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银行业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既有助于更好地承受各种负面性冲击,也有助于雏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深入研究那些可能影响银行业盈利能力的主导因素,无疑是有着深远意义的。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相当大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分析就更有必要,因为这些变化都极可能会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构成影响。经验分析表明,银行个体及宏观经济这两方面因素均对银行业盈利能力起着主导性作用。就宏观经济因素而言,实际GDP的增长、通货膨胀及实际利率都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息息相关。而在银行个体因素所涵盖的各种变量中,如排除信贷资产质量差异,分别以较低的非利息性支出和较高的非利息性收入比率来衡量,经营效率及业务多元化均有助于银行取得较高的资产回报率。近年来,香港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恶化主要是由于宏观环境的负面影响所导致。而银行业绩表现主要依旧取决于其经营效率。为了增强竞争力,近来香港银行业逐步由传统信贷业务转向了非利息性收入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简介:在近几十年的管理类研究中,企业间网络一直是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伴随着企业间网络中非对称性关系结构及企业间"权力"的形成,企业间网络逐渐演变为模块化组织,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但从现有研究看,大部分停留在模块化组织表层,鲜有涉及到模块化组织中拥有企业间"权力"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对于企业间"权力"的拥有,在实质上,是其在模块化组织中主导地位逐渐形成的过程。本文着眼于网络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模块化组织理论成果基础上,对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形成过程进行探析,确定网络位置对于核心企业主导地位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网络中心性位置对其主导地位形成的直接促使,进而对其主导地位的实质展开了探究,致力于引导模块化组织的研究向深入拓展。
简介:众所周知,有儿千年历史的我国丝绸行业,到解放前夕已濒临奄奄一息的境地。1949年桑蚕丝产量只有1440吨。瓶中国成立后,丝绸获得新生,产量逐年增加,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增长速度缓慢。到1980年,经历了建国后30年时问桑蚕丝产量才达到2.53万吨,年均增长量为800吨。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丝绸产量迅速增长。1981年到1995年,15年间桑蚕丝产量增长了3倍达到7.8万吨,年均增长量为3500吨,增长速度为改革开放前的4.37倍。2005年更创历史最高的8.77万吨,为1980年的347%。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生产积极性,发挥了生产潜力,因而产量迅速增长,蚕农的收益也相应地有了较大提高。我们绝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