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所谓"拈比",就是指一个句子中的前后有两个词是拈接出现的,表示比较、映衬、排斥等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格"在迄今修辞学著述中尚未得见,而它确确实实被运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仅以"谐音"举例:(1)由此看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后,主流不是资本主义"出头",而是对新形势下怎样进行领导不熟悉,感到怵头。不是社员管不了,而是再用"大批判开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套办法不行了,要按政策办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1979年12月6日《河北日报》)"怵头"和"出头"是音近拈接的,
简介:摘要霍洛维茨是20世纪钢琴演奏巨匠,他的演奏技巧无与伦比,力度速度举世无双,声音细腻,情感丰富;他的音乐与众不同,极具魅力,演奏的每一首作品都铭刻着深深地霍洛维茨式的烙印,他为20世纪的钢琴音乐奉献了许许多多经典。他的音乐应该被更多的人聆听、欣赏、学习。
简介:<正>不久前我写了一篇短文(见《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第56—59页),谈了弄模瑶族布努话1‘至4‘调的产生与连读变调的关系。本文讨论弄模瑶族布努话连读变调的产生与双音节词或词组的音节重读的关系。弄模瑶族布努话共有十二个调值:1((?)33深)、2((?)13来)、3((?)43敲)、4((?)232读)、5((?)41杀),6((?)221死))、7((?)32"盖"印)、8((?)21咬)、1‘((?)55针)、2‘((?)35鸡笼)、3‘((?)54八角枫)、4‘((?)454竹箱),其中1‘至4‘调是从1至4调分化出来的。在连读中,主要是1至4调发生变调,33变为55、13变为35、43变为54、232变为454,变调后的调值分别与1‘至4‘调的调值相同。变调的主要规律是:
简介:本文利用《蒙古字韵》"字母"的资料,以及大量译写中的实例,探讨了八思巴字译写汉语声母的情况.八思巴字译写汉语声母一共用了35个八思巴字母.在构拟过程中,发现用八思巴字译写汉语的"零声母"一共用了四个八思巴字字母.相应的汉语的字母名称是"影、幺、鱼、喻".同时还发现译写汉语的零声母除了用四个不同的字母外,还有用"字头符"加"连接符"译写零声母的例子.照那斯图教授也发现在八思巴字蒙古语里,有用"字头符"加"连接符"与零声母的符号发生交替的现象.交替的条件是,发生在i、u、e、o等四个元音之前,论证了"字头符"加"连接符"也是一个零声母字符.这也是八思巴字译写中的一个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