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自唐五代,历经宋、元、明、清,延续了一千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学术文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书院发展到清末,由于政治变革、西学冲击及书院自身弊病而走向了改革——照旧办理——再改的曲折改制道路,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与普及化,书院也在改制中获得了永存。

  • 标签: 书院 改制 历程
  • 简介:田正平、陈胜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教育冲突是清末乡村教育领域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学界一般认为,教育经费增收造成的经济负担加重是乡村教育冲突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然而,从清末乡村教育负担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式教育给乡村社会造成的经济压力非常有限。

  • 标签: 乡村社会 教育冲突 教育负担 清末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日本近代教育通过学令、教育令、学校令三部学制最终确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近代医学教育,为中国清末学制的建立和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照原型。对中国医界及医学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导致废医言论,加剧中西医对峙,进而彻底改变医学教育界的格局。

  • 标签: 日本学制 近代教育 清末学制 医学教育
  • 简介:<正>一自《辛丑条约》的签订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年间,中国社会内部处于两种反向的激变之中。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政治,加速了民族地位的沉论,将中国进一步逼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极端困敝的中国财政经

  • 标签: 经费来源 新式教育 教育活动 民族性 教育事业 中华民族
  • 简介:民国时期的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在历届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推动传统教育的变革抑或在促进新式教育的成长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列强入侵、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内战连绵,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根本上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无论如何,对民国时期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成就都不宜估计过高。

  • 标签: 民国教育 成就与问题 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
  • 简介: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人强烈感受到思想启蒙的重要。伴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新的话语寻找与之相应的符号表达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要。清求民初教科书中文言文逐渐过渡到白话文、注音字母规范并推行、外国语言教科书普及。于是,教科书便涵载了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信息系统、规范了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交际系统、拓展了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参照系统,很好地完成了与启蒙的接轨任务。

  • 标签: 清末民初 教科书 启蒙 文化语境
  • 简介:民国时期的教育实习在历经初步发展、跌宕曲折后,逐渐趋于成熟,是我国教育实习取得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此时期教育实习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也表现出了继承性、借鉴性、开创性、政治性、灵活性等一些时代特征。

  • 标签: 民国 教育实习 流变 特征
  • 简介:童谣作为儿童之间经常传唱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形式简短,富有韵脚和格律,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流传。而悠久的教育传统,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使得童谣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教育学人所关注,并从思想性和内容上进行了改造。受此启迪,民间也创作出了一批新童谣。随着童谣教育功能的不断扩大,童谣与"儿童本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 标签: 民国时期 童谣 儿童本位 教育价值
  • 简介:民国时期的康藏研究期刊按编纂者可划分为西康党政军等机构、部分科研单位及民间社团和特殊机构编辑发行三大类。其中,在众多刊物中,《康藏前锋》、《康导月刊》和《康藏研究月刊》三种期刊因发行时间较长,刊发量大和影响力深体现了当时康区和藏事研究的最高水平,对当时康藏地区建设发展、藏汉文化交流、藏学发展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标签: 康藏研究 期刊 民国
  • 简介: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是伴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来到中国的。清末民初,"赫尔巴特"有相对统一的译名后,国人对赫尔巴特教育学派有了学术派别的认识。国人认识赫尔巴特主要不是经由《教育世界》及教育世界社的引介,而是通过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育史教科书。教育学侧重强调赫尔巴特的地位,对其观点则褒贬不一;教育史的介绍相对系统,大都按照"科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教育目的(五道念)——教育方法(管理、训育、教授)"的结构描摹赫尔巴特的学说。经历学习和积累后,国人逐渐接受并开始研究赫尔巴特的学说,但总体不脱教育史教科书的范围。从德国到中国,赫尔巴特教育学历经多次转化,最终浓缩在教科书中呈现给中国的面相只是"简笔画"。受"钱塘观潮"心态的影响,以及语言史料所限,国人亦满足于赫尔巴特教育学的简笔画状态。

