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西方叙事学作为一种西方文论,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叙述"和"叙事"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存在模糊现象。本文在梳理赵毅衡和申丹两位学者关于该问题的论争观点的同时,对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中"叙述"和"叙事"的使用现状进行考察,结合西方小说的发展线索提出目前对这两个概念的处理办法,即在侧重讲述过程的情境中采用"叙述",而在侧重故事内容的情境中采用"叙事"。同时,要兼顾在同一篇论文或者著作中保持术语使用的前后统一性。
简介:符号论美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符号学理论也成了当代哲学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核心的理论之一。它的外延与内涵、能指与所指理论备受关注。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切入,通过解读柳永《雨霖铃》中呈现的意象符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释了如何运用符号学理论达到对诗歌内涵的整体把握。
简介:钱锺书的《围城》在叙事艺术上别具一格,在具体事实的叙述上,通过对方鸿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当时社会中某一类人在对事业、爱情、婚姻乃至人生万事的追求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围城心态。同时,作者通过对围城和老式自鸣钟意象的构建,在丰富的叙事层面中呈现出复杂的人生意蕴。
简介:成人叙事性学习是当今国际上新兴成人学习理论的一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成人叙事性学习的涵义和特征,以及成人叙事学习的两种表现形式。
简介:《西行漫记》以当下叙事、现场叙事的方式进行写作,却获得了无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它汲取了传记的某些长处,注意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因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的叙事与历史的叙事并不是绝然相异的,中国历史上许多记述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都成功地实现了文学与历史的双重价值,斯诺的《西行漫记》也是如此。当下的后现代主义者们对历史叙事真实性的质疑,其实并没有超过斯诺当时的认识。斯诺常常自觉放弃自己作为作者的话语权。将叙事的权力让给被访者,使叙事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实。
简介: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复视角的叙事系统。小说中频繁的出现“变音”,巧妙地进行视角转换。本文拟从《呼啸山庄》中叙事视角的运用入手,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简介:元杂剧《西厢记》叙事充分利用古典诗词意境、意象和诗意化语言等要素,形成独有的"诗剧化"叙事风格。意境上着力利用诗词独有的叙事功能透视人物心境,节省叙事笔墨并促进叙事转折;意象上以意象潜在叙事功能推动抽象情感具体化与具体意象个性化;语言上对古典诗词直接化用与间接借用相结合,在由抒情向叙事的文体渗透过程中以异化求同化,建构出《西厢记》高雅幽美的语言风格,使其更具文采。
简介:空间叙事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文学提供了新研究方法与视角.与此同时内容和形式是文本的主要依托.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形式特殊,内容深刻.形式构建了文本的立体空间,内容构成了想象的语言空间,在两者的空间性中重新建构《金色笔记》独特布局后的宏大叙事.
简介:作为一种质的研究形式,教育叙事研究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具有多重面相和多种焦点的特色。现象学、解释学以及后现代理论、文学中的叙事学理论、现代知识论等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中国“十七年”革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话语呈现出权力化、去性别化、去欲望化、浪漫主义化、符号化的特征,该类电影的叙事话语有女英雄模式、革命+爱情模式等。一定意义上的英雄叙事造就了男性话语,一定意义上的男性话语造就了英雄叙事。“女英雄”成为一种在性别和英雄特征上都难于辨认或自相矛盾的人物。
简介:生态叙事是生态文学与叙事学融合的一种当代文学表现形式。迟子建选择了接近天籁般的儿童叙事视角,营造了对立和双重的生态叙事空间,采取了“原生自然”的生态叙事话语,表现了一种对自然和谐境界的追求和对现代文明批判的生态叙事策略。
简介:写实性、新鲜性、客观性、合理性与概括性是消息叙事的突出特点。随着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深入发展及社会、文化、新闻观念自身的演变,消息叙事的发展在以下两方面会更加显著:其一,多“展示”,少“讲述”,将成为记者在消息采写中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叙事方式;其二,叙述视角的多元化程度更为引人嘱目。
简介: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小说,在许多方面明显地体现了林海音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女性小说的书写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本。《城南旧事》打破了传统单一的叙事模式,结构更加完整真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实现了叙事结构的多元化。
简介:美国著名印第安裔女作家莱斯利·希尔科在其作品中通过口述传统、神圣典籍和神话故事力图保存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将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西方写作技巧相融合,将部落文化与当代主流文化相结合,通过叙事方面的“第三空间”来反抗殖民者的权威,构建自己的文字复兴策略。
简介: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在其作品《弗兰德公路》中成功地将绘画、摄影的技巧运用到文学创作中,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时间化的限制,为读者创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空间画面。此外,作者通过高超的、娴熟的技巧运用实现了画面之间的转接,从而实现了文本叙事上的同一。本文试从图像叙事的角度解读小说,并对图像叙事在小说中的表层和深层表现进行分析,进而阐述《弗》的艺术魅力。
简介:在《读三国志法》中,毛氏将《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总结为“十五之妙”,并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品的结构、章法、笔法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起结法”、“照应关锁法”、“同中见异法”、“相衬法”、“以无写有”等技法。从《读法》提出的叙事“十五之妙”入手,结合具体评点,阐释《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理论内涵,以揭示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和叙事谋略。
简介:《狂人玛依塔》是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一部长篇小说,而《莽丛中》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两篇小说都采用了调查实录的叙述手法,都不以时间为序,而采用多人眼中的事件呈现为结构方式,使事件真相扑朔迷离,但人物、事件却因之丰富、立体。同时又由于创作理念的不同,他们又在相似的叙事艺术中进行了不同的处理。
简介:从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角度探讨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叙事手法,其作品在第一人称叙事、叙事结构、特殊叙事视角和叙事视角变异等方面表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当主体叙述中观察和感知故事的角度及所涉及的视域发生改变时,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随之发生变化。茨威格充分利用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故事叙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设置悬念与情节,使读者避免阅读机械化,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更深切地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变化与心理感受,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审美体验。
简介:叙事学强调把文学当作一个独立的文本系统进行研究,其强烈的科学精神在文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从形式到形式的研究,无法使小说的意义得以呈现。小说修辞学则强调"作者"、"文本"、"读者"、"语境"四个维度进行探索,使小说研究从"形式"进入"意义"。
简介:曹禺早期剧作所处理的题材常具有明显的伦理意味,时常通过塑造矛盾人物形象,从伦理角度深刻地开掘人类行为动机及其复杂后果。叙事伦理批评开创了审美和价值研究的新思路,笔者拟从叙述伦理的维度去解读早期曹禺创作中的价值取向,以期开掘出作者隐匿于文本背后的伦理取向及其功能意义。
叙事学研究中“叙述”与“叙事”的困惑
叙事符号与寒蝉残月
论《围城》的叙事艺术
成人叙事性学习
作为历史叙事的《西行漫记》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视角
论《西厢记》的诗意叙事
空间叙事视角下的《金色笔记》
刍议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
“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
迟子建小说的生态叙事策略
试析消息叙事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浅论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叙事艺术
莱斯利·希尔科作品中的叙事杂糅特征
优美的转身——试用图像叙事解读《弗兰德公路》
《三国演义》毛评的“叙事之妙”研究
《狂人玛依塔》与《莽丛中》的叙事结构之比较
形式主义视角下斯蒂芬·茨威格小说的叙事手法刍议
“从形式到意义”:从小说叙事学到小说修辞学
艰难的涉渡之舟:曹禺早期戏剧叙事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