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同济大学自1972年到1987年开展杨式太极拳锻练,15年中有三千多人参加学习,参加者中有81例心脏病患者。其中男60人,女21人。学生50人,教工21人,家属5人,外单位职工5人。最大年龄65岁,最小17岁,平均33岁。
简介:测定了17名女运动员的经血量及运动前、后凝血纤溶系统的某些指标(抗凝血酶血浓度、活性,纤维蛋白溶酶原和X1抗胰蛋白酶浓度、血小板),结果提示:女运动员经血量的改变,部分原因是由于运动引起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变化造成的,女运动员的经血量少于普通妇女,与运动增强了机体的止血功能有关。
简介:研究目的:分析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损伤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以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和石家庄市体育运动学校在校的9个项目489名专业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运动员损伤后采用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结果:在所调查的运动项目中损伤频次最高的是踝关节,其次是腰部和膝关节。踝关节损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冷敷,其次是针灸和加压包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3.7%。膝关节损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其次是冷敷和按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5.3%。腰部损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针灸,其次是按摩和理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7.6%。结论:踝关节、腰部和膝关节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几个部位。早期的处理时间及方法尤为重要,并关系到其治疗效果和预后。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的运用比较普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通过内部、外部不同表象训练来评估其对跳远成绩和最大峰力值的影响,并探索出最佳外部表象训练指令下的标志点,从而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缋.方法:29名未经训练的受试者在测力台上按照5项不同指令完成立定跳远.结果:1)基线跳距40%处作为标志点进行立定跳远这一外部表象训练下,受试者的立定跳远成缋提高最显著(206.2±34cm),p〈0.05.2)起跳过程中的最大峰力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建议:在基线跳距40%处设立标志点的外部表象训练的效果明显优于内部表象训练,即外部表象训练对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缋有显著影响.在本实验研究中受试者均为普通运动员,并没有精英级运动员作为受试者,建议进一步的实验可以增加精英运动员作为受试者进行测试.
简介:目的:通过新型的肌肉无创诊断技术--肌肉功能状态分析仪(TMG),分析振动训练后下肢肌肉的机械收缩状态,评估振动训练的效果和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恢复过程中下肢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招募并筛选出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13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振动训练组,7人)和对照组(非振动训练组,6人)。振动训练组下肢功能训练在PowerPlate振动台上进行,而对照组的训练在非振动台上进行。训练负荷及时间:持续时间30min,刺激频率为45Hz,一周两次,共8周。两组受试者者在病情、症状、体征、纳入标准上均无差异。测试指标:采用肌肉状态分析仪(TMG)测试肌肉的机械收缩指标,主要指标有肌肉收缩时间(Tc)、放松时间(Tr)、径向位移(Dm)。测试肌肉包括腓肠肌内、外侧(GM、GL)和胫骨前肌(TA)。结果:8周的训练后与实验前相比,振动训练组和对照组较实验前Tc都有所增加,但对照组增加的更多,两组较实验前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M的Tr时间缩短了12.3%,对照组增加了45.7%,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变化的比率较振动训练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A和GL虽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振动训练组TA的Dm增长13.52%,对照组却缩短了0.25%,但都没有显著性差异。振动训练组GL、GM的Dm分别增长了42.7%、38.4%,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受试者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61.2%,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睁眼单腿站立时间较实验前提高44.9%,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AI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TA、GM和GL的收缩时间和径向位移均增加,而放松时间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这提示振动训练可以提高CAI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振动训练和常规训练均可以提高CAI患者的平衡能力,但振动训练的效果更显著。TMG可以作为CAI患者康复过程中肌肉功能状态的评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