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97年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与学术合作协会(AcA)推出了国际化质量评估程序(IQPR)。2000年美国教育理事会(ACE)针对社区学院、文理学院、综合性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分别构建了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美国《新闻周刊》和一些学者也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开展讨论。日本在2000年后相继发展出3种不同的大学国际化指标,其中以大阪大学的指标较为完整。2009年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AIE)发布报告《高等教育国际化成果评估》,系统梳理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估的维度、方法与模型。近几年来国内学者纷纷建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体系。比较国内外15种评价指标,其各自的指标与权重有差异、有相似,国内的指标应借鉴并开始关注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指标细分,现阶段尚处于文本阶段的评价指标有望在未来付诸实践并加以改进。
简介:利用ESI(美国出版的《基本科学指标》)作为原始数据来源,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到《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世界科研机构(包括大学、研究院所)分22个学科的科研竞争力排行榜》和《世界大学科研竞争力分指标排行榜》等29个排行榜。评价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科研竞争力列全球第20位,比去年前进1位;有49所大学进入了ESI被引量排名前1%的1207所世界大学排行中,约占4.1%,比去年增加18所。此外,此次进入ESI排名的科研机构共有1000所,拥有量最多的10个国家是:美国(326)、英国(83)、法国(78)、日本(68)、德国(56)、加拿大(45)、荷兰(37)、意大利(32)、澳大利亚(30)、印度(26)。上述10个国家拥有的科研机构占据了此次进入ESI排名的科研机构的近80%。中国此次有5所科研机构进入排名,占总量的0.5%。任何一种评价都难免在指标设计等方面留有继续完善的空间,但"摸清我国大学的世界定位,促进我国教育的国际化,用国际化的视角来观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为逐步地、有重点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提供详细而准确的数据参考,从而在此基础上制定进一步改革的制度和措施,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这样一种目的,相信还是会得到来自科教界读者的认同。为此,我们部分刊出此次评价的结果,与读者共享。
简介: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直到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论,这个问题才在认识方面有了历史性突破,在实践方面有了根本性解决。毛泽东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矛盾学说,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动力论和直接动力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探索以体制改革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可贵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