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5·12"抗震救灾报道中,我国媒体一改以往面对灾难性事件时的作风,进行积极、公开的报道,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以《中国新闻周刊》为例,主要从新闻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新闻媒体是如何进行报道,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从而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的。
简介:“公民新闻”使人们注意到大众媒体的职业记者并不一定是它所报道领域的权威的专家,很可能对于某一领域而言,受众或受众集体的智慧更应该受到关注。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他们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置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简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7分钟后,新华网发出快讯:“12日14时35分左右,北京地区明显感觉到有地震发生。”25分钟后,新华网再发快讯:“四川汶川发生7.6级地震”(注:后地震级别两次修正至8.0级)。由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国人的平静生活一下子被媒体打破,世界的目光顷刻聚焦中国。
简介:盛夏五月,内蒙古北部的草原森林大火全部扑灭后,自治区人民刚刚喘了一口气。一场6.4级地震突袭了包头市和与她毗邻的达拉特旗、乌拉特前旗部分地区。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发生在我国中心城市的最大破坏性地震。“地震不大不小,时间不迟不早,房子干裂不倒。”这是包头人对这次地震所编的顺口溜。包头市2000家企业中就有1200多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在城市街头、工厂车间,记者看到大量的高楼平房、工厂学校、机器设备等虽然“完好”地站立着,但是,内部已伤痕累累。
简介: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变革的实践。反映了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它使得我们必须冷静地对固有新闻传播观念进行回望、思考,依据实践调整理念。
简介:当地时间8月24日凌晨,意大利中部发生6.2级地震,截至8月29日已造成291人遇难。
简介: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时代的镜子。从昔日维新派的“去塞求通”到今日新闻之“弘扬主旋律”。传媒从来都在历史进程中被寄予厚望。媒体如何不负众27被誉为“媒介军师”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寄语2008年“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创新是传媒永远的主旋律。那么,在当今新闻信息“爆炸”、新闻载体极大丰富和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前,中国媒体如何创新才能抢占“新闻”制高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呈现给世界受众一个客观真实的事实原貌,推进社会健康提速。科学发展?
简介:灾难新闻既是一只魔瓶,又如一口陷阱,如果媒体盲目浮躁,极易陷入被动,讲究艺术,把握适度,才能实现最佳的新闻效应。如何在让灾难新闻不流于俗套,不血腥暴力,不给受众以“二次伤害”,而且还可以深深地打动人,是报道灾难新闻的记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简介:巨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日本国内流传着不少谣言。对此,日本各大报社担负起澄清和说明的责任,日本政府也少有地对互联网采取了强硬的管制措施,并借助网民的力量辟谣,澄清真相。
简介: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区人民的痛苦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简介: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的消息甫一发出,极大的冲击了传媒预定的议程设置,把地震灾区的相关报道推向了舆论的前台。在这一事态过程中,媒介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呈现出了一系列特点。
简介: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夫地震,大半个中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十分严重。在这次重人公共突发事件中,我国政府、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介部经受了一次严峻的危机考验,而政府快速反应、及时公开信息的表现令人瞩目。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各地权威部门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各种渠道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震情、灾情,及时、
简介: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12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极力塑造荚雄形象和营造家的氛围。
简介:2007年4月1日晚,刚过9点,大同市火车站附近临街的店铺就开始关门上锁了,记者走进一家还没来得及打烊的长途话吧.
简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刘少奇约请中央和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各部门的发展情况与未来规划。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听取了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展规划的汇报,对局党组做出了指示,全面阐述了关于他对中国广播事业发展10个问题的意见。
简介:汶川大地震之后,笔者一直关注每天的网络新闻、电视直播、本地的报纸以及四川当地的报纸。尽管已经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但回过头从5月13日这天起开始看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是怎么报道地震的,发现有很多在其他媒体所没见到的新闻报道视角、内容和形式。这些特别的东西让人眼前一亮。
简介:我国此次汶川地震的媒体报道获得了多方关注和好评。多家经济类报纸也对汶川地震进行了及时报道。随着地震救援工作的深入和震后重建工作的展开,震区的房屋贷款问题、保险赔付问题、灾后重建问题等经济问题成为地震报道的重要部分。这次报道和常规经济报道的一个主要区别或显性因素是情感和道德因素的作用。所购房屋已在地震中毁掉,
简介:谣言有诸多种类,本文以网络地震谣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网络地震谣言传播特点及形成舆论危机原因的分析,着重提出了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
简介:《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获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后,论文所提出中国媒体应当突破的四个创新点引起全国反响,众多专家学者给予高度评价。受中国记协特邀,论文作者杜耀峰在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暨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奖作者高端论坛”上,就当下中国媒体新闻创新发表主题演讲,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刊发演讲内容及部分专家学者的点评,并重登最先发表于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的获奖论文。
简介:智利大学地震学研究所近日公布报告称,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后,该国国土面积增加了1200平方公里。根据这份报告,大地震导致智利国土整体向大西洋方向移动,但是该国海岸部分移动的距离要大于内陆移动的距离,比如地震中受影响最大、临大西洋沿岸的城市孔斯蒂图西翁市向大西洋方向移动了47米,
《中国新闻周刊》“大地震”专题报道的叙事分析
中国公民新闻运动发展态势——以汶川大地震报道为例
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
包头大地震写真
汶川大地震新闻传播变革思考
豆腐渣工程导致地震死伤惨重
把脉中国新闻创新着力点——众析杜耀峰新闻学术论文《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灾难新闻的人文价值
日本地震后的谣言传播与管理
浅议汶川大地震中的互联网
从汶川地震看突发事件议程设置特点
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政府信息公开
浅析《人民日报》海外版汶川地震报道
大同公安局新局长苏浩印象
刘少奇对广播事业局工作的指示
南方都市报在大地震报道中的作为
经济新闻报道核心初探——以汶川地震经济报道为例
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引导策略——以网络地震谣言为例
最原始的最直接 最朴素的最有效——《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重大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论文一等奖的体会
地震让智利国土面积增大12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