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分析、考察了让转复句“XX,就是……”,结果表明:句间连接词为“就是”的让转复句,虽与“可是”“但是”类有共性:前后间均表示让转关系。但“可是”“但是”类后项也可以为意愿类;而用“就是”连接的让转复句,后项语义表征通常只能是非意愿类。“但是”类,前后转折义较重、较明显。与“可”类、“但”类比较,“就是”属“轻转”,基本语义表示“美中不足”。

  • 标签: 让转复句 语义表征 意愿类 非意愿类
  • 简介:X还在,Y没了"与"X没了,Y还在"两种构式经一定的修辞动因重塑,从可推导出的初始义生发出不可推导的修辞义,即从语法构式演变成为修辞构式。二者作为语法构式属同义句式,但作为修辞构式却分化为两种不同的句式。尽管二者都是通过与X存现状态的对比来强调Y的失去或存在,但各自的语义和修辞效果却因强调内容及X、Y之间关系的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在"X还在,Y没了"演变过程中还存在两种非典型的修辞构式,可视作处于典型的语法构式和典型的修辞构式之间的过渡类型。

  • 标签: X还在Y没了 X没了Y还在 构式 连续统 修辞动因
  • 简介:摘要词汇系统是现代汉语中最丰富的部分,并且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类固定短语则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处于单词和成语之间。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X巴巴”格式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同时,语言随着社会共同变化,语言的发展反应人们的心理变化,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

  • 标签: X巴巴 句法功能 语义分析
  • 简介:文章从语法意义、句法分布和语义增值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有一X没一X”结构进行了讨论。从语法意义来看,该结构主要用于时、空域,表示动作的“断续无序”义或事物的“稀疏无序”义。从句法分布来看,该结构主要位于状位、谓位、定位和补位,而且在每一句法位置,表示“断续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时间性或动态性,表示“稀疏无序”义的“有一X没一X”都要求其直接成分具有空间性或静态性。从语义增值来看,该结构在一定语境中衍伸出了“缺量”义、“过量”义和“随意”义。

  • 标签: "有一X没一X" 时空类型 语义增值
  • 简介:X人”致使结构是在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构式,表示使人产生某种生理或心理感受。进入“X人”结构中的“X”具有非自主性,“人”具有无指性,二者结合紧密,为其词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X人”在词汇化过程中,韵律上倾向于重轻式;句法上与形容词谓语或定语的功能相当,并出现了加词尾或重叠等形态现象;语义上既能表达使感意义,也能表达自感意义。

  • 标签: “X人”构式 致使范畴 词汇化
  • 简介:摘要“没X没Y”构式倾向于出现在消极语境中,但这与它自身的褒贬感情色彩并不是一回事,需加以区分。

  • 标签: 消极语境 褒贬感情色彩
  • 简介:以动宾式“发+X”组合的认知语义考察为基础,分析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认知语义基础。从内部与外部两个维度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指出此类心理动词在构词上体现了一个量的变化过程,并从时间量与程度量两个方面考察了“发+X”式心理动词在量性特征上的无界性。

  • 标签: 发+X 心理动词 量性特征 无界性
  • 简介:摘要“X哭(爆)了”格式在网络上兴起并广泛流行于现实生活中。它是一种述程式结构。“X”作述语。“哭(爆)了”作程度补语。本文首先分析了“X哭(爆)了”与“X1哭(爆)了”格式的不同。再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探析“X哭(爆)了”格式流行起来的原因。

  • 标签: X哭(爆)了 流行机制
  • 简介:“被增长”之类的“被X”结构是2009年度热词。这类结构“被”字的标注性扭曲了表层形式与语义关系,实际上“被”字后隐含有施事及其行为,构成了二重语义结构关系。隐含的施事及其行为在语境中可以找到或是推知,因此“被X”的真实语义不难识解。“被X”结构具有一些语用特征,并反映出一些社会意义,可能会继续流行。

  • 标签: “被X” 语义结构 扭曲关系 社会意义
  • 简介:X那些/点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称式、叙谈式、引介式、组合式、提示式、配合式等六种。表义功用包括精炼表达与集中概括、聚焦分析与联想阐发、约量评述与小量概括三个方面。从形成动因与构式化理据看,构式化过程经历了定型与能产,中间经历了构式变体逐渐弱化、减少的过渡阶段;构式化的动因主要就是高频类推,其构式义"与X相关的那些有意思、值得关注的现象与问题"最终形成。

