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1例44岁男性2型糖尿病酮症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3.375 g静脉滴注、1次/8 h。用药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288×109/L。治疗5 d后PLT升至729×109/L。诊断为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改用左氧氟沙星0.5 g口服、1次/d。停药5 d后,PLT降至491×109/L;停药14 d后,PLT降至280×109/L。
简介:摘要1例75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接受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2次/d。首次用药15 min后,患者双侧上肢皮肤出现红色斑块伴瘙痒,同时出现胸闷、憋气,查体示心率11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196/118 mmHg(1mmHg=0.133kPa),血氧饱和度0.85。考虑为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所致速发型过敏反应。停用该药,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平喘等对症治疗;2 h后患者皮肤瘙痒程度减轻,红斑颜色变浅,胸闷、憋气症状缓解,查体示心率100次/min,血压150/90 mmHg,血氧饱和度0.9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PSATS)治疗小儿细菌性肺炎(BP)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BP患儿13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SATS组和头孢呋辛钠组,每组67例。头孢呋辛钠组采用头孢呋辛钠治疗,PSATS组采用PSATS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消退天数、炎性指标水平、白细胞计数、肺功能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PSATS组总有效率(95.52%,64/67)高于头孢呋辛钠组(76.12%,51/67),P<0.05;PSATS组发热、肺部啰音、咳嗽消退天数均短于头孢呋辛钠组(P均<0.05);治疗后,PSATS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低于头孢呋辛钠组(P<0.05);治疗后,PSATS组白细胞计数低于头孢呋辛钠组,且白细胞恢复时间短于头孢呋辛钠组(P<0.05);治疗后,PSATS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水平高于头孢呋辛钠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SATS治疗BP可提高疗效,减轻机体炎症,改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1例79岁男性患者因头部外伤合并大肠埃希菌肺炎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静脉滴注、1次/8 h治疗。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10.20×109/L,红细胞计数(RBC)3.58×1012/L,血红蛋白(Hb)101 g/L,血小板计数(PLT)202×109/L。用药第2天,血细胞值开始下降,WBC、RBC、Hb和PLT的最低值分别为2.96×109/L、2.40×1012/L、66 g/L和128×109/L。因患者同时出现胃液隐血阳性,而被误诊为消化道出血。但患者无明显黑便,胃液隐血与贫血的发展不成比例,且无溶血和其他部位出血的证据,考虑可能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有关。停用该药,3 d后患者的血细胞均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简介:摘要哌拉西林是一种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当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联用时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中度至重度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皮疹、胃肠道反应等,亦可致发热并药物性肝损伤,但导致发热并急性肝损伤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应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时出现的发热并急性肝损伤的病例,目的是能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并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本文在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治疗方案的课题论述中,探究头孢曲松联合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我院2021年6月-2022年7月收录的82例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计算机表法将患儿均等分为41例对照组(头孢曲松单一疗法)、41例实验组(头孢曲松联合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疾病治疗有效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指标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疾病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采取头孢曲松、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用药法,可以快速改善患儿疾病症状,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且联合用药不会导致患儿不良反应增加,临床具有较高的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简介:摘要1例84岁男性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因合并肺炎给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5 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用药当晚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6 ℃),次日出现皮肤瘙痒。