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肺癌的发生及预后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肺移植的81例受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肺移植受者术后肺癌的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81例肺移植受者术后发生肺癌10例(12.3%),10例肺癌受者除1例受者失访外,剩下9例受者包括I期5例,中位生存期超过24个月;Ⅱ期及Ⅲ期4例,中位生存期仅为2.5个月(2~5个月);肿瘤均发生在保留肺一侧,病理类型包括鳞癌、腺癌、腺鳞癌、小细胞肺癌等。高龄[(61.8±6.6)岁比(54.0±11.0)岁,P=0.03]、受体吸烟(20.4%比2.7%,P=0.02)是移植术后发生肺癌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移植术后肺癌是其晚期主要并发症,受者高龄、吸烟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肺癌的病理类型多样,总体预后不佳。
简介:摘要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痰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肺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率仍较低。随着细菌16s核糖体小亚基RNA(rRNA)基因测序、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呼吸道样本中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得以量化,潜在病原体和共生环境也得以识别,揭示了健康肺部存在丰富的菌群。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肺部菌群不仅可以调节肺部免疫稳态,而且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肺移植受者的肺部菌群有异于健康人群,并与其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相关。本文对近年来国际上关于肺移植受者的肺部菌群特点及其与肺部感染、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肺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确诊PCP的1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3例,男性10例;年龄(46±10)岁;术后发病中位时间为10(2~21)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热11例,咳嗽7例,咳痰6例,气促11例。采用配对t检验,对受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例PCP肾移植受者均通过肺泡灌洗液/静脉血mNGS检测确诊。入院时G试验、LDH检测、总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Abs)、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计数(CD3+CD8+Abs)、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CD4+Abs)分别为(543.27±440.49)pg/ml、(529.98±222.43)U/L、(191.92±119.42)个/μl、(87.33±50.59)个/μl、(106.92±87.42)个/μl,与出院时的(69.58±50.21)pg/ml、(285.38±46.62)U/L、(888.58±672.99)个/μl、(336.83±305.21)个/μl、(520.08±388.76)个/μ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2、0.006、0.017、0.005)。13例均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卡泊芬净联合方案进行治疗,治愈12例,另1例治疗21 d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结论mNGS检测是早期确诊PCP的重要方法之一;复方磺胺甲恶唑+卡泊芬净的抗感染效果良好;免疫功能监测对于抗感染及免疫抑制剂方案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肺移植受者术后早期感染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肺移植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月实施的30例肺移植受者临床资料。供肺来自于27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30例受者中双肺移植2例,单肺移植28例。受者术中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术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卡泊芬净+更昔洛韦预防感染。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住院期间对受者常规行胸部X线或胸部CT、支气管镜检查和病原学监测等;术后3个月内每1至2周门诊随访1次。结果2例供者气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考虑为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术后30 d内,22例受者共发生24例次细菌感染(呼吸系统感染21例次,血流感染3例次),感染发生率为73.3%(22/30)。呼吸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气道感染9例次,气道感染合并侵袭性肺部感染9例次,胸腔感染3例次。呼吸系统感染中16例次为单一病原体感染,5例次为2种及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呼吸系统感染共分离出病原体26株:鲍曼不动杆菌10株(8株为泛耐药),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铜绿假单胞菌3株(2株为泛耐药),泛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泛耐药纹带棒杆菌各2株,黏质沙雷菌、阴沟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各1株。血流感染包括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次和脑膜炎黄杆菌1例次。21例次呼吸系统细菌感染中考虑合并真菌感染3例次。10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受者经治疗后,7例感染控制,其余3例分别于肺移植术后第40、45和60天死亡。5例耐碳氢酶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受者抗感染治疗后,4例感染控制,1例于肺移植术后第50天死亡。