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训练编辑(trainingeditor)肖特(GeorgeShort)先生原先在美联社任职,十五年前当聘来此中心工作。听我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创办七年来请了拾多位外国专家讲授新闻写作,其中多数是美国人而没有一位英国教授时,肖特先生毫不讳言地说:“美国的新闻教学不行。”这是我今年一月在伦敦参观访问一周中第二次听到这种说法。此说对我颇为新鲜。是否过于武断?抑或有些道理?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但不论怎样,肖特先生的话倒是更激起了我想了介英国的新闻培训工作的兴趣。英国是世界上新闻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她具有在实践中培养新闻从业人员的丰富经验(学徒制)。这十多年来,英国也开始出现了学院制的培训方法。全国性的和地方的训练中心或训练班相继成立,正规的新闻院系也逐渐增多。
简介:作为时评版编辑,笔者发现,虽然一天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二三百篇,但一稿多投和就某一新闻扎堆评论的现象严重,好多稿件既与本地关联度不大,又没有什么新观点,认知角度和写作手法也比较陈旧老套。而我们的一次读者调查表明:许多读者对“不着边际”、“不关痛痒”、“不分场合”的评论很快就失去了“新鲜感”;主管评论工作的总编辑也认为,《宁波日报》的时评,如果游离于宁波之外,再好也只能是写得好,但时评不是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好看”,而是“有用”。再就是,媒体热衷于新鲜话题,抢先发表“最新”新闻的相关评论,而对于“较旧”新闻的评论,即使所谈论的话题是新的,或者评论的角度和观点是新的,也往往因为顾及时效性而不予采用,这也不利于时评良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认真反思了时评热的一些毛病后,进行了两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