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青少年不同类型非病理性高度近视(HM)患者脉络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观察研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因近视就诊于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的青少年101名179只眼纳入研究。根据等效球镜度(SE)和角膜曲率,将受检者分为轻度近视或正视眼组(对照组)、HM组、隐匿性HM (OHM)组、超HM (SHM)组,分别为30名52只眼、26名47只眼、24名42只眼、21名38只眼。受检者均行医学验光、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测量。屈光度数以SE表示。采用频域OCT加强深部成像技术测量受检眼黄斑区中心凹以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共计9个区域的脉络膜厚度。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t检验。AL、角膜曲率、眼压与黄斑各区域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HM组、OHM组、SHM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以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646、36.715、27.660、35.301、24.346、38.093、36.275、33.584,36.050,P<0.05 )。组间两两比较,HM组、OHM组、SHM组中心凹及距中心凹1、3 mm范围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组与SHM组、OHM组与SHM组,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M组与OHM组,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L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呈负相关(P<0.05);SE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P<0.05);角膜曲率、眼压与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SHM脉络膜厚度明显低于OHM、HM;OHM者SE较低,但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AL、SE是影响脉络膜厚度的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随着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与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的病理反应评估得到广泛应用,但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本共识在参考国际肺癌研究协会出版的共识基础上,结合专家组临床实践数据及经验,并经反复讨论,由病理医师与临床医师共同制定,涵盖了临床所需提供的关于新辅助治疗标本的临床信息、标本的规范化取材、病理反应评估、病理分期及病理诊断报告等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新辅助治疗病理学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分子病理学方法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8月石蜡包埋标本诊断肺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的45例患者病理组织学形态、抗酸杆菌形态特征及临床、影像、细菌学资料;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基因序列IS6110;探针熔解曲线方法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选取同期确诊肺结核病例5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NTM肺病病理组织学表现为坏死性肉芽肿34例(75.6%,34/45),非坏死性肉芽肿1例(2.2%,1/45),非肉芽肿病变10例(22.2%,10/45);坏死为粉染坏死、富于核碎片的嗜碱性坏死及化脓性坏死,与肺结核比较,后者更多表现为粉染坏死及嗜碱性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70,P=0.001;χ2=7.449,P=0.006);17例(37.8%,17/45)NTM肺病中观察到巨大奇异形多核巨细胞,与肺结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46,P<0.01)。抗酸杆菌数量多少不一,形态多样,胞内分枝杆菌常见大量抗酸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奇异形抗酸杆菌易见。胞内分枝杆菌18例(40.0%,18/45),蟾蜍分枝杆菌8例(17.8%,8/45),鸟、堪萨斯、龟分枝杆菌各6例(13.3%,6/45),猿猴分枝杆菌1例(2.2%,1/45)。结论NTM肺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值得病理医师关注,仅靠组织形态学特征和抗酸杆菌形态特点不能明确诊断,分子病理学方法是确诊结核病和NTM肺病的重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对73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上海市儿童医院73例初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资料,其中男52例,女21例;年龄2~13岁。对所有患儿发病的起始或累积器官、病理诊断、疾病分期、手术及疗效等进行综合评估。结果73例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66例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其中38例由手术确诊,20例由活检确诊,且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明确,8例通过流式细胞术等确诊;另7例中的6例获大致病理分类,仅1例分类不明。66例明确病例中以伯基特淋巴瘤最多为31例,其余依次为T-淋巴母细胞型14例、间变大淋巴瘤7例、B-淋巴母细胞型6例、弥漫大B淋巴瘤5例、结外鼻型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1例、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瘤1例和脂膜炎样T淋巴瘤1例;起始部位或累积器官涉及多个器官,以颈部(20例)、腹腔(15例)、纵隔(6例)等最为多见;临床转归与疗效中Ⅱ期、Ⅲ期和Ⅳ期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0%、85.1%和72.2%;Ⅲ期和Ⅳ期患儿无事件生存率低于Ⅱ期组患儿(80.9%比66.7%比100.0%),病理类型分组结果显示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较伯基特淋巴瘤无事件生存率更低(73.7%比90.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发病多,婴幼儿少见,病理类型较成人单纯,以伯基特淋巴瘤最多,临床分期和病理类型与预后可能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LN患者81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LN的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肾脏病理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1例LN患者的分布情况如下: Ⅰ型1例(1.2%);Ⅱ型9例(11.1%);Ⅲ/Ⅳ型14例(17.3%);Ⅴ型36例(44.4%);Ⅲ/Ⅳ+Ⅴ型20例(24.7%);Ⅲ+Ⅴ/Ⅳ+Ⅴ型1例(1.2%)。