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自然腔道应用输尿管软镜技术,采用钬激光为能量平台在处理肾脏囊性疾病中的经验。方法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份共4例确诊肾囊肿的患者纳入分析,均一期置入输尿管内支架管进行输尿管扩张,二期置入输尿管软镜至肾盂、肾盏,镜下寻找囊肿;无法镜下直视发现者,超声多普勒辅助定位,利用钬激光于囊壁中央切开,证实为囊肿后将囊壁呈椭圆形或扇形切除,切缘距离肾实质约0.5~1.0 cm,观察切缘无渗血后,将切除囊壁采用取石网篮取出体外并进行病理活检,退出输尿管软镜,更换为输尿管硬镜放置双J管。结果4例均顺利实施手术,3例进镜即发现囊肿;1例初始未发现囊肿,超声多普勒辅助定位后发现囊肿位置,4例均内切开后引流,手术时间27~55 min(平均43.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 d,术后1个月复查肾脏超声或CT平扫,囊肿体积均明显缩小,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在处理肾盂旁囊肿及内生性肾囊肿病例中,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内切开术完全经自然腔道,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
简介:摘要黏膜下注射对于大多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等内镜治疗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生理盐水仍是使用最多的也是相对安全的黏膜下注射液,但由于其不能维持较长黏膜抬高时间,对于较大病变需要反复注射。目前已经有了多种黏膜下注射液的方案,其中包括甘油果糖溶液、葡萄糖溶液、透明质酸、纤维蛋白原、琥珀酰化明胶、羟乙基淀粉以及新型复合凝胶。笔者对这些不同黏膜下注射液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分析了他们的优缺点。此外还简要分析了黏膜下注射液中加入的肾上腺素和染料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
简介:摘要1例63岁男性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因颅内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1次/8 h联合多黏菌素B 50万U、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加用多黏菌素B 5万U、1次/d鞘内注射。用药前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为3、4级。第4次鞘内注射硫酸多黏菌素B后约20 min,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约9 h后双下肢肌力均降至1级。考虑患者的下肢肌无力可能与鞘内注射多黏菌素B有关,停用鞘内注射及静脉滴注用多黏菌素B,改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1次/6 h联合万古霉素1 g、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恢复至3级和4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特异性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 (eIF2α)去磷酸化抑制剂(Salubrinal)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8~10周龄,体重22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9):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不同剂量Salubrinal组(S1组、S2组、S3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术后第4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鞘内注射37.5 μmol Salubrinal 10 μl(S1组)、15 μl(S2组)、20 μl(S3组),Sham组和NP注射5% DMSO+生理盐水20 μl,连续给药10 d,1次/d。于CCI术前1 d、术后1、3、5、7、10和14 d(鞘内给药后1 h)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CCI术后第14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背根神经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IP、eIF2α、p-eIF2α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BIP、p-eIF2α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NP组CCI术后各时点MWT降低,TWL缩短,BIP和p-eIF2α表达上调,p-eIF2α/eIF2α比值升高(P<0.05)。与NP组比较,S1组p-eIF2α表达下调,p-eIF2α/eIF2α比值降低(P<0.05),各时点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和S3组CCI术后5~14 d MWT升高,TWL延长,BIP和p-eIF2α表达下调,p-eIF2α/eIF2α比值降低(P<0.05),DRG神经元形态结构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鞘内注射Salubrinal可能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卡介苗)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关联性分析,为生产工艺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用统计软件对211批卡介苗的菌种代次、半成品沉降率、半成品活菌数、成品活菌数、成品效力和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等关键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各指标间相互影响的规律。结果用第6、9和12代卡介菌生产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5.07×106、5.49×106和6.02×106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200(P<0.05),成品活菌数随生产用菌种代次的升高而略有增加。