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道德信仰是主体基于自身对道德的认知而对道德理想及其价值依据的笃信与奉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知、情、意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内蕴着实践性,主要体现在道德信仰的产生与展开两个方面.道德信仰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的产物,不能只是停留于主观领域的个人观念意识,而是客观地反映着社会历史现实,是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相互作用共同进步的历史过程.

  • 标签: 道德信仰 实践 主体 客体 统一
  • 简介:通过欧洲社会发展状况调查实践过程,周恩来切身体会到工人阶级内部蕴藏的巨大力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尖锐矛盾,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刻苦认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对马克思主义朴素情感上升为理性认识,是旅欧期间周恩来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重要特征。旅欧期间,周恩来通过撰写文章、现场辩论等形式同流行在旅欧青年和华工中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尖锐斗争。周恩来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核心和先锋队,无产阶级要完成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必须有自己的政党来领导。

  • 标签: 周恩来 旅欧 信仰实践 信仰教育
  • 简介:教育信仰是人们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及其实现方式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教育行为的根本准则。教育信仰指向两个层面:一是教育的价值观层面,即对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所抱有的信服与尊重;二是教育的方法论层面,即对用什么方式和方法实施教育最有效果所抱有的信服与尊重。

  • 标签: 教育信仰 普通民众 迷信 偏差 社会发展 教育活动
  • 简介:民间信仰通过特定的仪式、俗礼、象征,对人的心理、情感、人格、行为等方面产生规范作用,有助于确立稳定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由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及“科学”、“理性”的现代精神引起了传统与新兴、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价值冲突,在这一过程中,居于地方性村落亚文化与意识形态深层结构的民间信仰遭遇到了现代性话语的巨大冲击,其积极的隐性教育功能也处在消蚀和溶解的状态.

  • 标签: 文化变迁 民间信仰 教育功能 消解
  • 简介:摘要现如今,大学生信教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本研究参考相关理论,通过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发现大学生信教受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网络因素的影响。高校应该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信教的不同影响因素采取妥善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

  • 标签: 大学生信教 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 社会网络因素
  • 简介: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推动力。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基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对少年儿童进行信仰启蒙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在基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开展优质的少先队活动和家校信仰观念互动等途径来对少年儿童进行信仰启蒙教育。

  • 标签: 少年儿童 信仰启蒙 教育策略
  • 简介:作为一种神圣性的行为的信仰承诺,教师以对正义、真知的探寻,对精神自由的守护以及对自我和他人成长的理性关注为无条件志向。其存在方式是一种言说/表达。在肓说/表达中,希望、可能与未来才会来临、彰显,并获得确保。现代社会解构了这个教师信仰,以自我保全精神使其服从于现实生产——效益之任务,隶属于官僚体系之教育制度。工具主义式的教师训练遂成为第一要务。职业化、专业化、专门化表达了这个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要求,并成为教师教育的迷信。教师成了一个“实干家”/“执行者”,其存在方式为“做/实践”。在“做/实践”中,现实任务得以完成,效益得以确保。这一教师转型的现代性后果是,无信仰、无思、无抵制,自我遗忘与制造由此而产生的“恶行”。

  • 标签: 信仰 职业 教师专业化 功利主义
  • 简介: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高校也步入“依法治教”的进程。法治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就是人的法律精神现代化。树立人们的法律信仰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人都信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而从大学生做起,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两方面努力,才能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 标签: 大学生 法律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