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手术技巧与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行腹腔镜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12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43~72岁,中位年龄55岁。解剖第一肝门,显露、悬吊肝右前和左内叶肝蒂,控制出血,采用腹腔镜解剖性顺时针四切面肝中叶切除法,顺时针依次离断左侧、足侧、右侧、头侧切面。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中位数为226(177~288)min,术中出血量295(50~800)ml。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胆漏1例,均通过保守治疗治愈。术后7 d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2.3)d。结论腹腔镜肝中叶切除有一定的挑战性,正确地选择肝切面,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腹腔镜顺时针四切面肝中叶切除法是安全、可行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抚触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 FI)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6月本院10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足三里穴位按摩和腹部抚触。均连续干预2周。比较2组早产儿喂养过渡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喂养效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IgA、IgM、IgG水平,观察并记录FI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喂养过渡时间[(8.57±2.35)d比(11.60±4.38)d,t=4.31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9.11±1.79)d比(10.48±2.34)d,t=3.289]均早于对照组(P<0.01),喂养效率[(9.48±2.07)ml/min比(7.16±2.30)ml/min,t=5.302]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FI[14.0%(7/50)比42.0%(21/50),χ2=9.722]及呼吸暂停发生率[12.0%(6/50)比32.0%(16/51),χ2=5.828]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足三里穴位按摩联合腹部抚触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尽快恢复出生体重,达到全肠道喂养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对腹部手术后并发腹胀及疼痛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广东省台山中医院院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110例。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联合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中药热奄包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腹胀、疼痛程度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有显著改善,且联合组患者腹胀及疼痛程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腹胀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行中药热奄包联合穴位按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腹胀及疼痛程度,同时能够缩短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丸(EPS)联合智能机械式腹部按摩(MAM)护理在胸腰椎骨折手术(TS)患者术后预防便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骨科TS术后康复的患者125例,简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予以MAM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EPS的护理方法,持续干预1 w。比较两组患者排便时间、每周排便次数、腹胀时间和排气时间;干预1 w后使用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比较两组患者的便秘症状,包括粪便性状、自发排便和排便能力;干预1 w后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排便时间、腹胀时间和排气时间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每周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PAC-SYM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PS联合MAM护理对TS术后患者预防便秘有良好的的效果,可以加速排气促进排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按摩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国内外关于腹部按摩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对照研究,检索时限截至2021年2月5日。评价腹部按摩对肠内营养患者胃肠道功能及相关结局的影响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检索共纳入13项研究,总计1 013例患者,干预时间3~10 d。与对照组相比,接受腹部按摩的肠内营养患者(试验组)胃肠道并发症降低,相关结局均得到改善,平均胃残余量(SMD=-0.96,95%CI -1.13~-0.78,P<0.01)、胃潴留(RR=0.35,95%CI 0.16~0.76,P<0.01)、腹围增加率(RR=0.26,95%CI 0.08~0.89,P<0.01)、腹围变化值(干预后-干预前,SMD=-1.29,95%CI -1.82~-0.77,P<0.01)、干预后腹围(SMD=-0.77,95%CI -1.41~-0.14,P=0.017)、腹胀(RR=0.32,95%CI 0.21~0.49,P<0.01)、呕吐(RR=0.12,95%CI 0.04~0.35,P<0.01)及呼吸机相关肺炎(RR=0.43,95%CI 0.26~0.73,P=0.002)发生率均有所降低。结论现有研究表明,腹部按摩能使肠内营养患者获益,改善其胃肠功能,从而降低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应用腹部按摩对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ENTRAL数据库。2名研究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按摩可以减少危重患者的胃残余量(WMD=-45.45,95%CI-56.62~-34.28,P<0.01),降低胃潴留发生率(OR=0.13,95%CI 0.06~0.29,P<0.01)、腹胀发生率(OR=0.23,95%CI 0.13~0.43,P<0.01)、呕吐发生率(OR=0.14,95%CI 0.06~0.36,P<0.01)。结论对于鼻胃管喂养的危重患者,腹部按摩可以减少其胃残余量,降低胃潴留、腹胀、呕吐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部按摩联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9月心脏外科ICU收治的107例成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腹部按摩联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记录术后两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的次数、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后24 h内有无腹胀、肛门排气排便)、患者满意度,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腹胀、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胃肠功能恢复的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总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8.08%比69.09%,100.00%比8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部按摩联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减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满意度,且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种腹部皮瓣乳房再造术对患者腹部功能和美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完成的乳房再造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或保留肌肉的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行乳房再造的患者纳入研究。设计调查表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腹壁强度,以及术后1年腹部外观;应用BREAST-Q乳房再造腹部健康模块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对腹部的满意度。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组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DIEP乳房再造组17例,年龄(43.6±9.2)岁,TRAM乳房再造组15例,年龄(41±10.1)岁。