半成品沉降率处于0.00%~7.99%、8.00%~11.99%和12.00%~20.00%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5.57×106、5.52×106和5.06×106 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2(P<0.05),成品活菌数随半成品沉降率提高而略有降低。半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7~1.99×107、2.00×107~2.99×107和3.00×107~4.00×107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活菌数均值分别为4.61×106、5.69×106和6.53×106 CFU/mg,Pearson相关系数为0.537(P<0.05),成品活菌数随半成品活菌数增加而显著增加。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6~3.99×106、4.00×106~5.99×106和6.00×106~8.00×106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效力均值分别为17.61、16.51和16.55 mm,Pearson相关系数为-0.187(P<0.05),成品效力随成品活菌数增加而先略有降低再趋于平稳。成品活菌数处于1.00×106~3.99×106、4.00×106~5.99×106和6.00×106~8.00×106 CFU/mg的卡介苗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均值分别为363.61、363.21和368.68 mOsmol/kg,Pearson相关系数为0.210(P<0.05),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随着成品活菌数增加而略有升高。结论在企业标准范围内,成品活菌数受半成品活菌数的影响较大,受菌种代次、半成品沉降率的影响较小。成品活菌数对成品效力和成品渗透压摩尔浓度的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单纯性肾囊肿(SRC)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施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近中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性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TBAD并接受TEVAR的患者,根据是否合并SRC,分为SRC组和无SRC组。以性别、年龄±2岁作为匹配因素,按1∶1匹配SRC组和无SRC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并通过门诊、电话随访及住院复查,记录患者随访期间不良事件。校正影响预后的混杂因素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主动脉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SRC组及无SRC组生存曲线。结果共纳入692例TBAD患者,其中SRC组235例,非SRC组457例。1∶1匹配后,SRC组和无SRC组各229例,SRC组年龄(62.3±10.4)岁,男性209例(91.3%),无SRC组年龄(62.0±10.2)岁,男性209例(91.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合并SRC(HR=1.991,95%CI:1.090~3.673,P=0.025),急性期介入(HR=13.635,95%CI:5.969~31.147,P=0.001),全麻(HR=2.012,95%CI:1.066~3.799,P=0.031)为TBAD患者施行TEVAR后主动脉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SRC组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无SRC组高(log-rank P=0.031、0.005)。结论合并SRC是TBAD患者接受TEVAR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报告1例因进行局部肌内注射导致腰背部及臀部气性坏疽的临床病例。男,43岁,因腰痛在当地私人诊所就诊,给予腰背部及臀部局部肌内注射封闭治疗,肌内注射5~6 h后腰痛加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分,伴发热;1天后,腰痛VAS评分8分,出现酱油色尿,伴发热。根据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表现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像学(CT)提示腰背部棘突旁及右侧臀部软组织出现大面积气体,伴椎旁及臀部肌肉坏死征象,初步诊断:腰背部及臀部感染,高度怀疑气性坏疽。根据病情进展,入院后急诊行腰背部及右臀部扩创术,术中细菌快速涂片报告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厌氧菌培养提示产气荚膜梭菌,需氧菌培养结果未见任何细菌生长。根据病史、影像资料、术中判断、术后培养结果,临床诊断:气性坏疽。气性坏疽是临床特殊感染疾病,其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肌内注射导致该疾病的发生,需要强调规范化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内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皮内注射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皮内神经阻滞组(IB组)与皮内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组(IBO组),每组35例。IB组每注射点皮内注射混合药液1 ml(甲钴胺1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7 ml);IBO组在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基础上每点皮内注射35 μg/ml臭氧1 ml。