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种用于inter-patient范式下对心律失常心电(ECG)信号进行分类的分类器,提高自动分类的准确度,解决心律失常人工诊断的局限性。方法构建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SVM)训练和集成分类4个模块的SVM+XGBoost集成分类器。具体步骤为:对ECG信号进行预处理,将R-R间期、高阶统计量、局部二值模式、小波分量作为特征,分别训练独立SVM分类器;使用XGBoost算法对各独立SVM分类器进行集成,输出心律失常分类结果;在MIT-BIH数据库上对集成分类器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集成分类器对心律失常的总体分类准确度为0.867、平均灵敏度为0.782。结论所提出的集成分类器能实现inter-patient范式下心律失常ECG信号的自动、准确分类,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本研究着眼于建立新型的转移相关基因分类器及相关的预后模型,以有效预测PTC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interval, PFI),并识别复发高危风险的患者。方法利用转移相关基因(metastasis-related genes, MTGs)与人类癌症基因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合并分析,并使用套索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来建立相应的新型基因分类器,并与相关的临床特征一起建立预后模型,以预测PTC术后的PFI。最后,在外部数据集和不同细胞系上验证基因分类器的有效性。本研究使用R 3.6.3和Graph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差异整合分析提取了155预后相关的MTGs,从中建立并优化了新型的10基因分类器,预后分析证实分类器评分是PTC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最后,建立了包括新型分类器的回归模型。新型分类器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6,回归模型的AUC为0.80,同PTC的各种进展期临床特征高度符合,此外,新型分类器与关键临床特征和细胞系的侵袭性密切相关。结论基于转移相关基因建立的新型分类器和回归模型与PTC的预后密切相关,将有助于临床实践中对PTC患者预后进行精准的个体化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联合qSOFA评分诊断脓毒症的预测模型,并评价其价值。方法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入住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普通病房的感染或疑似感染患者,排除年龄小于18岁、妊娠、中途放弃治疗、入院后3 d内死亡患者。记录感染前48 h内至发病后24 h的基本生命体征、实验室化验结果、AGI分级情况,根据患者是否诊断为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将研究对象按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中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诊断模型A(qSOFA)、模型B(AGI分级联合qSOFA评分)以及模型C(多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为参数)。在验证组进行验证,通过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果,绘制校准曲线评价一致性,使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净效益,并绘制各预测模型诊断的列线图。结果共2 553例患者纳入研究,建模组1 789例,验证组764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共326例患者发生了脓毒症。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感染源、体温、心率、呼吸急促、意识改变、严重水肿、高血糖、白细胞数量、CRP、PCT、低血压、低氧、急性少尿、凝血功能异常、高乳酸血症、毛细血管充盈受损或皮肤花斑、AGI分级及qSOFA对脓毒症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测脓毒症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1.027, P<0.01),感染源(OR=2.809, P=0.03),低血压(OR=35.449, P<0.01)、低氧血症(OR=57.018, P<0.01),AGI分级(OR=19.313, P<0.01)。ROC分析显示建模组中模型A、B、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0.944,0.971,敏感度分别为63.9%,89.5%,97.5%,特异度分别为90.8%,90.3%,88.1%,验证组中,模型A、B、C的AUC为0.832,0.975,0.980,敏感度分别为72.7%,90.9%,96.6%,特异度分别为92.2%,94.5%,92.8%。模型B、模型C的AUC明显大于模型A(P<0.01),而在验证组之间B、C(P=0.684)。模型A在验证组中的校准度较差,精确性低,有漏诊脓毒症的风险(P=0.044)。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B及模型C的净效益优于模型A。结论AGI分级联合qSOFA评分在脓毒症诊断中的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和准确性。
简介:摘要内耳畸形(inner ear malformation,IEM)包括膜迷路畸形和骨迷路畸形,临床上,内耳畸形特指可通过影像学观察的骨迷路畸形。内耳畸形分类由早些年基于影像和胚胎的分类方法不断完善,进展到近年来基于指导人工耳蜗手术的分类方法。本文对各种内耳畸形的分类进行系统阐述,重点关注不同分类方法间的差异,探究内耳畸形分类方法更新的意义以及与人工耳蜗手术和预后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卒中偏瘫患者Barthel指数分级联合Orem自理模式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收治的给予常规干预模式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12月收治的给予Barthel指数分级联合Orem自理模式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负性情绪、运动功能及临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1个月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rthel指数分级联合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增强其运动功能,并显著提高其临床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化三级联动健康管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丽水市中医院收治的136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给予信息化三级联动健康管理,对照组给予传统三级联动健康管理,干预周期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脑卒中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MBSS)、Barthel指数、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评分及脑卒中复发情况。结果136例患者中,病情恶化终止干预3例,其他原因终止干预2例,问卷调查无效造成研究数据无参考意义3例,最终观察组纳入65例患者,对照组纳入63例患者。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SMBSS、Barthel指数、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卒中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息化三级联动健康管理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提高其家庭亲密度。