术后随访12~73个月,平均41.5个月。术前DIEP组和TRAM组腹壁强度评分分别为(4.71±0.47)分和(4.60±0.50)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DIEP组患者的腹壁强度评分为(2.65±0.86)分,高于TRAM组的(1.93±0.70)分(P<0.05),2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DIEP组腹壁强度评分为(4.65±0.49)分,显著高于TRAM组的(4.07±0.88)分(P<0.05),DIEP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M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腹部外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IEP组和TRAM组腹部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6.53±5.68)分和(85.87±7.31)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DIEP组患者腹部满意度评分为(76.41±7.74)分,高于TRAM组的(68.00±9.08)分(P<0.01),2组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DIEP组腹部满意度评分为(85.00±5.32)分,与TRAM组的(82.93±6.12)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EP组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M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腹部皮瓣乳房再造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腹部外观,DIEP乳房再造患者术后1年腹部功能和腹部满意度能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而TRAM乳房再造患者仍低于术前水平,更长期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腹内疝以后天性较为常见,多是由于手术后腹腔粘连或腹腔解剖结构改变所致,是临床并不罕见的术后并发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腹内疝术前诊断率低,延误治疗可造成肠管缺血和坏死,导致短肠综合征等灾难性后果,因此临床应重视腹部手术后腹内疝的预防。本文结合文献和笔者的经验介绍几种常见腹部胃肠道手术后腹内疝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腹部加压条件下金标引导的肝脏病灶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移动度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6—2019年间结直肠癌肝脏寡转移及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均在腹部加压条件下行SBRT。定位前于病灶周围2 cm内植入1~3枚金标,所有患者均采用4DCT模拟定位,根据呼吸信号重建出0%~90%呼吸周期CT图像,并获取每次放疗前锥形束CT验证图像。将肝脏分为3个部分:肝门静脉主干2 cm内、肝门静脉主干2~5 cm、肝门静脉主干5 cm外肝脏,评价不同部位病灶的移动度范围。结果整体肝脏平均分次内移动度在头脚、腹背、左右方向分别为(2.63±2.81)、(1.35±1.23)、(0.76±0.88) mm,平均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3.45±3.06)、(2.64±2.60)、(2.23±2.07) mm,不管是分次内或分次间移动度均表现为头脚方向>腹背方向>左右方向(均P<0.001)。不同部位病灶移动度不同,距离门静脉越远分次内移动度越大,距离门静脉越近病灶移动度越小(均P<0.05)。为覆盖95%整体人群置信区间,内靶区(ITV)边界范围需在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外扩3.9、5.2、7.9 mm;不同位置病灶外扩范围并不相同,距离门脉2 cm内分别外扩4.3、4.4、6.1 mm,距离门脉5 cm外分别外扩3.5、7.3、9.7 mm。所有位置病灶均以头脚方向动度最显著。同时病灶距离门静脉越远头脚方向外扩范围越大,门脉周围5 cm外病灶在腹背方向外扩范围也大于5 cm内病灶。结论不同位置的肝脏病灶ITV外扩边界不同,需个体化外扩ITV边界范围。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交织状血管瘤(AH)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21~80(53±22)岁。7例患者为偶然发现,1例患者肾癌术后随访中发现。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发生于泌尿生殖器官,其余3例分别位于输尿管旁、肾周间隙及胰腺旁。6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7例边界清楚,8例CT图像上均未见包膜,6例呈囊实性。病灶最大径1.7~10.8(3.5±3.0)cm。实性部分平扫CT值27~56(41±10)HU,增强表现为边缘向中央缓慢填充强化,5例病灶内可见类似于血管样的条状强化结构。8例患者随访8~30(19±8)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腹部AH病灶内类似于血管样结构的强化可能为相对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按摩护理辅助瑜伽操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护理组和瑜伽操组各48例。瑜伽操组给予常规护理+瑜伽操方法,联合护理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助按摩护理方法。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形体指标、盆底肌张力恢复、盆底肌力变化及其临床指标情况。结果产后12 w,两组产妇的腰围、臀围、腹部皮褶数及BMI形体指标均较产后明显改善,且联合护理组的各项形体指标改善幅度大于瑜伽操组(P<0.05)。联合护理组产妇在产后12 w的盆底肌张力恢复率明显高于瑜伽操组(P<0.05)。联合护理组产妇产后24 h阴道出血量少于瑜伽操组(P<0.05),产后7 d宫底高度低于瑜伽操组(P<0.05),恶露及排尿时间均短于瑜伽操组(P<0.05)。产后12 w,两组产妇盆底肌力评分及盆底肌Dmax、持续收缩60sH值指标均明显提高,且联合护理组明显高于瑜伽操组(P<0.05)。结论按摩护理辅助瑜伽操可减轻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的形体指标,快速恢复盆底肌力,改善产后临床指标(阴道出血量、宫底高度、恶露时间与排尿时间),提高盆底肌张力恢复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预防神经外科患者便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饮食调护、适当运动、心理疏导等常规措施预防便秘;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干预,连续干预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进行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评价焦虑、抑郁情况及患者对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便秘发生率分别为13.50%(7/52)、28.85%(15/52),观察组防治便秘效果更好,便秘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排便情况优于对照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时间间隔、每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便秘症状评分明显下降,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以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6.15%,高于对照组80.77%的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预防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便秘的发生,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析腹部肿瘤患者护理风险因素与预防对策。方法:选取腹部肿瘤内科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护理风险因素,并给予预防对策,对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对腹部肿瘤患者在护理流程中的分享实施分析,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建议在临床进行分析以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外翻矫形支具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58例单侧肘内翻畸形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截骨克氏针组28例,肘外翻支具组30例。根据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肘关节功能,比较术后提携角、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肘关节屈伸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5~49个月,平均(29.7±4.8)个月,肘外翻矫形支具组的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并发症均明显少于截骨克氏针组(P<0.05)。两组患儿末次随访时患肢提携角、最大屈伸角度及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按照评定标准:截骨克氏针组97.5%,肘外翻矫形支具组9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外翻支具和截骨克氏针两种方式均可有效地矫正儿童肘内翻畸形,但肘外翻支具联合手法按摩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