于入院第1、4、7日进行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当日、疗程结束后1及3个月时的NRS及E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疗程结束3个月时优效、良效、无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当日及3个月时IBO组NRS评分分别为[(1.8±1.0)、(0.8±0.7)]分,低于IB组[(2.3±0.9)、(1.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后当日、1及3个月时IBO组ES评分分别为[(2.7±1.4)、(1.8±1.2)、(1.7±1.2)]分,均低于IB组[(2.9±1.1)、(2.3±1.2)、(2.5±1.1)]分(P均<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优效率为28.6%(10/35例),IB组优效率为5.7%(2/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分层分析后发现,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糖尿病患者优效率为25%(2/8例),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的29.6%(8/27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对老年PHN患者疼痛和情绪有显著改善,且皮内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对于老年PHN的疗效优于皮内阻滞,效果更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减轻儿科门诊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患者的疼痛。方法通过循证方法寻找减轻肌内注射导致疼痛的最佳证据,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门诊A族链球菌感染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360例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线调查组、第l轮证据应用组和第2轮证据应用组。基线调查组120例,男69例,女51例;第l轮证据应用组120例,男70例,女50例;第2轮证据应用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3组患儿年龄均在5~15岁之间。比较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证据应用前后护士最佳证据的执行情况、证据应用前后患儿疼痛评分及硬结发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对最终纳入的10篇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共提取10条证据,制定出9个临床审查指标,运用证据前后对比,证据应用后患儿疼痛评分由8.42分下降为4.26分,注射30 min后疼痛评分由4.53分下降为2.18分,注射部位产生硬结发生率由75.8%(91/120)下降为32.5%(39/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一系列药物及非药物措施能减轻儿童程序性疼痛;Buzzy小蜜蜂装置(冷+振动+分散注意力)可以减轻肌内注射青霉素疼痛;正确的苄星青霉素配置方法、注射手法、注射部位、注射速度可以减轻肌内注射苄星青霉素的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脊髓中miR-365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与骨癌痛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及连续鞘内注射miR-365反义锁核酸(LNA-anti-miR-365)对骨癌痛小鼠疼痛行为的影响。方法(1)将48只SPF级C3H/HeJ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肿瘤组(T组),每组24例。两组小鼠分别于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内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α-MEM和纤维肉瘤细胞NCTC 2472。采用Real-time-RTPCR方法在建模前1 d,建模后4、7、10、14、21 d分别检测Sham组和T组小鼠脊髓miR-365的表达情况。(2)另取24只SPF级C3H/He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L组(鞘内注射LNA-anti-miR-365),L'组(鞘内注射LNA'-negative control),C组(鞘内注射溶媒无核酸酶水)和S组(假手术处理),每组6只。建模前l d,建模后4、7、10、14 d监测小鼠疼痛行为指标,包括自发抬足次数和机械缩足阈值(PWMT)。建模后14 d,每日分别给L组、L'组、C组小鼠鞘内注射LNA-anti-miR-365、LNA'-negative control和无核酸酶水各5 μl,连续注射7 d,每日测小鼠疼痛行为指标,至建模后2l d。结果与基础值比较,Sham组建模后4~21 d脊髓水平miR-3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基础值和Sham组相比,T组小鼠脊髓水平miR-365在建模后7 d(3.45±0.58)、10 d(4.11±0.23)、14 d(3.21±0.67)、21 d(4.82±0.55)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从建模后19~21 d,与L'组和C组比较,L组小鼠PWMT明显升高[19 d(1.11±0.14)g,20 d(1.15±0.20)g,21 d(1.29±0.23)g](P均<0.05),自发抬足次数明显降低[19 d(8.6±1.1)次,20 d(8.6±1.4)次,21 d(8.5±1.1)次](P均<0.05)。相比给药前,L组小鼠建模后19~21 d的PWMT明显升高(P均<0.05),自发抬足次数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骨癌痛发生发展过程中,miR-365脊髓表达量有所升高,连续鞘内注射LNA-anti-miR-365可缓解小鼠骨癌痛。