随访至2019年7月,9例受者死亡,其余受者均可进行日常活动。结论肺移植术后早期感染以气道感染和移植肺侵袭性感染多见,感染病原体以泛耐药或多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肺移植术后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即接受康复宣教、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心理疏导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物理治疗师监督行系统性早期肺康复治疗,包括体位转移、有氧训练、抗阻训练、呼吸训练等,3~5次/周,共训练4周;对照组由康复治疗师告知其有氧训练、呼吸训练、气道廓清等训练的方法,由患者自行康复治疗。分别于肺移植术前评估时及治疗4周后,采用床边肺功能仪评估2组患者的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比(FVC%)、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采用六分钟步行试验测定2组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6MWD、MB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FEV1%(64.58±13.71)%、FVC% (71.38±7.05)%、FEV1/FVC(85.19±8.98)%、6MWD(394.25±95.14)m和MBI评分(83.55±6.1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FEV1% (52.21±15.22)%、FVC% (58.80±16.61)%、FEV1/FVC(72.77±16.02)%、6MWD(303.00±52.80)m和MBI评分(74.50±7.19)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移植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移植术后合并肠气囊肿症(PCI)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术后所有并发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肠气囊肿症、肺移植”为中文检索词,“Pneumatosis Intestinalis、Lung Transplanta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中心肺移植术后发生3例PCI,发病率为0.804%(3/373)。另检索出相关文献13篇,入组病例51例。54例患者中男33例,女21例,中位年龄为55.4岁(22~79岁)。54例患者中64.81%(35/54)因肺纤维化进行肺移植,90.74%(49/54)进行双肺移植。发生PCI时40.7%(22/54)无症状,70.37%(38/54)升结肠受累,64.81%(35/54)横结肠受累,48.1%(26/54)合并气腹,79.63%(43/54)给予保守治疗。从肺移植到诊断PCI的中位时间为210(5~2 495)d。结论PCI是肺移植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最常发生于结肠,无症状者多见,多经保守治疗病情可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合并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JP)的发病特点、诊断方法及诊疗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中心确诊的肾移植术后PJP受者20例,所有受者均出现发热、胸闷气短或咳嗽少痰等症状,行胸部CT、实验室检查及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mNGS)确诊。PJP受者均采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18.75~25.00 mg/kg+甲氧苄啶:3.75~5.00 mg/kg,4次/d)+卡泊芬净(50~70 mg/d)基础抗感染方案,疗程14~21 d。同时治疗其他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并予以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支持治疗及甲泼尼龙、免疫球蛋白、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治疗。5~7 d行胸部CT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PJP受者,13例首发症状以发热为主,体温(38.8±0.68)℃,7例以胸闷气短症状为主;14例出现低氧血症表现,13例行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经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其余受者予以持续面罩吸氧治疗;17例受者治愈出院,住院时间12~90 d,3例受者因肺部感染持续恶化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PJP是肾移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病情进展快、花费高昂、预后较差。及时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mNGS检查对于确诊PJP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复方磺胺甲恶唑+卡泊芬净方案的基础抗感染方案效果良好;同时适当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支持治疗及辅助呼吸也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肺部超声技术结合血浆多配体聚糖-1(SDC-1)对于双肺移植术后患者肺水肿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选择2017年至2018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行双肺移植手术患者50例,术中均放置Picco导管,术后入ICU 2 h后由1名医师监测Picco指标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血管通透指数(PVPI)。同时由另1名医师进行床旁肺部超声检査,在肺部超声常规检测位点(上蓝点、下蓝点、膈肌点、Plaps点、后蓝点)进行检测,监测B线数目,然后计算总和。随后该医师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SDC-1水平。结果双肺移植患者EVLWI同超声B线数目及血浆SDC-1水平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S分别为0.833、0.747,P<0.05),PVPI同B线数目及血浆SDC-1水平同样均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S分别为0.738、0.626,P<0.05)。