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语法研究所用经验证据有三个主要来源:自拟,真实出现的语言材料,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以及实验或调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始于黎锦熙1924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1950年代之前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根据的几乎全部是书面语材料,包括早期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作品,并且大都标明出处,以示有书为证。这种做法延续到1950年代。从1955—1956年公布的普通话定义也可以看出,它代表了当时的共识。1960年代之后,尤其是近三四十年来,通过自拟获取例证的做法渐渐通行开来,更为重视口语,尤其是北京口语的研究,从书面语直接引用或改写的例句也可以不必注明出处。这些变化反映汉语语法研究者对自己语感的自信在不断增强,反映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于什么是合语法或不合语法的用法有了越来越多的共识,也反映现代汉语标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应该如何获取证据,涉及许多同现代汉语标准语的起源与发展有关的问题,主要围绕如何看待作为语料的现代汉语标准语、口语和书面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自拟、利用真实语料以及实验/调查这三种获取证据的方式各自的特点。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梳理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指出某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简介:本文运用ERPs技术,通过语义判断任务,考察汉语单音节单位的加工差异。实验发现,汉语中非自由语素的判断准确率明显低于词和无意义的字,无意义的字诱发的N400成分的波幅明显小于词和非自由语素,非自由语素诱发的LPC成分的波幅显著小于词和无意义的字,词诱发的LPC波幅也明显小于无意义的字。结果表明,无意义的字、非自由语素和词具有不同的加工机制,由于缺乏意义,无意义的字在实验中加工的难度最小,非自由语素的加工难度明显大于词。最后得出结论,实验结果支持N400是语义加工的敏感指标,LPC成分的波幅和加工难度负相关;词更应该是大脑词库中的基本语言单位;词在大脑中存在状态比较稳定,非自由语素可能以不稳定的后备信息的概念存储或附着在大脑词库中;词和语素的划分以及语素的下位分类都是具有心理现实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