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前次常规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周期不受精/低受精的射出精子、重度少弱畸精子症患者的射出精子,以及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精子,3种不同来源精子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前次常规IVF周期不受精/低受精患者(A组,n=45)和重度少弱畸精子症患者(B组,n=345)采用射出精子获取精子,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C组,n=110)采用睾丸穿刺抽吸术(TESA)获取精子,比较ICSI后的受精率、妊娠率和种植率等。结果A组女方年龄及不孕年限显著高于B、C组(均P<0.05)。C组的受精率和卵裂率显著低于A、B组(均P<0.05);3组间2PN(2 pronucleus)受精率(72.11%、73.85%、63.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B组的2PN受精率最高。3组间优质胚胎率(61.50%、66.09%、67.96%)和可利用囊胚率(25.77%、26.27%、27.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间临床妊娠率(68.42%、71.97%、69.89%)、胚胎种植率(49.30%、50.17%、45.78%)、分娩率(55.26%、60.83%、53.76%)、单胎率(42.86%、52.36%、68.00%)、多胎率(57.14%、47.64%、32.00%)、异位妊娠率(0.00%、0.88%、1.54%)、流产率(7.69%、8.41%、12.31%)及早产率(33.33%、28.80%、26.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精子行ICSI,对卵母细胞受精率有影响,其中B组患者正常受精率最高,C组患者的受精率和卵裂率最低,提示睾丸精子对受精率和早期胚胎发育有负面影响,但3组均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12月—2020年12月因胃底静脉曲张伴较大自发性分流道(分流道最窄处直径5~15 mm)接受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的24例患者资料,统计并分析短期疗效(技术成功率、术后5 d再出血率、6周死亡率)、远期疗效(1年再出血率和死亡率、3年死亡率)及安全性(异位栓塞发生率)。结果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技术成功率91.7%(22/24),5 d再出血率0(0/22)。1例(4.5%)术后2 d复查门静脉系统血管CT成像显示脾静脉主干部分栓塞。22例患者中2例失访,随访时间14.9(1.0~48.6)个月,术后6周死亡率0(0/20),术后1年再出血率35.0%(7/20)。12例行胃镜随访的患者中,5例出现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加重,5例出现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加重。术后1年死亡率5.0%(1/20),术后3年死亡率20.0%(4/20),均与出血及异位栓塞事件无关。结论对于合并较大自发性分流道的胃底静脉曲张患者,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内镜组织胶注射治疗短期安全有效,并能降低异位栓塞发生风险,远期疗效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并带蒂脂肪瓣填塞固定在治疗单纯性肾囊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2例大部分位于肾实质内的单纯性肾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并带蒂脂肪瓣填塞残腔,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6 min,平均出血量20 mL,平均住院时间4.6 d,无输血患者及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单纯性肾囊肿。随访1.5~4.5年无囊肿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并带蒂脂肪瓣填塞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手术方式易于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其直接接触的包装容器的相容性,评估疫苗现用包装容器低硼硅玻璃安瓿的适宜性。方法分别检测已包装的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加速条件及长期规定储存条件下,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的外观、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As、Sb、Pb、Cd)迁移量、安瓿内表面脱片风险等,同时分析安瓿对疫苗质量的影响程度及安瓿是否被疫苗腐蚀受损。结果3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6个月、2~8 ℃放置30个月,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迁移至疫苗中的量远低于安全限值,As迁移量为0.001~0.006 μg/支、Sb迁移量≤0.005 μg/支、Pb迁移量为0.028~0.080 μg/支、Cd迁移量为0.007~0.018 μg/支;低硼硅玻璃安瓿内表面被疫苗腐蚀脱片的风险较低。3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6个月和2~8 ℃放置27个月,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外观与0个月一致;关键质量检定结果水分为1.5%~2.4%、渗透压摩尔浓度为342~378 mOsmol/kg、活菌数为(3.61~7.75)×106 CFU/mg、效力为15~20 mm,均合格。结论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低硼硅玻璃安瓿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可接受,相容性良好,表明现用低硼硅玻璃安瓿是适宜的。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对切口痛大鼠海马及血浆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180~220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4):生理盐水组(NS组)、切口痛组(P组)、吗啡混合芬太尼组(MF组)和吗啡混合芬太尼+切口痛组(MFP组)。P组和MFP组制备切口痛模型。