81例入组LN患者当中有58例(72.2%)LN患者在发病时以肾外临床表现起病,最常见的是血液系统损害、发热、关节痛及皮疹。不同病理分型的LN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各不相同,主要为肾病综合征、尿蛋白或(和)孤立性血尿,以Ⅱ型和Ⅲ/Ⅳ型LN患者占比最高。感染、低蛋白症及狼疮中度活动是影响LN患者发生肾脏病理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LN患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积极进行肾活检,避免漏诊、误诊而耽误治疗;治疗时要控制感染和营养支持,改善患者的肾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治疗(新辅助化疗、新辅助靶向治疗及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后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评估。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接受新辅助治疗后手术切除肺癌标本113例。分析并比较90例[腺癌26例,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64例]新辅助化疗患者(化疗组)、13例(腺癌13例)新辅助靶向治疗患者(靶向组)及10例(腺癌4例,鳞癌6例)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组)手术切除标本的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坏死、炎性细胞浸润、胆固醇裂隙、泡沫细胞聚集、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的差异及病理缓解[明显病理缓解(MPR)及完全病理缓解(PCR)]状况。结果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组肺腺癌及免疫联合化疗组非小细胞肺癌均可见残存肿瘤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异型性增加,肿瘤床内见不同程度的坏死、泡沫细胞聚集、胆固醇裂隙、炎性细胞浸润、反应性肉芽肿及间质胶原纤维形成。化疗组、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三者之间肿瘤消退反应组织学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靶向组及免疫联合化疗组坏死所占的百分比最高10%及20%,而化疗组高达80%;1例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出现肿瘤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率分别为35%(9/26)及64%(41/64);靶向组MPR比例为2/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MPR比例分别为2/4及2/6。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率分别为11%(3/26)及3%(2/64);靶向组PCR比例0/13;免疫联合化疗组肺腺癌及鳞癌PCR比例分别为0/4及1/6。结论非小细胞肺癌不同的新辅助治疗方式引起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形式及程度上的差异,化疗组可见较多的坏死,免疫联合化疗组可出现消退床,免疫联合化疗组肿瘤床旁的非肿瘤肺实质内可有明显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的形成。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重度牙周炎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病理性移位牙齿自发回位的病例,该病例按牙周炎新分类为Ⅳ期C级。疾病特点是患者存在明显的咬合紊乱并构成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种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治疗特点是针对内外病因,对咀嚼肌紊乱和干扰进行个性化干预治疗,采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消除炎症,均衡咬合取代局部过大的咬合应力;牙槽骨再生阻断上颌窦的牙源性感染;恢复中性区平衡促进牙间隙的减小关闭和病理性移位牙齿的自发回位。该病例未进行拔牙或其他任何治疗,提示针对咬合开展个性化治疗可获得更全面的疗效。
简介:摘要近十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分子分型是非小细胞肺癌实施靶向治疗的前提。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检测方法,全面筛选出适用靶向药物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指南基于国内临床实践数据及结合中国国情,以国内已上市治疗药物及体外诊断检测试剂为导向制定,重在对分子病理检测实践的指导。其他靶基因及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只做简单概述,待更多实践数据的积累后更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5例SMARCA4缺失性NSCLC的临床资料,对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全部是男性,全部吸烟。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巢状排列伴片状坏死,胞质较丰富,胞质呈完全透明状至淡染嗜酸性。部分细胞内可见淡蓝色黏液。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间见微脓肿及嗜酸性小球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MARCA4均阴性,细胞角蛋白(CK)7、p53和SMARCB1均弥漫强阳性,CK5/6、p40、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突触素、嗜铬粒素A、SALL4、CD34和SOX2均为阴性,2例CD56局部弱阳性表达。PCR检测5例均未检测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BRAF基因突变及间变性淋巴瘤激酶、ROS1基因重排。随访4例死亡,1例无瘤生存。结论SMARCA4缺失性NSCLC是一种罕见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及分子表型,生物学行为易转移,预后差。
