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谈了六个问题。(1)“汉语国际传播”观:要逐渐习惯于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世界,用世界的眼光来思考问题,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国际传播,而不能只有“国家的眼光”。汉语教学走出国门,开展汉语国际教学,其目的是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的友谊之桥——汉语桥;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汉语国际传播”观。(2)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汉语国际教学的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汉语国际教学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尽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3)文化教学的地位问题:汉语教育必然会同时伴随着文化教育,但这种文化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而且国家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靠文化自身厚重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4)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汉语教材“国别化”这一理念可取,但是“国别化”得有个基础,那就是“普适化”,没有“普适性”的基础,“国别化”只能是贴点标签而已。(5)汉语教师的培养问题:从长远来看应立足于培养本地教师;只有当海外的汉语教学基本上都由当地汉语教师来教,才真正能做到汉语“国别化”教学,汉语才真正能走向世界。(6)汉语怎样才能成为强势语言:汉语要成为国际强势语言,国家强盛,这是最根本的因素,但还得具备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国家的科技、教育事业高度发展.
简介:<正>反馈原属电学专业用语,意思是“把放大器的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反馈”一词借用到经济领域,指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量、质量等方面的信息,反映到生产管理部门,以利调整生产规摸,调节劳动力的投放,提高产品质量等。引进指引荐或从外地引入(新品种)。现“引进”一词使用广泛,可与许多词语组合,表达新的事物,如“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入才”“引进新产品”“引进生产流水线”等。新事物的出现,扩大了词的组合能力,人才、技术、资金、设备都可以作为引进的对象。开放原有几个意义,是多义词。当前,“开放”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使用频率剧增,如“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开放单位”“开放方针”“开放政策”“进一步开放”等。新的组合,反映了时代发展的特征。(以上三条,田文玉辑)第三产业偏正结构,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名词性固定短语,指工业、农业生产之外的一些社会服务性行业。1、事实告诉我们,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规划,从整体上把握好方向。(《人民日报》198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