造模前20 min时,MF组和MFP组鞘内注射吗啡5 μg/kg和芬太尼0.25 μg/kg的混合液50 μl,NS组和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50 μl。于造模前24 h(T0)、造模后1、6、24、48和72 h(T1~5)时,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与热缩足潜伏期(TWL);于T0,T2,T3和T5时分别处死6只大鼠,取海马组织和下腔静脉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和血浆IFN-γ水平。结果与NS组比较,P组T1~5时MWT降低、TWL缩短,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MF组T1~3时MWT升高、TWL延长,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MF组和MFP组T2时血浆IFN-γ浓度降低(P<0.05);与P组比较,MF组和MFP组T1~5时MWT升高、TWL延长,T2,3和T5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与MF组比较,MFP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T2,3时血浆IFN-γ浓度升高(P<0.05)。4组各时点海马IFN-γ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吗啡混合芬太尼可提高切口痛大鼠血浆IFN-γ浓度,改善外周免疫抑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钛夹止血及注射止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依据止血方案分为两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内镜下钛夹止血,对照组给予内镜下注射止血。回顾性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及围术期指标。结果观察组即时止血率(100.00%,60/60)高于对照组(90.00%,54/60),观察组72 h再出血率(3.33%,2/60)低于对照组(16.67%,10/60),P<0.05。治疗后,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相应值高于对照组(t=4.493、4.234,P=0.001、0.001)。观察组输血量、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4.092、3.476、2.705,P<0.05)。观察组术后风险程度低于对照组(Z=3.387,P=0.001)。结论相较于内镜下注射止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钛夹可即时止血,且72 h再出血率、术后风险程度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治疗Ⅱ~Ⅲ型声带沟的手术方式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9月间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耳鼻喉医院收治的39例Ⅱ~Ⅲ型双侧声带沟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显微镜对声带沟进行确诊和分型,其中男13例,女26例。患者年龄18~41岁,中位年龄22岁,30岁以内36例。29例为双侧Ⅲ型声带沟,10例为单侧Ⅲ型,对侧Ⅱ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支撑喉镜下行双侧自体筋膜填充术,Ⅲ型声带沟同时给予自体筋膜加脂肪声带内注射术,2例双侧Ⅲ型声带沟于术后12个月再行环甲肌切断术。手术前、后均行动态喉镜检查及主、客观嗓音功能评估。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除1例术后双声带中份轻度粘连,余38例愈合良好。术后5~6周内发音为气息声,随后逐渐改善,术后3个月声带形态良好,沟状凹陷消失,35例声带黏膜波及音质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声带振动弹性及音质进一步提高,术后12个月声带形态及音质与6个月时无明显变化,与术前比较基频无显著差异,其余指标(G、R、B、A、基频微扰、振幅微扰、噪谐比、最长发音时间)较术前均明显改善(t值分别为8.34,10.32,10.06,11.22,10.20,9.58,7.92,-11.39,P值均<0.05)。3例声带黏膜波及音质改善不良,对其中2例男性患者行环甲肌切断术后基频下降,黏膜波改善,最长发音时间延长至正常范围。声带粘连患者行粘连分离术后声带黏膜波及音质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发音疲劳感显著改善或消失,均随访36个月以上,其中20例患者随访满5年,随访期间患者主、客观嗓音指标稳定。结论自体筋膜填充术配合筋膜加脂肪声带内注射术能够修复Ⅱ~Ⅲ型沟状声带的形态并改善其黏弹性,使患者音质提高;基频较高男性患者联合环甲肌切断术可降低声带张力,可能有助于改善声带振动和音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关节内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水对兔骨性关节炎(OA)时关节软骨损伤及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各半,6月龄,体重2.0~3.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OA组、低浓度臭氧水组(L组)和高浓度臭氧水组(H组)。采用木瓜蛋白酶法制备OA模型,2周后,L组、H组关节腔分别注射10.0、20.0 μg/ml臭氧水1.0 ml,OA组注射0.9%氯化钠溶液1.0 ml,1次/周,共3次。末次注射1周后,取膝关节软骨组织,行甲苯胺蓝染色,光镜下评测Mankin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软骨细胞caspase-3活性。结果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Mankin评分、caspase-3活性升高(P<0.05);与OA组比较,L组和H组Mankin评分、caspase-3活性降低(P<0.05);与L组比较,H组Mankin评分升高,caspase-3活性降低(P<0.05)。结论膝关节内注射10.0、20.0 μg/ml臭氧水均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减轻OA兔关节软骨损伤,而高浓度臭氧水可引起关节软骨基质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