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公共体育是满足我国居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效路径。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公共体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资源浪费问题,采取怎样的方法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效益是实现我国公共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在大量查阅、梳理有关循环经济理论与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文献基础上,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将更新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研究目的。在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与公共体育相互关系基础上,针对我国公共体育中的大众体育粗放型开发与过度消耗型利用问题以及竞技体育“高投入、高淘汰、高废弃、高失业”的资源浪费问题,提出采用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法,构建资源循环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对变革公共体育发展方式的系统观、价值观、发展观,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避免公共体育资源的资源浪费,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简介:近年来,普通群众休闲健身的观念逐渐形成,城市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和服务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如何提供亲民、便民、利民的休闲体育公共服务是当务之急。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等,从休闲体育的概念、功能等入手,结合公共服务的相关知识,逐步分析、探讨了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和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等内容,构建了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主体的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并联系实际提出了加快休闲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的制定;大力推进休闲体育活动场所的开发和设施的建设;培养公共服务意识,优化、壮大志愿者队伍;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休闲体育设施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有序进行;建立和完善休闲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体育休闲服务组织体系评估和监督系统等实施策略,藉此推动我国休闲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简介:在我国两种类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和工作的并存发展中,有关立法和政策文件一直按照志愿服务的方向对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行建设,并逐渐明确其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性质定位。由于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服务却没有与国家的志愿服务体系实现对接,这就使得理顺其与我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关系成为改革发展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当务之急。研究认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应当在国家志愿服务体系中实现特色化发展,根据当前的形势任务发展,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将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纳入我国志愿服务体系所具有的充分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并就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对接志愿服务体系的主要路径提出了有关建议。
简介:体育公共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因此,财政投入是政府关于体育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关系到体育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在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进行诠释的基础上,探究当前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现状和财政投入不力的主要原因,并依据以上分析提出完善策略。表明,当前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现状为:财政投入虽然稳步增长,但总量仍然不足;财政投入结构不均等;政府对体育公共服务多元投入的引导不够。财政投入不力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和体育公共服务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体现;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事权与财力不匹配;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政府在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中的职能定位不准确。完善财政投入体系、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是:树立体育公共服务统筹发展的理念,优化体育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框架,健全体育公共服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引领体育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简介:针对当前县级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困境,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阐述协同治理与县级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分析其"碎片化"表征,探寻协同治理消解路径。研究认为当前县级政府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表征为:职能碎片化:预期定位与实际能力不符;责权碎片化:权、责、利相互剥离;协作碎片化:政府主导、社会协作机制失灵;决策碎片化:目标与过程脱节。分析得出协同治理的消解路径为:打造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协同服务性政府转型与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夯实经济基础,促进财政投入稳步增长:协同本级政府财政投入与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治理供给结构,构建多中心供给格局:协同政府与其他主体供给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实现监督制度化:协同绩效评价体系与市场监管体系。
简介:当前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购买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收入,以及体彩公益金等政府性基金。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通过走访调研发现,政府购买服务中,在项目规划、财政保障范围与支出结构、资金预算、资金支付等环节上存在问题。财政保障的欠缺正在制约着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合作,不仅会对体育社会力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更涉及能否满足公众诉求,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结合我国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目标,对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财政保障机制进行深入探讨:(1)明确财政资金的保障范围与支出结构;(2)规范预算编制;(3)优化财政支付制度;(4)合理处理事权与支出责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