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以Pit-Crew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模式的团队复苏对按压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4名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按照医护比例分成角色分工组与未角色分工组,每组各8队,每队4人。角色分工组每队指定一名队长组织协调整个CPR流程,未角色分工组不进行指定。每队利用高级模拟人在CPR质量跟踪反馈系统的监测下,按照《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要求实施标准外心脏按压8 min。观察并记录每队实验人员CPR时间、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按压中断次数、按压超标中断次数(>10 s)、按压频率、胸廓充分回弹次数等指标。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参数,两组间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分析发现,与未角色分工组相比,角色分工组能达到更高CCF[(69.13±1.55)% vs. (59.13±6.08)%,P<0.05],且角色分工组的按压中断总时间及超标中断次数均显著较少[(79.88±28.76)s vs. (135.25±32.99)s;4(3,5)次vs. 2(1,2)次,均P<0.01]。两组在CPR时间、中断次数及按压总时间方面的均差异无统计意义(均P>0.05),另外两组在按压总次数、按压正确次数、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廓充分回弹等按压质量达标方面以及在按压太快、按压太慢、按压太深以及胸廓回弹不足等按压质量未达标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指定团队领导的Pit-Crew CPR模式有助于实施高质量的CPR,而且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按压的质量。

  • 标签: 心肺复苏 Pit-Crew 胸外按压 实时反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肺复苏人工-机械转换所致按压暂停时长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主要研究人群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且接受机械心肺复苏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收集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基本资料、救治相关资料、人工-机械按压转换数据资料。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基本资料、救治相关资料与人工-机械按压转换过程中的按压暂停时长(简称按压暂停时长)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当班护士心肺复苏救治资质对心肺复苏按压质量的影响。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32例,患者身高、实际体重、体重指数与按压暂停时长呈线性正相关(r=0.61、0.92、0.49;P<0.01)。经过多重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实际体重是患者按压暂停时长过长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对当班护士心肺复苏资质培训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资质组患者按压分数明显高于无资质组患者(χ2=0.002,P<0.01)。结论患者实际体重、当班护士心肺复苏资质培训情况与心肺复苏人工-机械转换所致按压暂停时长具有一定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脏骤停 机械按压 人工-机械转换 视频监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手动按压复苏仪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对按压质量的影响,并评价其在院前心肺复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通过120院前急救中心派遣执行的心脏骤停患者抢救任务,根据是否应用手动心肺复苏仪进行救治,分为器械组和徒手组,分析两者之间的按压频率、按压移动、按压比例(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 CCF)优秀率及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和预后等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共收集51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器械组和徒手组基线资料比较,性别、年龄、是否存在目击者、是否除颤、外伤史、有无冠心病史以及按压时间和心搏停止估计时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比较,使用手动按压复苏仪的器械组,ROSC恢复率、CCF优秀率、按压频率达标率以及按压部位是否移动情况均好于徒手组,且ROSC恢复、按压频率达标情况及按压部位移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最终器械组和徒手组生存率7/28 vs 4/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中采用手动按压复苏仪救治心脏骤停患者,在保证按压质量、提高自主循环恢复方面有良好的价值,同时具有操作简便、方便携带等特点,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仪 按压质量 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医务人员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对按压质量及疲劳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近两年内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认证的医护人员80名,复习按压要点并熟悉模型后,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佩戴外科口罩组(SM组),佩戴N95口罩组(N95组),进行2 min按压。记录参与者身高、体质量及按压前后Borg疲劳评分、生理参数,通过Laerdal QCPR®软件记录2 min的按压质量(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深度达标率、按压频率、频率达标率、按压回弹)。两组间各按压质量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按压后,相比于SM组,N95组Borg疲劳评分高(中位数16 vs 14,P=0.027),按压质量下降,包括按压深度(均数47 mm vs 52 mm,P=0.020)、频率(均数107次/min vs 118次/min,P=0.004)、回弹率(均数89.8% vs 98.1%,P=0.046)及按压2 min深度达标率(均数67.4% vs 89.6%,P<0.01)、频率达标率(均数60.6% vs 74.8%,P<0.01)。结论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会降低按压质量,加重按压者的疲劳程度,需要及时替换按压者以保证按压质量。

