费方式的流程多、收费慢的问题,提高收费站的车辆通行速度,还能减少现金清点,带来诸多便利。现如今,以NFC为代表的支付方式成为移动支付方式在高速上应用的典型,并且随着有关部门相关规定的制定,移动支付体系越发完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实际检验。本文结合移动支付在当下的发展背景和发展情况,阐释移动支付在高速领域应用的特点以及优势,具体分析移动支付在高速上的使用,最后对现如今高速上的移动支付体系尚存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和优化建议,结合安全问题作出进一步的阐释。

  • 标签: 移动支付 高速公路缴费 互联网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阜画圈、侧方隧道、平面推行、保留颈口"16字口诀在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中应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本院手术治疗的88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年龄(67.0±8.6)岁;前列腺体积(51.0±27.3)ml。所有患者均按上述16字口诀行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统计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3个月时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9.7±17.7)min,其中腺体剜除时间(16.8±6.7)min,组织切除时间(33.0±12.3)min,剜除组织重量(45.5±24.4)g,术中出血量(10.2±2.9)ml,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1.9±0.8)d,术后住院时间(4.1±0.7)d。术后2 h血红蛋白及血钠浓度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个月时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及膀胱残余尿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随访3~14(6.8±2.3)个月,发生Clavien Ⅰ级并发症6例,Clavien Ⅱ级并发症1例,Clavien Ⅲ级并发症1例,未出现Clavien Ⅳ-Ⅴ级并发症。结论按"精阜画圈、侧方隧道、平面推行、保留颈口"16字口诀行经尿道等离子杆状电极前列腺剜除术操作简单、剜除效率高、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术后排尿困难症状改善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前列腺增生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 等离子杆状电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电极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探讨电极距三尖瓣隔瓣距离(DTV-L)等指标定量评价起搏电极位置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LBBP术的患者4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年龄19~89岁,平均年龄(65±16)岁。总结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根据术中起搏电极的植入位置将病例分为高位间隔组(14例)、中位间隔组(17例)和低位间隔组(18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病例电极植入位置(DTV-L)及植入深度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均可在超声心动图中显示电极尖端位置,LBBP电极植入室间隔的深度平均为(8.13±2.10)mm,距左心室面距离平均为(2.25±1.79)mm,不同组间电极植入深度及距左心室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病例DTV-L结果比较,高位间隔组电极明显小于中位间隔组[(10.79±6.62)mm vs(17.59±5.23)mm,P<0.05],中位间隔组则明显小于低位间隔组[(17.59±5.23)mm vs(32.83±8.99)mm,P<0.00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273,P<0.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可用于LBBP电极的定位评价,DTV-L等参数可作为LBBP电极定位评价的量化指标,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左束支区域起搏 起搏电极 超声心动描记术 X线透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次性心电监护电极片不同更换时间对新生儿皮肤损伤及监测效果的影响,为探索新生儿最佳电极片更换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并持续使用心电监护的危重患儿96例,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试验组患儿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每2天更换电极片;对照组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每天更换电极片。观察两组患儿电极片粘贴部位各类皮肤损伤症状发生情况及电极片脱落、粘胶遗留、心电图波形状况。结果试验组共更换电极片163次,观察到红斑共88次(53.99%),丘疹13次(7.98%),表皮撕脱9次(5.52%),水泡2次(1.23%)。对照组共更换电极片382次,观察到红斑184次(48.17%),丘疹42次(10.99%),表皮撕脱39次(10.21%),水泡10次(2.62%)。其中丘疹、表皮撕脱、水泡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红斑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极片脱落、粘胶遗留以及心电图波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每2天更换1次电极片可减少皮肤损伤,不会增加电极片的脱落及粘胶遗留,不影响心电监测效果,具有较好的成本效益。

  • 标签: 新生儿 电极片 医用粘胶 皮肤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47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采用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局部麻醉组(简称局麻组,37例)和全身麻醉组(简称全麻组,10例)。两组患者术后6 h内均行头颅三维重建CT检查,观察是否发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并将CT数据通过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导入ROSA工作站,准确记录两组实际植入的每根电极与规划轨迹之间的横向误差。结果局麻组37例患者共进行41例次电极植入手术(4次为补充电极),累计植入电极353根;全麻组10例患者共进行12例次电极植入手术(其中1次为补充电极,1次为射频热凝术后半年重新植入电极),累计植入电极90根。局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4±0.77)mm,靶点误差为(1.71±0.96)mm;全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0±0.67)mm,靶点误差为(1.64±0.8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麻组有1例(2.7%)患者在拔除电极时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血肿自行吸收,无神经系统损伤;全麻组无一例颅内出血。两组均无感染和电极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局部麻醉下行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SEEG电极植入精准、安全,其电极入点误差和靶点误差与全身麻醉相比无明显差别。

  • 标签: 癫痫 立体定位技术 机器人 立体脑电图 精准性
  • 简介:摘要正畸治疗的平均疗程在两年以上,较长的正畸治疗周期可能增加牙周、牙体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科学有效地加速牙齿移动,缩短正畸周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外科手术法,包括截骨术、皮质切开术、压电皮质切开术、微骨手术等;另一类是非手术理化刺激法,包括低能激光辐照疗法、低强度脉冲超声、共振震动、脉冲电磁场、低频脉冲疗法、化学物质局部注射等。本文对以上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加速牙齿移动的方法提供参考。

  • 标签: 正畸牙齿移动 加速 生物学方法 区域加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