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代作品常有如下的用词现象: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吕氏春秋·察今》)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楚辞·离骚》)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管子·小匡》)句中有着重号的词,或二,或三,或四,各成一组。各组中的每个词虽有细微的差别,而总的意义是共同的;结构虽不凝固,却已成一个整体,解释时不宜割裂。
简介:在与甲骨文具有可比性的《说文》或体中,大部分或体尤其是形同这类,其构形较之其相应的《说文》字头正篆更能反映汉字的原貌、演变流程,更能准确的反映汉字的初文意义。
简介:
简介:文章联系变文语境,运用各种文献材料,就《敦煌变文校注》中的“写、喻、货求、转转、在、仿便、称算、次第、隔事、忙然”等词语提出了不同的校注意见。
简介:在增韵字、补训释、增或亦和增纽四个方面,敦煌本王韵卷首所记字数与实际不符,敦煌本王韵应是宋跋本王韵的增修本,敦煌本王韵的作者当不是王仁昫。
简介:<正>一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说文》的论著,更仆难数。从词汇学角度研究《说文》的论著,屈指可数。而从词源学角度研究《说文》,至今或许还是一个尝试。词源学作为词汇学的一个分支,它至少应该研究以下五项内容:一、一个词的来源:(1)起源于何时;(2)最早见于何种典籍;(3)来自何种语言或方言,跟其相对应的词有什么关系。二、一个词可追溯的原始形式:主要是语音形式及其书写形
简介:本文描述了如何使用Bezier曲线拟合甲骨文轮廓字形的方法,其中包括甲骨文字形轮廓数据的获取、轮廓字形特征点的提取以及使用Bezier曲线拟合字形等主要步骤.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使用我们开发的甲骨文字形处理系统,可以把图片形式的甲骨文转化为曲线轮廓描述的甲骨文字形,并形成标准的TrueType格式字库,从而能在通用的字处理软件中方便地使用甲骨文.
简介:从话语分层和言语行为的角度观察,互文是元话语和基本话语之间的层次关系的体现。文本结构是由它互文和自互文共同支撑起来的。由于元话语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受一定程度的语法化而规约为形式简短的标记形式——元话语标记,因此着眼于文本的结构面貌和组织格局,本文主要讨论了元话语标记作为主文本,接纳发话者自己的话语为互文本的自互文结构,并结合具体语例分析了自互文结构的三种类型:明示主观情态自互文、明示人际互动自互文和明示话语组织方式自互文。
简介:王勃的文章以《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为最有名,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骈文。它描绘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四周的壮丽景色和宴会的盛大场面,也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它出色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既细腻地写景,又精确地叙事,也委婉地抒情,显得气势奔放,景象万千,令人读后回味无穷。对偶工整,气势酣畅。该文作为一篇骈文,当然讲究对偶,但作者并不一味追求形式,使文章变得单调板滞,而是以骈文为形式,以散文为内容,挥洒自如地表情达意。
简介:《全宋文》是重要的宋代文集,是断代文献整理的重大成果。目前学人尚未论及《全宋文》文字、标点等的校勘。文章从诗文用韵的角度对《全宋文》江浙文士作品中的七则韵字和标点加以校正。
简介:文白异读是普通话常见的一种异读现象,也是语音规范的难点问题之一。本文立足于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实践,分析和讨论"血、露、剥、薄、蔓"等常见的文白异读现象,对文白异读的性质、《审音表》的处理方法及语音规范的原则进行探讨,并对教学和测试提出了建议。
简介:文题照应虽说是对任何一种体裁的文章的基本要求。但对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来说,这个要求则尤需强调,因为用象征手法写的文章,往往题目是甲,而文章写的却是乙,如不照应,就是离题,或叫文不对题。比如作文课老师出了个《树木和森林》的题目,有同学就大写个人和班集体的关系。这立意倒是很好,但它始终没跟树木和森林挂上钩,所以不是好文章。因此,文题有无照应,是判别文章是否离题的标准。
简介:摘要在侦探小说《罗杰疑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巧妙地借用坡《失窃的信》的模式,以在传统侦探小说中作为忠实助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作为罪案的凶手。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心理认同而使侦探与罪犯的角逐变成了读者自己与自己的智力较量,不自知地做了一回俄狄浦斯王。
简介:《辽代石刻文续编》是向南先生继《辽代石刻文编》之后辽史研究的又一巨大成果。该书收录辽代墓志70余方,文章利用拓片审读该书录文,对其中的文字校勘、标点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研读,发现多有可商之处,今选择其要者,敷衍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简介:"各"、"■"见于甲骨文。早期甲骨文形体,其下面构件有"凵"、"口"两选,以"口"居多并成为"各"字后世的基本构件。"■"是"各"的异体字,于殷廪辛、康丁时期出现,其语义取"来、至"。"各"、"■"并行于两周,以"各"为主,铭文记录表示"来、到","■"自西周中期以后便退出书面语言的使用,与之相应"格"出现。"各"、"■"二字的"来、至"义后为"格"所取代,"各"及其异体字或发生语义变化,或仅保留在方言、字书中。
简介:本文首先考察了'(□V)'的本义和形体结构、'(□V)'与'足'的关系、'(□V)'与'(□W)'等是否一字的问题.然后讨论卜雨卜辞、祭祀卜辞和其他卜辞中'正'的意义,认为它共有五个义项:1)征伐;2)第一个(月);3)适宜、合适;4)对……适宜,对……合适,适合;5)官职.
简介:“”和“(弓弓)”在甲骨文中主要用来表示对主观意愿的否定,修饰的动词多是占卜主体能够控制的动作行为。但是,出现的时期不同,而且在具体用法上也有一些区别。
简介:<正>《说文》部首"亼"是一个古老的字,孳生力极强,后来转为偏旁,造出了许许多多新字,而其本身的原始意义却湮没了。《说文·亼部》虽仅"文六重一",但它前面的《食部》,后面的《会部》、《倉部》等都同它间接发生关系。弄清楚"亼"的本义,对理解许多字的字义,读懂古书,很有必要。然而,较古的字离我们时代久远,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至古人造字时的心理状态,都不易为后人所理解;又由于古书讹误、脱简、篡改等原因,许多字的原始意义,早已失传,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时就已经闹不清楚。今天,
“复文”与“变文”
从甲骨文看《说文》或体
关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吴海珍
《敦煌变文校注》献疑
敦煌本王韵作者为王仁昫质疑
《说文》的词源学观念——《说文》所释“词的理据”
甲骨文点阵字形转换为甲骨文轮廓字形的方法
走进群文 共享精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元话语标记与文本自互文——互文视角中的篇章结构
修辞出色 名篇感人——读王勃《滕王阁序》
《全宋文》校点七则
文白异读与语音规范
象征写法与文题照应
王蒙的反讽
读者与俄狄浦斯王
《辽代石刻文续编》校点琐议
甲骨文“各”“■”源流考辨
殷墟甲骨文“正”字释义
甲骨文的“ ”和“(弓弓) ”
《说文·亼部》有关字义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