结论超声检测的B线数量及血浆SDC-1水平与双肺移植术后患者的血管外肺水状态有着良好的相关性,将两指标联合应用可作为评估双肺移植术后肺水肿程度的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综合抗癌治疗在肝癌肝移植术后肺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3月至2016年7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6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肺转移瘤受者,根据肺转移瘤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综合抗癌治疗组(雷帕霉素+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肺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索拉非尼)22例和维持支持治疗组14例,评价两组受者的生存情况。结果两组受者移植术前的基本资料、肿瘤病理情况、术后发生肺转移瘤的时间、肺转移瘤肿瘤负荷无明显差异;综合抗癌治疗组治疗后部分缓解3例、疾病稳定12例、疾病进展7例,维持支持治疗组治疗后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11例,综合抗癌治疗效果优于维持支持治疗(χ2=7.901,P=0.019);综合抗癌治疗组和维持支持治疗组肿瘤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3个月(95%CI:19.68~26.32)和7个月(95%CI:3.33~10.67),转移后1年存活率分别为91%和9%,转移后2年存活率分别为45%和0,转移后3年存活率分别为10%和0,综合抗癌治疗组存活率明显优于维持支持治疗组(P<0.001)。结论对于肝癌肝移植术后的肺转移瘤受者采用雷帕霉素+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肺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索拉非尼的综合抗癌治疗可改善其生存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在肺移植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肺移植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20例。按呼吸方式分为对照组10例,控制组10例,两组患者均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第1天进行常规胸部物理治疗联合肺康复,并收集每例患者治疗开始至治疗结束后30 min的排痰量及治疗后Borg评分。第2天后,对照组患者继续进行常规胸部物理治疗联合肺康复,控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ACBT。收集两组患者第4、7、10天治疗开始至治疗结束后30 min的排痰量及治疗后Borg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排痰量均逐渐增加。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第7、10天,控制组患者的排痰量大于对照组[(15.4±5.49)ml比( 10.1±3.22)ml,(30.3±7.11)ml比(24.9±5.28)ml],控制组患者的Borg评分分布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BT联合常规胸部物理治疗及肺康复可提高肺移植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的排痰质量、降低治疗后Borg评分,应在临床上积极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c carinii pneumonia,PCP)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肝胆胰脾外科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进行肝移植手术且术后并发PCP的受者,纳入PCP组8例;利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从同期肝移植受者中,与PCP组按1:4比例选取未并发PCP的受者,纳入对照组32例。收集并统计受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肝移植术后并发PCP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此期间共完成385例次肝移植,受者手术后PCP发病率为2.1%(8/385)。PCP组均为男性;年龄(52.63±12.99)岁(27~69岁);发病时间为肝移植术后(19.88±13.22)周(9~50周);其中良性肝脏疾病2例,肝脏恶性肿瘤6例;所行术式均为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单因素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是术后并发PC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会增加PCP的发病风险。针对此类高危受者,预防性使用复方磺胺甲唑可能有效地降低肝移植术后PCP的发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移植后肺毛霉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中心诊断的3例肺移植后肺毛霉病患者的资料,并以“肺移植、毛霉”为中文检索词,“lung transplantation、mucormycosis”为英文检索词检索1980年3月至2020年7月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和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对入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中心肺移植后肺毛霉病发病率为1.06%(3/284)。另检索出相关文献10篇,符合确诊或临床诊断病例12例。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肺移植后13例,心肺联合移植后2例,平均年龄(47±20)岁。9例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痰培养临床诊断,3例经支气管镜肺活检、1例经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1例经尸检、1例经外科手术确诊。15例患者中10例在肺移植后90 d内诊断肺毛霉病。全部15例患者中病死7例。肺移植后90 d内诊断肺毛霉病的10例患者中病死7例。从肺移植后到诊断肺毛霉病的中位时间为112.3(5~378)d。结论肺移植后肺毛霉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无特异性。肺移植后肺毛霉病病死率高,在术后90 d内更为显著,药物联合手术切除可能有助于疾病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