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伤椎螺钉的3种空间位置对A型胸腰椎骨折椎体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治疗的15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伤椎螺钉的空间位置分为3组:A组55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上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B组52例,位于椎弓根纵轴平分线和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之间的椎体区域;C组49例,位于椎弓根下切迹顶点水平线和下终板之间的椎体区域。比较3组患者间以及同一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中间、后缘高度、Beck指数及伤椎成角。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均高于术前,伤椎成角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周椎体后缘高度高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和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伤椎前缘、中间高度、Beck指数高于C组,伤椎成角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指标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平行和接近上终板,位于和椎弓根纵轴相对应的椎体的中上部分,会有利于术中椎体复位,并且有利于维持术后椎体高度和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否依据听力曲线类型对突发性聋(突聋)中的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型,明确不同听力曲线类型与突聋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依据2015年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将2007年8月至2011年10月全国33家医院收治的1 024例(其中男492例,女53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1.2岁)单侧突聋患者分为低频、高频、平坦及全聋型突聋4型;将其中402例平坦型突聋患者依据听力曲线类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3组。比较3组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影响平坦型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应用方差分析、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平坦上升、平坦下降、平坦一致型突聋3组的痊愈率分别为70.7%、17.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984,P<0.001);而年龄、性别、发病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型突聋痊愈的影响因素为:是否伴有头晕[OR=0.459,95%可信区间(CI):0.271~0.777]、听力曲线类型(OR=0.721,95%CI:0.530~0.981)和发病至就诊天数(OR=0.903,95%CI:0.835~0.978),P值均<0.05。平坦上升型与低频下降型突聋、平坦下降型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的痊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平坦一致型与全聋型突聋的平均纯音听阈(pure tone average,PTA)为(69.1±18.9)dB HL和(101.7±17.7)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90,P<0.001),痊愈率分别为34.0%和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12,P<0.001)。结论可对平坦型突聋进一步分为平坦上升型、平坦下降型、平坦一致型。其中平坦上升型痊愈率与低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好;平坦下降型痊愈率与高频下降型突聋相似,预后较差;平坦一致型痊愈率高于全聋型突聋,PTA在平坦一致型和全聋型突聋的预后中起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对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其适用性。方法使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构建基于邻接关系的Rook矩阵、Queen矩阵,以及基于距离关系的K最近邻矩阵、距离阈值矩阵,分别进行2018年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使用4类26种空间权重矩阵分析我国CVD死亡全局自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局 Moran’s I统计量在一阶Rook矩阵(0.406)、一阶Queen矩阵(0.406)、5个空间单元K最近邻矩阵(0.409)以及距离阈值100 km(0.358)时达到最大。同时,我国CVD死亡呈现局部聚集性分布,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在探测CVD死亡 “高-高”“低-低”“高-低”“低-高”空间聚集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我国CVD死亡存在显著全局及局部自相关性。结合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深入掌握我国区县水平CVD死亡空间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CVD早死区域防控、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指环病毒7型(TTV7)、8型(TTV8)、10型(TTV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发布的TTV7、TTV8、TTV10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重组质粒pMD19-T-TTV7、pMD19-T-TTV8、pMD19-T-TTV10,以其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基于FAM-Eclipse探针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TTV7、TTV8、TTV10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0.340 2x+114.780 0、y=-0.351 1x+114.940 0、y=-0.348 9x+115.020 0,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敏感性分别为108拷贝/μl、84拷贝/μl、98拷贝/μl。在临床小儿血清样本中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9%、2.1%和4.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TV7、TTV8、TTV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等特点,可为临床血清样本TTV检测提供一个快速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囊型脑膜瘤的MRI分型,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微囊型脑膜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MRI平扫,MRI增强扫描16例。结果20例中1型9例(40.9%),2型5例(22.7%),3例6例(27.2%);9例1型均为实性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均匀强化;5例2型均似囊性肿块,T1WI呈显著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MRI增强扫描肿瘤呈网格、片絮、辐射状轻度强化,其中2例肿瘤边缘可见囊状无强化区;6例3型均为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囊壁轻度强化。结论微囊型脑膜瘤MRI分型均有其各自特点,其中以2型MRI表现最具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根据载人航天任务医疗救护保障任务特点,从人员选拔、人员培训、物资准备与维护、流程制定、演训演练和防疫工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神舟十二"任务包括发射段、运行段、返回段全程,任务环节多,时间长。医疗救护保障内容包括人员身心素质、技术能力、环境设备器材、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新冠疫情常态化的任务保障。针对这些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让护士能够迅速掌握并熟练地配合救治,为救治赢得更多时间,提高整体救护水平。结论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各种流程预案已经整合优化。携行设备装备先进、野战操作性强、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复杂工况伤情使用。救护保障人员也做到了穷尽所想、精益求精、状态固化。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在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上不断做出新成绩,取得新成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测2018年四川省肺结核发病的空间聚集性,识别高风险区域;比较SaTScan与FleXScan软件扫描统计量法在肺结核空间聚集性探测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四川省181个县(区)2018年肺结核疫情数据和人口数据,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分别采用SaTScan 9.4.1和FleXScan 3.1.2软件中的Poisson模型探测肺结核发病聚集区域,比较2种方法探测到的聚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通过ArcGIS 10.5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2018年四川省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为57.34/10万(47 601例),呈明显的聚集性分布。SaTScan和FleXScan软件分别扫描到8个和10个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的空间聚集区域,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分别为24.62~2 416.05和1.48~2 618.96。2种方法的扫描结果中一级聚集区均覆盖了大、小凉山地区,即彝族聚居区,二级聚集区共同覆盖了部分川西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二者在扫描出的聚集区域形状和范围上有所差异。SaTScan的聚集区覆盖了部分实际发病情况并不高的县(区),而FleXScan能将其从聚集区中区分出来,探测出更准确的不规则形状聚集区。结论四川省肺结核疫情存在明显的空间聚集性,大、小凉山地区和川西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是高风险和重点防控区域。FleXScan更利于精准区分高聚集性区域中的"冷点"地区,更适合在四川省肺结核聚集性探测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型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型PHAⅠ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肾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型是一种罕见病,以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高醛固酮血症为主要特征。本文报道1例因NR3C2基因突变引起的肾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型新生儿的诊疗过程,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型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型PHAⅠ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