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折官办”是清政府针对漕粮征派的一种政策变通。清代征漕“例不改折”,但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具体问题,清政府在一些特殊地方实行“民间折征,官为采办”,并渐次推广;康熙时施行于河南,乾隆时推行到南方州县。然而清代政策变通具有守旧中求变、施变中仍旧的特点,因此“民折官办”的实行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不变旧制、朝廷利益至重的前提下,原额不可变,本色上纳不可废,故此变通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成效十分有限。又因变通的目的在于完额,中央和地方均寻求简单可行的办法,故难免出现脱离实际等状况。最终在漕粮征派需要彻底改革时,“民折官办”未能成为改革的有效借鉴。“民折官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清代政府政策制定、实施及变通的特点。
简介:<正>关于清代的粮食价格问题,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粮食价格问题,美国王业键、日本中山美绪以及国内陈春声等学者在近年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1987年王业键先生又发表了《十八世纪福建的粮食供需与粮价分析》一文,对1745—1756年福建的米粮价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氏的米价数据来自福建巡抚和闽浙总督逐月向乾隆皇帝奏报的粮价单和其他清代档案资料,其可信程度是相当高的。然而,从粮食价格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的这篇文章,试图从清代福建粮价的另一个侧面,即主要从非正常年景的粮食价格这个侧面,来探讨清代前期福建粮食供应和粮价的大体趋势,并由此就清代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作某些相关的分析。
简介:<正>(一)四大刻书帮清代四川刻字印书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都帮、岳池帮、重庆帮、绵竹帮四大帮口.成都帮又称省帮,是四川刻字印书业恢复发展最早的帮口。早在康熙时就已有两仪堂翻刻的《第七才子书》六卷。由此亦可知两仪堂是清初成都最早出现的刻书坊。乾隆间,有严文古者又在成都指挥街开设了“文古斋”。后来,他的徒弟还在成都卧龙桥开设了“兴顺斋”。乾隆中叶,一批江西刻字工人来到成都开发刻书铺。其中有叫周舒腾者在学道街开设了“尚友堂”。这些江西人多以“经”、“元”为自己的店铺命名,如“肇经堂”、“玉元堂”等,人们逐渐习惯称之为“经元八大家”。在成都学院街开业的“文星斋”。早在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