  • 标签: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N95口罩 疲劳 QCP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按压同步通气模式在猪心肺复苏模型中对脑组织的氧合改善作用。方法构建猪室颤模型,信封法随机分组,根据心肺复苏时呼吸机通气模式不同,分别命名为IPPV组、CCSV组,记录复苏时4 min、7 min,自主循环恢复后30 min三个时间点动脉血乳酸值;复苏过程中1~8 min内颈动脉血流流速;复苏后1 h、2 h、3 h、4 h脑氧饱和度;评估复苏后24 h神经系统评分。结果两组对比,3个时间点血气分析显示:CCSV组猪乳酸值明显低于IPPV组;复苏过程中1~8 min CCSV组颈动脉的血流流速明显高于IPPV组;复苏后各个时间点脑氧饱和度亦明显高于IPPV组;复苏后24 h CCSV组神经系统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猪室颤模型在心脏骤停复苏过程选择CCSV通气模式中可明显改善复苏时及复苏后的脑组织缺氧情况。

  • 标签: CCSV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脑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实施以按压比例(简称CCF)为核心指标的心脏骤停院前救治培训方案,观察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以心脏骤停临床路径为基础,设计一套以CCF为核心指标的心脏骤停院前救治培训方案,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对杭州市急救中心32组一线急救单元开展研究,记录、对比培训前后各项复苏培训考核数据,分析、评价培训前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结果记录培训前后两组人员的CCF值,开始按压、心电监护、首次除颤的平均时间以及分析心律、电击除颤、每次通气按压中断的平均时间,培训前分别是(63.25±7.08)%、(15.17±2.0)s、(83.1±4.48)s、(129.13±7.74)s、(5±0.36) s、(14.15±1.86)s、(7.85±1.48)s;培训后分别是(82.56±3.21)%、(14.78±1.45)s、(55.09±2.94)s、(75.23±7.75)s、(4.87±0.45)s、(8.64±1.07)s、(4.9±0.61)s。培训后CCF值明显提升,心电监护时间、首次除颤时间以及除颤按压中断、每次通气按压中断平均时间明显缩短,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因性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培训前分别是4.57%、1.71%;培训后分别是11.24%、5.62%,培训后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按压时间、分析心律中断按压平均时间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单元开展以CCF值为核心指标的心脏骤停院前救治强化培训,能明显的提升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和脑复苏成功率,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胸外按压比例 院外心脏骤停 培训 心肺复苏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循环骤停患者所采取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法。有效的心肺复苏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恢复患者脑功能。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的王源昶教授于1957年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的"硬脊膜阻滞麻醉之意外及其处理"一文就在世界上首先报道了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并详细描述了其应用的具体方法,这在心肺复苏术领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也是我国麻醉学对世界医学的重大贡献。此后至1964年期间他连续发表多篇文章介绍应用此法救治心跳骤停患者的经验,这比1960年Kouwenhoven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早提出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方法的文献"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更早。王源昶教授应是在世界上提出外心脏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概念、理论与方法的第一人。

  • 标签: 心肺复苏 王源昶 首创 胸外心脏按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例1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020 g,生后第6天行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第8天出现呼吸困难。例2仍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230 g,生后第4天行PICC置管,第16天出现呼吸困难。2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时X线胸片均提示导管异位及胸腔积液,给予拔除PICC、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引流、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处理,患儿胸腔积液均渐消失。结论新生儿PICC可并发乳糜,临床需警惕并积极处理,预后良好。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乳糜胸 胸部X线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原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周静脉置管并发乳糜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均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例1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020 g,生后第6天行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第8天出现呼吸困难。例2仍为28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230 g,生后第4天行PICC置管,第16天出现呼吸困难。2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时X线胸片均提示导管异位及胸腔积液,给予拔除PICC、胸腔穿刺术、胸腔穿刺引流、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处理,患儿胸腔积液均渐消失。结论新生儿PICC可并发乳糜,临床需警惕并积极处理,预后良好。

  • 标签: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新生儿 乳糜胸 胸部X线片
  • 简介:摘要按压是心肺复苏(CPR)的关键组成部分,成人CPR胸部最佳按压点的确定是高质量按压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目前对于成人CPR的最佳按压点尚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按压点的发展历程及血流动力学机制方面对成人CPR的最佳按压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确定最佳按压点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提高CPR中按压的质量,改善心搏骤停(CA)患者的临床结局。

