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内源式发展,"内源式发展"作为官方的政策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1977-1982年中期规划》中正式提出.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方式,其目标之一是"研究符合不同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与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它的社会文化条件、价值系统、居民参与这种发展的动机和方式"[1]这一概念成为教科文组织的思想和行动纲领之一."内源式发展"着重以文化优势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按照这一概念,西藏错那县边境民族--勒布门巴族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它的内源式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创新,只有注重自身文化定位,形成文化优势,才能走出门巴族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简介:<正>一、清代前期广东、福建的粮食消费明代中叶以前,闽粤两省和国内其他省份一样,粮食消费的主要形式是自给自足。随着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萌芽状态的粮食市场。明末董应举论福建:“福建上府多山,而沿海郡邑多咸而少收,故上仰粟于上府,南仰粟于粤,北仰温台,从来如是。”明代广东的开发程度尚不如福建,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是福建的大粮仓。据屈大均《广东新语》、陈舜系《乱离见闻录》等书,广东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往福建,数量颇为可观。吴承朋先生估计:明代福建省自外输入的粮食约有上百万石,他的结论是:“福建省大约可以说是当时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最多的省份。”按照吴先生的观点,福建自然经济在明末就有分解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