  • 标签: 当代汉语 那些/点事 构式 标题 表义功用 动因
  • 简介:文章把现代汉语“X来”式合成词分为四类:“古来”类、“从来”类、“后来”类、“想来”类。这四类“X来”内部结构不同,历史来源也不同。具体来说,“古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表时间的方位短语“自/从X以来”,出于语言的经济原则,“自/从X以来”缩略为“X来”;“从来”类来源于汉语史上具有名词功能的短语“所X来”,“X”和“来”本不在同一结构层次上,由于经常相邻出现,逐渐跨层词汇化为双音词;“后来”类直接从动词性偏正短语“X来”词汇化而来,不像前两类“X来”经过了形式上的缩减过程;“想来”类来源于动趋式“X来”的泛化,“来”逐渐由趋向动词(作补语)虚化为类词缀。

  • 标签: 合成词 结构 差异 来源 词汇化 语法化“X来”
  • 简介:X比Y还W"是一种传递反预期信息的结构式,在该结构式中,"还"是个反预期标记。各种类型的"X比Y还W"都传达反预期信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根本差异在于,前者用来传达反预期信息,后者用来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信息 递进
  • 简介:在明清时期的吴语里,有“几化”几花V‘几哈'“几罅”、“几呵V‘几吪V‘几夥'“几货”等-系可概括为“几化(X)”的方言词,并且仍保留在现代吴语里.吴语“几化(X)”最初是问数词,来源于中古汉语出现的“几许”,与上古汉语以来的问数词“几何”没有源流关系.吴语“几化(X)”由询问数量变为表示多量,其中有句法、语用等多种变化诱因.表示多量的“几化(X)”又形成AABB重叠式,“几几化化”作定语往往有标记,作补语则是无标记的,性质上近似状态形容词.语言的主观性促动了“几化(X)”重叠式“几几化化”的形成,词汇重叠是语言象似性(iconicity)在汉语构词法上的体现.

  • 标签: “几化(X)” 词形变异 意义与功能变化 语源 明清吴语
  • 简介:摘要“1+X群文阅读”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议题相匹配的一组文章“X”的教学。它是语文课堂教研的巩固与深化,它重视阅读材料的结构化,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课程体系,直指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 标签: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1+X群文阅读
  • 简介:现代汉语中“看在x的面上”是一种既常用又能产的构式,可以表达“请求”“宽恕”两种看似矛盾而又实质相通的构式义。构式义的生成机制源于熟人社会背景下的语用推理,而构式的使用则是一种基于面子维护的话语策略。从历史上看,这种构式在五代时期开始出现,并最终在明清时期完成固化历程。

  • 标签: 构式 语义功能 固化历程 语用特征
  • 简介:甘肃省合水县太白镇境内通行的本地话(以下简称“太白方言”)中的“太没有X”结构可以分为“太没有NP”、“太没有人VP”和“太没有VP”三种类型。其中的“没有”可以被替换为“没”,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被替换为“没有得”。在会话中,NP还可以承前省略。与普通话相比,太白方言“太没有NP”中的NP多指具体的人、物或词语;“太没有VP”中的VP则多指人们具体的行为动作;“太没有NP”和“太没有VP”都不表达强烈的情感,意思分别与普通话的“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大致相当,以至于太白方言语料中检索不到“不太有NP”(或“不大有NP”)、“没太VP”这样的用例。

  • 标签: 太白方言 副词 没有 太没有X
  • 简介:本文在分析“小心X!”的基础上,比较其与“一不小心X!”构式的差异,探讨后一构式从专化到异化,再到泛化的演化进程,探索预期与反预期主观情态的作用,并指出反预期不仅仅存在于语用层面,而且也存在于句法语义层面。

  • 标签: 一不小心X 反预期 专化 异化 泛化 比较
  • 简介:摘要《牛郎织女》在民间广为流传,在汉族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同时,也随着民族的迁徙、融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受本地区地理环境、社会生活、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的影响,故事传说愈发的丰富多彩。《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发展演变体现了不朽的艺术魅力及文化意义。

  • 标签: 牛郎织女 发展 演变 文化意义
  • 简介:文章对明清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中的“X+VP+比较标记+Y”式差比句进行穷尽性分析描写,同时参考明清时期山东方言背景的其他语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现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汉语北方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比句的发展演变情况,并且从地域性上挖掘明清山东方言“X+VP+比较标记+Y”式差比句的某些特性;澄清人们在此句式研究问题上比较关注句式发展的时间性,而不注重地域性的挖掘的模糊认识。地域性的挖掘对汉语语法史研究又很有意义。

  • 标签: 差比句 时间性 地域性 山东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