简介:摘要WHO女性生殖肿瘤分类第5版已于2020年9月出版,此版分类中,关于子宫体及宫颈腺癌的变化尤为显著且重要,本文就此部分更新内容进行解读,主要包括子宫内膜腺癌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分子分型以及宫颈腺癌分类的更新、Silva分级系统。第5版分类更加注重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相结合,能够为临床提供有效的预后信息,对患者的精准化治疗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封堵器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超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95例输尿管超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封堵器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46例(A组),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49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结石清除率(SFR)。结果A组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为89.13%(41/46),B组为91.84%(45/49);A组的手术时间为(31.98±7.85)min,B组为(34.35±9.86)min;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2.41±0.74)d,B组为(2.35±0.56)d;A组术后3个月的SFR为93.48%(43/46),B组为97.96%(48/49);两组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的S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封堵器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超上段结石的疗效相近,可作为其替代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2019年发行的第5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册中胰腺肿瘤分类有一定的改变,我们就该部分的主要改变作简要的总结和概括,主要归纳为新分册中排版的调整、癌前病变的分级和命名、新增/命名的病变、重新归类的病变、已知肿瘤的重新定义以及肿瘤TNM分期的改变等,与2010年发行的第4版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快的理解应用新分类的内容,指导临床诊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借鉴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方式对胸腺肿瘤MRI表现进行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纳入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MRI检查发现85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肿瘤,结合MRI信号和形态学特征,借鉴乳腺BI-RADS分级模式,对病灶进行Ⅰ~Ⅴ类的分类诊断,并与WHO的组织细胞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进行匹配对照。结果MRI分期与WHO分类和Masaoka-Koga分期可以形成较好的对应关系。根据病灶的信号和形态特征,85例胸腺肿瘤中,15/16例胸腺囊性病变被划分为Ⅱ类,对应良性病变;2/3例良性胸腺增生、4例A型、15/17例AB型、14/17例B1胸腺瘤被划分为Ⅲ类,对应低危病变;5/6例B2型和6例B3型胸腺瘤被划分为Ⅳ类,对应高危病变;9/11例胸腺癌被划分为Ⅴ类,对应侵袭性恶性病变。Spearmen相关系数为0.808,t=12.499,P<0.01。结论利用多模态MRI信息将胸腺肿瘤划分为Ⅰ~Ⅴ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WHO的组织学分型和Masaoka-Koga分期特征,有利于胸腺瘤的诊断治疗计划。
简介: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首次将部分分子遗传学特征纳入脑膜瘤分类体系,并对诊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补充。除了NF2双等位基因失活或其他经典的脑膜瘤的驱动基因突变之外,部分分子特征具有分型特异性,如TRAF7和KLF4共突变为分泌型脑膜瘤的分子标志物,SMARCE1突变为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特征性基因改变,以及横纹肌样脑膜瘤相关基因突变BAP1等。在分级方面,TERT启动子突变和/或CDKN2A/B纯合缺失,无论有无间变性组织学特征,均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WHO 3级间变性脑膜瘤。另外,H3K27me3缺失也往往是提示预后较差的特征。本文就脑膜瘤的WHO新分类进行简要解读,并分析其可能的实践局限性,以期在诊断工作中更方便理解分类进展及应用。
简介:摘要手术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目前已经和未来即将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青光眼手术方式,根据不同降眼压机制分为增加房水引流和减少房水生成两大类。根据房水引流途径,将增加房水引流类分为外引流和内引流两个手术亚类,并将内引流进一步分为Schlemm管途径引流和脉络膜上腔途径引流。减少房水生成类手术分为睫状体光凝术、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睫状体冷凝术三个亚类。目前,在外引流手术方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仍是主流手术方式,多种类型青光眼引流装置也已广泛临床应用。内引流手术方面,以Schlemm管为引流途径的手术方式中,内外路微导管辅助360°小梁切开术、各式内路小梁切开刀、微支架逐渐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以脉络膜上腔为引流途径植入装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新型以减少房水生成为目的手术方式变得更加安全、可控,已不再局限于治疗无视力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273-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