  • 标签: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胸外按压 最佳按压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压偏瘫助力鞋对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普通鞋垫组和穴位按压鞋垫组,每组52例,其中普通鞋垫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带普通鞋垫的偏瘫助力鞋进行步行训练;穴位按压鞋垫组在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带穴位按压鞋垫的偏瘫助力鞋进行同时按压穴位步行训练。对两组患者入组时、康复1周后和康复1个月后运用Barthel指数量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法、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对比分析两组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基线数据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康复1个月后,穴位按压鞋垫组Barthel指数为(67.49±6.96)分、Fugl-Meyer评分为(28.42±2.52)分、WHOQOL-BREF评分为(54.32±1.88)分、HAMA评分为(7.15±2.88)分,普通鞋垫组Barthel指数为(56.33±5.85)分、Fugl-Meyer评分为(24.81±2.69)分、WHOQOL-BREF评分为(51.69±2.84)分、HAMA评分为(12.68±2.94)分,穴位按压鞋垫组数据均明显优于普通鞋垫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进行满意度调查,穴位按压鞋垫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普通鞋垫组[92.31%(48/52)比76.92%(40/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7,P=0.030)。结论穴位按压偏瘫助力鞋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满意。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 穴位按压 助力鞋 康复
  • 简介:摘要虽然锁骨骨折常见,但锁关节脱位却罕见。由于锁关节特殊解剖学位置及解剖学形态的特殊性,手术风险较高,可能发生严重或致命性并发症。笔者采用锁钩接骨板治疗锁关节脱位,观察其治疗效果,分析并探讨此类损伤发生的机制、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处理措施。

  • 标签: 胸锁关节 脱位 接骨板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左侧小肌下冬眠瘤一例。患者,男,61岁。CT表现为左侧小肌下椭圆形低密度为主的软组织肿块,与皮下脂肪接近但不完全相同,CT值约-50HU,内部可见线样、曲线样分隔。MRI平扫表现为轴面T2WI见左侧小肌下水滴状高信号,略低于皮下脂肪信号,其内可见网状线状低信号,轴面T2WI脂肪抑制见该病灶信号明显减低,其内可见网状线状高信号,冠状面T2WI见该病灶信号呈半球状,轴面T1WI脂肪抑制可见该病灶信号低于皮下脂肪信号,其内可见网状线状低信号,DWI未见信号增高。病理诊断:(左侧壁肿物)冬眠瘤。