第4天,患者躯干和四肢皮肤出现片状红斑,伴糜烂渗出,皮肤压痛,尼氏征阳性。诊断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停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改为莫西沙星;并在常规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更换透析模式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液灌流隔日1次治疗;同时加强皮肤护理及支持治疗。3周后,患者皮损基本痊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12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住院期间使用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且用药前白细胞计数(WBC)≥4.0×109/L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电子病历,提取患者基本信息、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用药情况、合并用药情况、用药前后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减少发生情况以及白细胞减少的干预和转归等,计算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并分析该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白细胞减少定义为WBC<4.0×109/L(我院WBC参考值下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134例,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用法均为1.2 g静脉滴注、1次/8 h,其中12例发生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9.0%。12例患者中,男性1例(8.3%),女性11例(91.7%),年龄(35±12)岁。用药至发生白细胞减少的时间为2~6 d,其中3 d者6例(50.0%)。用药前WBC、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4.7~17.5)×109/L、(3.1~15.4)×109/L和(0.60~0.90),用药后分别降至(2.3~3.9)×109/L、(0.8~2.4)×109/L和(0.35~0.65);50.0%(6/12)的患者伴有血红蛋白减少>20 g/L和/或红细胞计数下降>0.5×1012/L。12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停药后未给予其他干预,11例WBC恢复正常,1例不详(停药第2天出院后失访)。结论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致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9.0%,多发生在用药6 d内,一般无明显症状,停药后可恢复,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1例4岁男性患儿因重症肺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0.8 g静脉滴注、1次/12 h。治疗第3天,滴注该药约15 min时,患儿出现茶色尿、腹痛、皮肤苍白、四肢发凉,立即停止滴注。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计数1.7×1012/L(治疗前4.7×1012/L),血红蛋白67 g/L(治疗前121 g/L),网织红细胞计数0.12,总胆红素54.7 μmol/L,间接胆红素42.4 μmol/L,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阳性;尿蛋白(++),尿潜血(++),尿胆原(+++),尿红细胞87个/HP。考虑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导致的急性溶血,并给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及其他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换用注射用阿奇霉素。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第9天,患儿血常规、尿常规恢复正常,直接Coombs试验阴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用于大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300~4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8),双羟萘酸布比卡因辅料组(VE组)、盐酸布比卡因组(BH组)、脂质体布比卡因组(BL组)、低浓度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组(HL组)、中浓度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组(HM组)和高浓度双羟萘酸布比卡因组(HH组),于左侧坐骨神经处分别注射双羟萘酸布比卡因辅料0.4 ml,盐酸布比卡因溶液0.4 ml,脂质体布比卡因混悬液0.4 ml,1、3和10 mg/ml双羟萘酸布比卡因混悬液各0.4 ml。分别于给药前1 d(T0)和给药后0.5、1.5、3、5、8、12、16、24、48 h(T1~9)时测定热缩足潜伏期,计算热缩足潜伏期的最大效应百分比(MPE),同时行运动功能评分,以评价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于给药后2和7 d(T9,10)时,每组分别处死5和3只大鼠,取注射部位坐骨神经及周围肌肉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并行神经损伤评分和炎症反应评分,以评价神经毒性作用。结果与VE组比较,HL组T1~4时、HM组T1~8时、HH组T1~8时MPE升高,HL组T1~4时、HM组T1~5时、HH组T1~7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P<0.05),HL组、HM组、HH组各时点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肌肉的炎症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H组比较,HM组T3~8时MPE升高,T3~5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T9时神经周围肌肉炎症反应评分降低(P<0.05);与BL组比较,HM组T3~7时MPE升高,T4,5时运动功能评分降低,T9时坐骨神经及其周围肌肉的炎症反应评分降低(P<0.05)。6组神经损伤评分均为0分。