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复合的牛顿——欧拉或链状环节模型是计算下肢肌力矩的一般方法。这一模型把所有环节内部的互相作用都视为关节反作用力,因此它不能被用于模拟或建立一个肢体环节对其他环节产生怎样的作用。许多研究者对下肢的机能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一般限于下肢的摆动和支撑。如:Putnam(1991),Chapman等(1984)和Mean等(1981)仅建立了摆动阶段模型这是由于链状环节模型不能运用于模型中表现出的另一些问题的解决,这些模型把下肢处理为绕髋关节的转动。许多研究亦描述了下肢支撑阶段的运动学模型,比较而言这些研究普遍把支撑腿视为绕其与地面接触点的转动,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是Mochon和Mcmahon的复摆模型(1980)。
简介:通过电磁场对运动员疲劳后进行干预刺激从而达到对肌肉运动疲劳的恢复.主要采用资料文献法、实验法、观察法三种方法对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10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电磁场对运动员下肢刺激后,运动员的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实验证明电磁场对运动员下肢疲劳恢复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电磁场在运动疲劳上的应用提高了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进一步拓展了电磁场在运动中的运用的研究方向.
简介:应力性骨折(StressFracture)又称疲劳性骨折(FatigueFracture),有关运动员应力性骨折的系统观察分析资料少见,现将1979—1991年浙江省体训一大队应力性骨折的发病情况整理归纳如下,供同道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与方法:1976—1991年4月,省体训一大队15个运动项目共956名运动员(男602,女354),通过整理归纳其病史记载、X线照片,结合诊断标准明确诊断。本文属回顾性调查结果。2、诊断标准:采用《实用运动医学》(第二版)各部位疲劳性骨折诊断标准。结果956名运动员中发生应力性骨折123例(12.9%),其中男64例,女59例,年龄8岁—28岁。训练年限1—10年。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4年。其运动项目与骨折发生部位见表1、2。
简介:目的:探究习惯后足着地者和习惯前足着地者在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的不同。方法:采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力学指标,1000Hz)采集受试者跑步支撑期(测试足从足着地到足离地)的动力学数据。结果:习惯后足着地组(RFS)在支撑时间上比习惯前足着地组(FFS)的时间微长,但二者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内外方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均小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前后方向的最小值(即制动力峰值)和最大值(即加速力峰值)均要高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FFS组在支撑期垂直方向的最大峰值力和第一载荷率均高于RFS组,但不具有显著差异,且出现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跑步时不同的着地方式影响了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习惯后足着地者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特征与习惯前足着地者主要在内外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