  • 标签: 脂肪瘤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李云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宣城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安徽宣城242000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穴位贴敷穴位按压护理在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21年1月-2023年2月期间至我院接受干预治疗的40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入选者分成对照组(n=20,常规护理)及观察组(n=20,穴位贴敷穴位按压护理),记录评价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体征消失时间(3.90±0.19)天及治愈时间(6.90±1.76)天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73±1.05)天及(15.80±1.67)天,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观察组的胃肠减压引流量为(670.49±38.98)ml/d明显低于对照组,各项数据对比可见明显的差异性(p<0.05)。讨论:临床为肠梗阻患者实施穴位贴敷穴位按压护理可显著缩短患者体征消失时间及治愈时间,同时患者胃肠减压引流量明显降低,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穴位贴敷;穴位按压护理;肠梗阻;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乳糜是手术及淋巴系统疾病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X线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作为治疗乳糜的一种新兴手段,其疗效不亚于传统手术治疗。本文在论述乳糜病因和诊断的基础上,针对乳糜在X线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应用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进一步参考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右下壁Castleman病患者的CT及MRI表现。患者男,34岁,因CT体检发现右下壁肿块入院。CT表现为右下壁胸膜外间隙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内见斑点及分支样钙化,增强扫描呈富血供强化,并可见腹主动脉分支供血。MRI表现为T1WI相对壁软组织呈等、略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边缘见迂曲流空血管,弥散轻度受限,增强模式同CT,内见裂隙状低信号区延迟强化。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Castleman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左静脉角逆行导管入路乳糜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收治的16例乳糜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术,并尝试经左静脉角逆行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成功插管的患者行逆行导管直接造影,显示导管破裂口位置后用微弹簧圈和组织胶栓塞。结果16例患者的腹股沟结内淋巴管造影均获得成功,导管末端显示开放良好。所有患者均尝试行经左静脉角逆行导管超选择性插管,插管成功10例,其中6例造影中显示明显对比剂外溢,用微弹簧圈结合组织胶栓塞导管。所有16例患者术后乳糜均有好转,6例完全治愈。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左静脉角逆行导管入路行乳糜介入治疗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 标签: 乳糜胸 胸导管 淋巴管造影 逆行胸导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联合针刺与耳穴按压在初产妇分娩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6—12月于浙江大学舟山医院产科分娩的初产妇9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音乐疗法,收听患者自己喜欢的音乐,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与耳穴按压。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数字评分(NRS)、宫口开3~10 cm的时间、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及产后2 h出血量。结果在宫口开≥3 cm时,两组初产妇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30 min和宫口开全时,干预组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宫口开3 ~10 cm的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新生儿阿普加评分、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音乐疗法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与耳穴按压能减轻分娩疼痛,缩短宫口开全时间,且对母婴安全,效果优于单纯音乐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分娩疼痛 音乐疗法 针刺穴位 耳穴按压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指导者对模拟儿科心脏骤停期间按压停顿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设计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视频数据的二次分析。共计40个历时18min的模拟儿科心脏骤停场景(20个无指导者团队和20个有指导者团队)。由3名临床专家进行审查,以记录每次按压暂停前后发生的事件。场所加拿大和美国的4家儿科学术医疗中心。对象200名医疗服务提供者组成每组5人的跨专业复苏团队,其中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干预措施团队随机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额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根据结果变量的分布和类型来记录每次胸部按压中断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探讨CPR指导对按压暂停持续时间的影响,并考虑到团队内暂停持续时间的多重测量。共确定655次暂停(非指导组n=304,指导组n=351)。与非指导组相比,接受心肺复苏指导组的总平均暂停时间(98.6比120.85 s,P=0.04)和插管暂停时间(中位4.0比15.5 s,P=0.002)降低,平均暂停频率(17.6比15.2 s,P=0.33)接近。有心肺复苏指导者的团队更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暂停需求(86.5%比73.7%,P<0.001),以及协调按压者更换,心律检查和脉搏检查(31.7%比23.2%,P=0.05)。校正暂停数量及暂停期间执行任务类型后,有CPR指导者的团队按压暂停时间较短。结论与没有CPR指导者的团队相比,纳入训练有素的CPR指导者可优化暂停前语言指示,缩短暂停时间,缩短插管期间暂停时间,并更好的协调按压暂停期间的关键任务。

  • 标签: 模拟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 通信 组员资源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指导者对模拟儿科心脏骤停期间按压停顿频率和持续时间的影响。设计本研究为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视频数据的二次分析。共计40个历时18min的模拟儿科心脏骤停场景(20个无指导者团队和20个有指导者团队)。由3名临床专家进行审查,以记录每次按压暂停前后发生的事件。场所加拿大和美国的4家儿科学术医疗中心。对象200名医疗服务提供者组成每组5人的跨专业复苏团队,其中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干预措施团队随机包括1名CPR指导者或额外1名不具备CRP指导资格的临床医疗工作者。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根据结果变量的分布和类型来记录每次胸部按压中断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相关因素,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混合效应线性模型探讨CPR指导对按压暂停持续时间的影响,并考虑到团队内暂停持续时间的多重测量。共确定655次暂停(非指导组n=304,指导组n=351)。与非指导组相比,接受心肺复苏指导组的总平均暂停时间(98.6比120.85 s,P=0.04)和插管暂停时间(中位4.0比15.5 s,P=0.002)降低,平均暂停频率(17.6比15.2 s,P=0.33)接近。有心肺复苏指导者的团队更有可能用语言表达暂停需求(86.5%比73.7%,P<0.001),以及协调按压者更换,心律检查和脉搏检查(31.7%比23.2%,P=0.05)。校正暂停数量及暂停期间执行任务类型后,有CPR指导者的团队按压暂停时间较短。结论与没有CPR指导者的团队相比,纳入训练有素的CPR指导者可优化暂停前语言指示,缩短暂停时间,缩短插管期间暂停时间,并更好的协调按压暂停期间的关键任务。

  • 标签: 模拟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 通信 组员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