结论双羟萘酸布比卡因可对大鼠坐骨神经产生阻滞作用,浓度越高阻滞时间越长,且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不长于感觉神经阻滞时间;与等浓度等容量盐酸布比卡因和脂质体布比卡因相比,双羟萘酸布比卡因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更长,且神经毒性作用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广谱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纳米胶束(BTF-NM)兔眼局部点眼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BTF-NM,利用纳米粒度-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BTF-NM的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和Zeta电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包封率。取健康无眼疾新西兰白兔4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分为BTF-NM组和布替萘芬混悬剂(BTF-S)组,2个组均采用相应药物双眼结膜囊内点眼,单次点眼50 μl。分别于点眼后5、15、30、60、120、180和240 min将直径7.5 mm滤纸片置于兔眼结膜囊内,停留1 min后取出,以收集泪液样品,然后经兔耳缘静脉注射质量分数4%戊巴比妥钠溶液处死实验兔,抽取房水,剖取角膜组织,利用HPLC检测各样本组中布替萘芬(BTF)药物浓度。结果BTF-NM的粒径为(15.65±0.04)nm,PDI为0.11±0.01,Zeta电位为(-0.29±0.36)mV,包封率为(98.38±0.29)%。BTF-NM组单次点眼后泪液和角膜组织中药物达峰时间(Tmax)均为5 min,药物峰质量分数分别为(485.21±66.29)μg/g和(12.53±2.32)μg/g,分别是BTF-S组的5.6倍和78倍,在观察时间内,BTF-NM组泪液和角膜中各时间点的药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应时间点BTF-S组的药物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BTF-NM组泪液和角膜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0 min分别为7 488.90(μg/g)·min和829.01(μg/g)·min,分别是BTF-S组的7.2倍和52倍。BTF-NM组和BTF-S组的房水中均未检测到药物。结论BTF-NM的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粒径小。与BTF-S相比,BTF-NM制剂可明显提高BTF在兔眼角膜中的生物利用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哮喘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哮喘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病原菌清除率、症状缓解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93.75%,30/32;93.75%,30/32)高于对照组(67.74%,21/31;64.52%,20/31),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呼气速度、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B型脑钠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哮喘合并肺部感染,可显著改善肺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病原菌清除率,促使症状更快缓解,安全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SD大鼠牙釉质发育期摄入阿莫西林对牙釉质矿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新生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大鼠在出生后第3~17天内分别给予蒸馏水、50 mg·kg⁻¹·d⁻¹(50 mg组)和 100 mg·kg⁻¹·d⁻¹(100 mg组)阿莫西林,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肝肾组织结构、下颌第一磨牙及切牙釉质表面情况,X射线能谱仪分析牙釉质表面的Ca/P变化,扫描电镜观察1%磷酸酸蚀后的牙釉质表面形貌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下颌切牙成釉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组大鼠一般状况及肝肾组织结构均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均未见明显的釉面白斑;50和100 mg组所有大鼠上下颌切牙唇面切1/3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垩色改变。X射线能谱仪分析显示,在下颌第一磨牙1/3区及下颌切牙切1/3区,50和100 mg组的Ca/P(第一磨牙1/3区分别为1.51±0.03和1.52±0.02,下颌切牙切1/3区分别为1.46±0.01和1.43±0.01)均较对照组(第一磨牙1/3区为1.67±0.41,下颌切牙切1/3区为1.73±0.07)显著降低(P<0.05);在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切牙的颈1/3区,50和100 mg组的Ca/P(第一磨牙颈1/3区分别为1.59±0.05和1.57±0.04,切牙颈1/3区分别为1.47±0.01和1.51±0.03)与对照组(第一磨牙颈1/3区为1.56±0.04,切牙颈1/3区为1.52±0.0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50和100 mg组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切牙酸蚀处理后釉柱大小不一,排列紊乱,釉柱间隙均较对照组增大,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较大的凹坑。HE染色结果显示,50和100 mg组大鼠切牙成熟期成釉细胞细胞间隙较对照组增宽。结论SD大鼠牙釉质发育期摄入阿莫西林可能影响其牙釉质矿化。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右旋布洛芬和萘普生治疗儿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根据使用止痛药类型分为右旋布洛芬组(观察组)和萘普生组(对照组),观察组按每次7 mg/kg,2次/d,对照组按照每次5 mg/kg,2次/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2组患儿用药前后不同时段的关节疼痛缓解情况及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7例患儿,其中观察组48例,对照组49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受累关节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师(P=0.736)和患儿及家长(P=0.563)均认为2组患儿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医师(P=0.025)和患儿及家长(P= 0.024)认为右旋布洛芬耐受性评分更高。