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以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为主要临床类型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领域近20年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VTE相关的风险评估与抗凝预防、PTE相关的诊断策略与模型探索、新药研发与疾病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针对FXI抑制剂预防VTE、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凝血功能改变及抗凝干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本文就2021年1月至12月VTE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介绍,期待对VTE的诊治及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研究思路。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肾功能不全发生率高而病程隐匿,患者常存在凝血系统功能异常。近年来研究发现,肾功能不全患者VTE发病率高,同时合并肾功能不全或慢性肾脏病的患者VTE发病率以及不良结局发生率均升高,提示肾功能不全是影响VTE预后的重要因素。肾功能情况亦是影响VTE诊断手段选择和药物剂量调整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就肾功能不全与VTE的发病、机制、转归以及对诊治的影响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VTE临床防治提供线索。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抗凝治疗是其有效治疗方式。所有急性VTE患者均推荐至少3个月抗凝治疗。识别VTE患者复发危险因素以及对其复发风险进行评估,对决定患者在3个月抗凝治疗后是否继续无限期抗凝这一重要临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例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的病例资料,其中1例以活动后气促为主要症状,另1例以间断咯血为主要症状,2例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迁延不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均获得痊愈,且随访至今症状未见复发。血管内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肺动静脉瘘首选治疗方式,但其远期效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与患者出现肺栓塞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年龄≥65岁、患恶性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栓塞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原发灶情况、肿瘤转移情况、伴随疾病、发生血栓类型及部位等。计算Charlson共病指数。根据深静脉血栓部位,分为深静脉血栓(DVT)组和肺栓塞(PTE)组,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肺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318例患者中281例(88.4%)为深静脉血栓组,37例(11.6%)为肺栓塞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住院天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原发肿瘤类型及肿瘤转移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共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慢性肾脏病和慢性肝病发病例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harlson共病指数方面,肺栓塞组(7.22±3.95)显著高于深静脉血栓组(5.69±2.89)(P=0.02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OR=0.9,95%CI:0.846~0.985,P=0.001)、肿瘤是否转移(OR=0.006,95%CI:0.001~0.032,P=0.000)、Charlson共病指数(OR=2.278,95%CI:1.772~2.929,P=0.000)均是影响肺血栓栓塞症(PTE)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肿瘤是否转移、Charlson共病指数是老年肿瘤患者出现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地评价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预测模型,为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客观依据,为模型的更新及新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Scopus、ProQuest、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网,搜集关于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13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共纳入11篇文献,共11个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其中6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3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2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10篇文献报告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内部验证,1篇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预测性能指标AUC为0.670~0.945,10篇均>0.7,预测效能较好。预测模型中包含较多的预测因子为中心静脉导管、年龄、感染、肿瘤和手术。10篇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但所有模型适用性较好。结论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倚。未来应规范报道模型构建验证的全过程,以减少方法学偏倚,应侧重于模型的外部验证和模型更新,不断改进模型预测性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可用的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静脉畸形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19例子宫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结果19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均一次性UAE治疗止血成功,术后患者主诉右下腹轻度疼痛不适,术后2~5 d症状消失,剩余4例治疗后阴道仍有出血,其中2例患者转手术治疗,另2例给予保守治疗后好转。19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子宫动静脉畸形虽然在临床较为少见,但很容易引起严重后果,UAE治疗子宫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微创、高效且可重复的治疗方式,对无手术禁忌症者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评价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出血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CINAHL、Scopus、ProQuest、Clinicalke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关于VTE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8月19日。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0篇,4项为回顾性研究,6项为前瞻性研究。1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0.7,4个模型的C指数>0.7。预测模型中包含较多的相关因素,包括出血史、年龄、贫血、肿瘤、抗血小板治疗、性别、肾功能不全等。在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中,10项研究的适用性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倚,主要原因为应变量事件数不足、连续变量转化为二分类变量、未报告缺失数据。结论VTE患者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可开发各方面性能优良、偏倚风险低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案管理系统在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和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收治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391例,依托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控中心结构体系下,使用医院自主研发的个案管理系统对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进行管理,将检验中存在阳性体征患者自动转入个案管理系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个案管理计划,并上报系统执行情况。对所有纳入观察的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分型和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用药依从性和超声检查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391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中年龄>60岁者78.0%;单纯下肢DVT占93.1%,单纯肺栓塞占5.4%,下肢DVT合并肺栓塞占1.5%,有95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率为94.9%,超声复查率为89.8%。结论个案管理系统将散在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集中化管理和指导追踪,专人管理提升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规范性,提高返院复查率,追踪患者结局良好。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及相关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危险因素,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的死亡率及医疗费用明显增加。肝素为基础的初级预防可显著减少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CAT)发生风险,但增加出血风险。本文对CAT发生风险评估、抗凝出血风险评估、CAT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最新文献进行综述。通过大量文献综合分析发现,VTE临床风险评估模型对CAT的预测作用有限,需进一步谨慎评估。目前,抗凝出血风险评估模型均未在恶性肿瘤患者中验证。CAT的预防措施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CAT高危患者应接受符合其临床状况和偏好的初级预防措施。CAT的治疗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葵钠、直接口服抗凝药、维生素K受体拮抗剂。临床医师需要与CAT患者充分沟通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各类抗凝药物的优缺点,根据患者临床状况和实际偏好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50例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7例,女63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15~89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腹股沟疝复发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和术后情况:350例患者中,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173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177例。173例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患者中,行平片修补术66例,行Lichtenstein修补术54例,行网塞-平片修补术30例,行Bassini修补术23例。177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行经腹腹膜前修补术134例,行全腹膜外修补术43例。350例患者中,335例术后未发生VTE,15例术后发生VTE。15例患者术后发生VTE[开放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2例(死亡1例)],其中深静脉血栓12例、肺血栓栓塞症3例(死亡1例)。(2)随访情况:350例患者中,349例术后1年获得随访。349例患者中,术后1年内腹股沟疝复发2例、术区血清肿18例。349例患者未发生术后补片相关感染和术区切口感染。14例术后发生VTE患者1年内腹股沟疝无复发。(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手术类别、术区压迫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aprini评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χ2=13.217,9.183,4.388,8.694,Z=-4.690,-5.265,-4.281,-4.883,P<0.0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85,1.320,0.256,0.013,7.874,1.112,1.027,6.909,95%可信区间为1.031~1.141,1.024~1.702,0.071~0.929,0.016~0.800,1.489~41.630,1.061~1.165,1.008~1.047,3.045~15.678,P<0.05)。结论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