简介:摘要精准分子分型是非小细胞肺癌精准治疗的基础和前提,但很多患者常无法获取足够的肿瘤组织进行分子病理诊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常易出现恶性浆膜腔积液,可替代组织样本用于分子检测,但尚需进一步规范。本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文献数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基于中国国情以及国内检测方法和治疗药物的可及性,经专家组专家反复讨论制定了此共识,以期指导和规范我国非小细胞肺癌恶性浆膜腔积液样本的分子病理检测。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尤其是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或)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重塑了肿瘤治疗模式,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多种肿瘤治疗中部分患者均获得了显著的临床获益。如何筛选PD-1和(或)PD-L1抑制剂潜在获益人群成为免疫治疗时代面临的新挑战。NSCLC中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PD-1和(或)PD-L1抑制剂疗效呈正相关,是重要的预测标志物之一。明确PD-L1检测的临床意义和检测时机,在PD-L1检测步骤、结果判读和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实现PD-L1检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降低室间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针对PD-L1检测的实际问题,在结合文献、专家经验和委员会成员内部讨论基础上,最终达成此共识,以期规范PD-L1检测,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可靠的治疗依据以及给予临床检测一定的指导。必须指出的是,鉴于PD-L1检测客观复杂因素的存在以及国内PD-L1检测尚处于临床应用初期,此专家共识尚存在不足之处,期待未来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数据进一步完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18年间诊断的MBC 49例,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3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CK5/6、CK、P63、ER、HER2、Ki67等染色观察其在不同类型MBC中的表达。结果MBC组患者的中位年龄55岁,肿物最大径0.6~19 cm,中位数为2.5 cm。MBC伴异源性间叶成分15例(产生基质的癌8例),梭形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7例,混合性化生性癌11例,其他类型4例。MBC组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0%、41%,低于IDC组的76%、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ER、PR、HER2表达率均低于ID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BC组的三阴性病例(82%)多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44,P=0.000)。两组的Ki67增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P=0.011)。结论MBC在临床少见,通常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少、Ki67增生指数较高、多为三阴性。淋巴结转移、Ki67增生指数高、三阴性是MBC预后不良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医院病理科医技人员接触二甲苯、甲醛情况及防护现状,为预防职业病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选择江西省某三甲医院病理科作业场所和52名医技人员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病理科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分布、工程防护措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等情况,并对工作场所甲醛、二甲苯及排风设施控制风速进行检测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二甲苯和甲醛的检出率为82.1%(23/28),各作业点二甲苯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个取材岗的甲醛检测结果超标,超标率为14.3%(2/14),各侧局部吸风装置及通风柜控制风速均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应加强医院病理科对职业病危害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预防医技人员职业病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性甲状腺癌(mixed subtype thyroid cancer, MSTC)预后因素及病理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20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24 912例甲状腺癌患者中术后病理切片证实原发病灶或转移病灶为MSTC共41例,男16例,女25例,男∶女=1.0∶1.6。3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4例因身体情况,特殊病理仅行穿刺明确病理,未行外科手术治疗,收集入组病例的肿瘤大小、病灶数、被膜侵犯情况、AJCC 8th TNM分期、手术方式及放化疗等,对所入组的MSTC患者通过随访获取术后情况。采用SPSS 25.0、R studio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使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1例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混合甲状腺滤泡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9例,混合性髓样-滤泡细胞癌(mixed medullary and 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MMFTC)8例,混合有低分化甲状腺癌(poorly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PDTC)成分15例,混合有甲状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yroid,SCCT)成分4例,混合有未分化型甲状腺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成分5例。MSTC的发病年龄跨度较大,平均发病年龄(51.41±15.69)岁,中位发病年龄52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11例(26.8%)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死亡。4例术后随访中出现复发,其中2例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单因素结果表明确诊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放疗及化疗是影响MS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年龄(P=0.007)和手术方式(P=0.017)为MS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老年患者是MSTC的高风险人群,肿瘤分化程度与生存成正比。因其病理结果呈现多类性和多形性,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对MSTC预后具有良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394例,术前、术后访视收集患者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抑郁分为抑郁组(65例)和非抑郁组(3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65例(16.5%)患者发生术后抑郁。