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4.2%(2/48例)]低于对照组[18.4%(9/4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3,P=0.027)。结论右旋布洛芬与萘普生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的镇痛效果相似,右旋布洛芬具有更优的耐受性和更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1例75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恶性肿瘤行甲状腺全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为补充甲状腺激素,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100 μg鼻饲、1次/d。用药第5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0 ℃;停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次日体温下降至36.2 ℃;再次鼻饲左甲状腺素钠片或口服其他厂家生产的左甲状腺素钠片,用药后均出现发热,停药后体温均恢复正常。考虑患者的发热为左甲状腺素钠片所致药物热。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6地区家庭主厨及家庭成员24 h尿钠、尿钾及钠钾比水平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我国6地区共1 576名家庭主厨和家庭成员,进行调查问卷、体格测量及24 h尿液收集,检测24 h尿钠、尿钾水平。结果排除不合格尿液样本后,共1 530人纳入本研究。本研究调查对象24 h尿钠值为(4.39±1.93)g,24 h尿钾值为(1.59±0.62)g,钠钾比值为5.02±2.18。对调查对象的24 h尿钠值、尿钾值及钠钾比分别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24 h尿钠值与年龄、女性、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呈负相关(P<0.05),与自觉口味偏咸、BMI、SBP呈正相关(P<0.05);24 h尿钾值与几乎每天外出就餐呈负相关(P<0.05),与BMI、愿意减盐呈正相关(P<0.05);钠钾比值与年龄、女性、初中文化程度、家庭年总收入呈负相关(P<0.05),与自觉口味偏咸、SBP、每周3~5 d外出就餐呈正相关(P<0.05)。结论我国6地区家庭主厨及家庭成员的24 h尿钠值及钠钾比值仍处于较高水平,而24 h尿钾值较低,它们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家庭主厨及家庭成员进行长期综合减盐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普萘洛尔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并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肝硬化并胃溃疡患者86例。以入院时间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2.58±4.27)岁;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2.69±4.36)岁。对照组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普萘洛尔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对照组的79.08%(34/43),P<0.05;研究组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98%(3/43),对照组11.63%(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并胃溃疡患者可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腹痛、反酸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川崎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4年1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68例有IFX应用史的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总结IFX应用指征、应用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IFX敏感率、药物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瘤(CAA)的转归。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68例川崎病患儿中男52例(76%)、女16例(24%),发病年龄2.1(0.5,3.8)岁。IFX应用指征为:35例(51%)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或激素等治疗无应答患儿,其中28例(80%)在IFX应用前已并发CAA;32例(47%)CAA持续进展患儿;1例持续关节炎患儿。IFX均用于挽救治疗[发病至IFX应用时间为21(15,30)d],二线、三线、四线及以上治疗分别占29%(20/68)、29%(20/68)、41%(28/68)。IFX治疗后C反应蛋白[8(4,15)比16(8,43)mg/L,Z=-3.38,P=0.001]、血清淀粉样蛋白A[17(10,42)比88(11,327)mg/L,Z=-2.36,P=0.018]及中性粒细胞比例(0.39±0.20比0.49±0.21,t=2.63,P=0.010)均明显下降。14例(21%)对IFX不敏感,另外的挽救治疗主要为激素及环磷酰胺。IFX不敏感组与敏感组相比,在性别、IFX应用年龄、发病至IFX应用时间、IFX应用前冠状动脉最大Z值、是否合并体动脉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FX治疗后11例(16%)出现感染,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和口腔感染,1例在IFX应用2个月后发生卡介苗不良反应,均顺利治愈。68例患儿中1例因CAA破裂死亡,6例失访,余61例患儿随访6(4,15)个月,7例在IFX应用前后均未并发CAA。54例IFX应用前已并发CAA,末次随访时23例(43%)出现CAA回缩,其中10例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结论IFX对IVIG或激素治疗无应答及CAA持续进展的川崎病患儿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