  • 标签: 清末民初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教育学 赫尔巴特学派
  • 简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10日,广东军政府宣告成立。经革命代表们推选的省都督胡汉民负责组建省军政府,其中教育部长是著名的教育家、爱国诗人丘逢甲。广东革命政府在教育宗旨、方针和学制方面不断进行了改革。民国元年(1912)和民国11年(1922),中央教育部和北洋政府曾先后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戍学制”,其影响深远,后者至今犹存。决定“壬戍学制”(即“六三三四制”)方案的全国各省教育联合会第七届年会于民国10年(1921)10月27日至11月7日在广州召开。

  • 标签: 广东军政府 北洋政府 省都督 民国元年 胡汉民 教育部长
  • 简介:中外学界对民国童子军的研究主要追溯其发展历程、剖析其教育价值,少量研究运用身体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如何运用这一组织对儿童加以规训。已有研究分析了童子军在中国的诞生、发展和特征,探讨了中西童子军差异,童子军的“中国化”、地域性发展等问题。部分个案研究有助于今入理解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学校、组织办理童子军的差异和经验。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在教育目的、内容、方式上有可取之处,与爱国教育、公民教育密切相关,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充分、客观而警觉地利用现存的童子军史料,融合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归纳中国组建童子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剖析童子军的组织、活动、理念、方法和训练过程,探讨其何以、如何成为“童子军教育”,为当下中国的儿童组织和儿童教育提供借鉴。

  • 标签: 民国童子军 儿童组织 童子军教育 儿童社会化
  • 简介:清末民初将高等学堂和大学预科这一段位归入高等教育阶段。这样就掩盖了这一段位与中学相联系的一面。该文从学制和课程方面论述了其作为中学向大学过程过渡的中间性质,及对此后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

  • 标签: 清末 高等学堂 大学预科 中学性 民国 学制
  • 简介:清末民初是我国学校教育急速地从旧式学堂向西方近代学校教育转变时期,课堂教学经历了从传统私塾教学转变为班级授课,模仿西方建立教学体制的过程。这一时期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这样的特点:符合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规范、移植西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新旧陈杂。这些特点的形成对于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着一定警示与借鉴作用。

  • 标签: 清末民初 教育转型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 简介:清末白话文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文学改良运动,还是清末各种政治派对自己思想言论的宣传运动。本文从清末各种政治派别的国家、国民观入手,分析不同政治派别运用白话文对民众在思想领域的争夺,从而探讨清末这场运动教育层面上的意义。

  • 标签: 白话文 国民 国家
  • 简介:语文课程文件的附录是对语文课程文件正文的补充说明或详细解释,是语文课程文件的有机组戎部铲。民国时期的语文课程文件的附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文体说明上,由初步定型趋向发展完善;文法修辞说明上,文法研究渐趋规范系统;教材选编说明上,思想性与科学性并重;名著举例说明上,开创名著阅读的先河。

  • 标签: 语文课程 课程文件 附录 民国时期 教材选编 中小学
  • 简介:民国初期山西的义务教育以实施最早、规划完善、措施得力、效果显著而闻名于全国教育界,之所以能够达到入学率70%以上,名列全国首位,主要得益于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义务教育师资培养与管理体系,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 标签: 民国初年 山西 义务教育 师资
  • 简介:福州作为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教会势力深入较早,办学成为教会传教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学教育是教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民国时期的福州教会中学发展已成规模,从经济角度分析这时期教会中学的经费来源、收费制度的设置及演变,对进一步探索福州教育的近代化过程具有历史意义。

  • 标签: 民国时期 福州 教会中学 办学经费
  • 简介:鉴于教育科事权过小及义务教育亟待普及的事实,1914年地方教育界向中央政府提出了设立教育厅的要求。教育厅制的建构过程虽因政局动荡、经费无着、省官制调整、审查受阻等因素的影响而遭遇了重重阻力,但经地方教育界呼吁及教育总长范源濂、众议院议员等人奔走,教育厅制于1917年得以出台。教育厅制颁布后,地方与中央围绕教育厅合法性、经费、权限、厅长任命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致使教育厅的设立颇为艰难,进而制约了教育厅作用的充分发挥。

  • 标签: 民国初期 教育厅制 教育行政决策 教育政策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