抑郁组患者术前抑郁、焦虑、失眠,术后镇痛、恶心、呕吐比例,术后VAS疼痛评分,手术部位中胸部、脊柱占比等,均高于非抑郁组(P<0.05);而手术时间,吸烟比例,手术部位中头面部、颈部、腹部、盆腔、上肢、下肢占比等,均低于非抑郁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焦虑[比值比(odds ratio, OR)=3.566,95%CI 1.754~7.250,P<0.001]、术后疼痛(OR=1.330, 95%CI 1.158~1.528,P<0.001)是非心脏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焦虑、术后疼痛为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改善围手术期焦虑、疼痛对减少术后抑郁的发生可起到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男性及女性非酒精脂肪性肝病(NAFLD)临床、病理及进展期纤维化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回顾性纳入肝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NAFLD患者267例,分为男、女两组,对比两组临床及病理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NAFLD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 < 0.01)。男、女两组在人体质量指数、患2型糖尿病比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生物化学指标:男性患者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及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 < 0.01)。肝脏病理学:男性患者气球样变比例显著低于女性患者(P < 0.01),而脂肪性肝炎评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52.0%比61.5%,P = 0.283)及进展期肝纤维化比例(14.3%比17.8%,P = 0.162),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减低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OR = 0.984,95% CI:0.978~0.989,P < 0.01),2型糖尿病仅为男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6.557,95% CI:1.667~25.782,P < 0.01)。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仅为女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1.016,95% CI:1.003~1.028,P = 0.012)。结论NAFLD患者在不同性别之间临床及病理存在一定差异,血小板是男性及女性进展期肝纤维化的共同预测指标,男性患2型糖尿病,女性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可分别作为进展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存时间以及HER-2突变对中晚期NSCLC患者一线化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3—2018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伴HER-2基因突变的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预后。结果HER-2基因在NSCLC患者总突变率为5.8%(28/482),其中有肿瘤家族史的高于无者(14.0%∶4.0%, P<0.001),伴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者(7.4%∶1.5%, P=0.015),伴骨转移的高于无者(10.3%∶3.5%, P=0.002),伴脑转移的突变率高于无者(10.8%∶4.6%, P=0.023),Ⅲ~Ⅳ期的高于Ⅰ~Ⅱ期者(7.4%∶0.0%, P=0.005),EGFR阴性的高于EGFR阳性者(10.7%∶0.0%, P<0.001)。28例HER-2突变阳性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3.0个月,采用一线化疗的Ⅲ~Ⅳ期肺腺癌患者中伴随HER-2基因突变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短于无者(4个月∶5个月,P=0.003)。结论HER-2突变多发生于有肿瘤家族史、伴淋巴结转移、脑转移、骨转移、Ⅲ~Ⅳ期的NSCLC患者中,且HER-2基因突变与EGFR基因突变相互排斥,HER-2突变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 non-neural granular cell 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结论PNNGCT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间叶性肿瘤,不确定分化,不表达S-100蛋白,部分病例出现ALK基因融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ET基因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非小细胞肺癌标本1 089例,采用多种基因融合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检测1 089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RE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ROS1、KRAS、BRAF和HER2等基因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组织标本中PD-L1和错配修复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患者RET基因融合与年龄、性别、吸烟史、分期、分化程度、病理学类型以及PD-L1、错配修复蛋白等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 08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共发现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22例(2.02%),男性和女性各11例,中位年龄63.5岁。22例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有20例腺癌,其中腺泡亚型11例,实体亚型5例,贴壁生长型4例;另有鳞状细胞癌(非角化型)和肉瘤样癌(多形性癌)各1例。临床分期Ⅰ~Ⅱ期6例,Ⅲ~Ⅳ期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16例,远处转移11例。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中有1例伴HER2突变。RET基因融合阳性肺癌患者中PD-L1的阳性比例分数≥1%的占54.5%(12/22)。未发现RET基因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存在缺陷。4例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腺泡亚型2例、实体亚型2例)接受了普拉替尼靶向治疗,观察到其中2例患者从靶向治疗中获益。结论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的组织学亚型倾向于腺泡亚型以及实体亚型。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往往发生于临床分期较晚的患者,通常伴有淋巴结转移。RET基因融合阳性患者可从RET特异性抑制剂靶向治疗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