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不可回避的矛盾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土地作为资源要素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牵动着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中央和地方国有)、银行等各个利益主体的神经。国家一方面想降低土地升值导致的金融和地产泡沫、另一方面想通过土地资源市场化改革支付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的成本,现在又想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付农村养老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的成本。因此中央政府面对着两种利益选择:一方面为了保护经济平稳运行,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而抑制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另一方面,又由于改革成本需要大量的资金支付,土地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筹集资金。在这种两难选择中,在国家土地资源层层代理和“经营城市”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扭曲。2003年中央政府推出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省级以下土地的垂直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改变了《土地管理法》关于县级及其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土地的权限的规定,其目的是从权限管理上上收省以下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的权限,缩小多级管理主体的数量,实现限制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使用土地,防止权钱交易和腐败现象,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保持政令统一和畅通。按照这种收权的逻辑,等于把过去市、县对土地规划权、出让终审权、土地归属界定、审批职能、地产开发权都...
简介:在我国的国有企业中财务的管理是现阶段各个国有企业关于企业管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采取有效的财务监管制度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制度进行良好的开发和管理,这一方面是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迫切需要做到的任务。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场的经济体制决定了企业的管理制度,现在,企业就应该由生产管理转变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师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他肩负着为企业理财、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生产作用。并且自身与经济环境相结合以加快自身的发展,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现代化建设,那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严重落后,他不仅仅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且在企业的开拓创新上也做到了拦路虎的风采。对于现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现就国企财务监管进行探讨。
简介:国企改革备忘:1958-1978年期间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下放”,即把中央企业层层下放,归地方政府管理,在1958年和1970年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企业下放”。1978年起首先在重庆始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继而到1980年,这项试点扩大到全国的大部分国有企业。具体做法是:简化计划指标,扩大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建立三项基金,用物质刺激约束企业的自主决策。80年代初期在强调企业经营责任制的同时,对首都钢铁公司等少数大型企业进行了承名制试点,1987年决定全面企业承包,使实行“包死基数,保证上激,多收自留,欠收自补”原则的承包制成为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主导形式。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接着,《公司法》颂布,于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革进入实质阶段。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与国家GDP息息相关的国有企业也随之进行改革,但在改革过程中涉及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财务,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如何针对现有问题采取适宜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是现阶段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在国有企业的常规运行中,同样存在财务风险,因此,探讨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国有企业也在不停的改革,调整企业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紧跟市场发展步伐,抓住机遇,占取市场先机已成为国企当前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企业可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改善,加强对内部的监管。在企业管理当中,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财务管理当中,会计集中核算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为了使得会计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必须要提高企业信息的质量,确保收到的信息是真实的,企业在改革的时候要考虑时代的因素,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企业当中的资源,完善相关的制度,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使得会计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国企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简介:摘要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而国有企业资本的运营与管理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运营,许多问题都已经暴露了出来,比如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管理存在着行政机关的干预,难免会造成资本在市场上的扭曲。只有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机制,才能够为国有企业运营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但同时,可通过调整国有资本运营管理的现行机制,利用多种形式将现有资本盘活,促使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管理能够走上轨道,发展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