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讨论的是'动、补、'句式,即述语后共补语和宾语结构.其不同于前人的方法是,以宾语为视点,联系它同动词和补语的关系,首先归纳整理出六种结构模式,然后以补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为分类标准,分五节进行变换分析.通过各种结构模式之间的变换,进行句法、语义、语用的综合分析,力图探求出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转化规律,以便从理论上解决汉语句法灵活性和规律性的对立统一问题.

  • 标签: 动补宾句式 变换 语义指向 语用
  • 简介:补争动”表现为宾语能否位于动词之后与宾语和补语哪个更靠近动词这两种情况:“补争动”的实质是焦点的竞争,依据汉语“焦点居尾”原则,谁能成为焦点,谁的位置就居后。这从侧面反映出汉语句法结构“形式-功能对应”的本质特征。

  • 标签: 宾补争动 焦点居尾 “形式-功能”对应
  • 简介:<正>助动词、能愿动词和谓动词,虽然是三个不同的名称,但是它们所指的是同一批动词:能能够可可以会可能得(d)敢肯愿意情愿乐意想要应应该应当该必须许准好(吃饱了好干活)一般的汉语语法书,都承认这一批动词至少有三个共同点:①它们的后面都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②它们都不能带后加成分“着”“了”“过”。③它们都不能重叠。这三条,说明这一批动词只具备有限的动词功能,不具备动词的全部功能。因此,人们把这一批动词看作动词这一大类之下的小类,或者称为动词的附类,而且从不同的角度

  • 标签: 谓宾动词 能愿动词 辅助动词 宾语 副词 谓词
  • 简介:《金瓶梅》中的单动双结构何洪峰0.1《金瓶梅)①中的双结构从动词角度分有两类:一是单动带双宾语,二是动词+“与”带双宾语。第2类双结构笔者已有专文讨论,在此不赘,本文只讨论第一种双结构。0.2为叙述方便,本文使用如下符号:V:动词:Vd、Vb...

  • 标签: 《金瓶梅》 双宾结构 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 双宾语结构 西门庆
  • 简介:饮食义动词“吃”从产生至今,带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在:(一)宾语的语义类型越来越丰富,由带受事宾语发展到以带受事宾语为主,非受事宾语类型越来越多;(二)受事宾语的所指范围从食物类名词逐渐扩大到非食物类名词,食物类名词经历了“固态食物名词一固态、非固态食物名词并存一以固态食物名词为主”这样一种发展轨迹。

  • 标签: “吃” 宾语类型 历史变化
  • 简介:'双式'和'与格式'并存于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给予'.作为内部结构复杂的'给予','转移'和'到达'是其核心成分,分别由'V'和'给'记录并由'V+NP3'和'给+NP2'表达.线型序列上先'V'后'给'的格局是'双式'和'与格式'的共性所在,表征着人类对'转移'和'到达'在时间上的体验与认知.双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融合,与格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分离,分别映射着'转移'和'到达'在人类概念体系中的能否独立.双式倾向于表示现实语气,与格式倾向于表示虚拟语气,凸显了人类语言跨越时空的特性.

  • 标签: 给予 双宾式 与格式 动因
  • 简介:文章认为,在共时层面上,歧义双句式实现语义分化的策略呈现出南、北方言的差异性: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大多用“V+给”结构表示“给予”义,而用“v+了”表示“取得”义;南方方言多采取句式策略,即用两种不同语序的句式分别表达“给予”义和“取得”义。这种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可以理解为汉语双句式历史发展的结果。

  • 标签: 歧义双宾句式 语义 分化策略 方言
  • 简介:在指状语的句法性质上,文章认为前人提出的次述谓(熊仲儒,2013)或小小句(杨永忠,2014)生成方式,都存在问题,汉语的状态词可直接作状语,指状语因而是基础生成的附加语,不是述谓。在制约条件上,结果类受语义制约,它是与表偏离义动结式(陆俭明,1990、2001)具有互补功能的句式:前者专用来表达正常预期义,后者表达偏离预期义。而描述类受语用制约,不是Huangetal.(2009:45)、李劲荣(2007)等所认为的合格与不合格之分,而是受语境影响的接受度高低之别。

  • 标签: 状态形容词 控制 小小句 次述谓
  • 简介:汉语双句中的主语为定指致事,间为定指与/夺事,而直为无定指存事。双句中三个论元的语义蕴含(题元角色)与其语音形式(格位)、句法结构(语类性质)都有匹配关系:致事主语承载主格、与/夺事间承载与格,二者都只能为定指短语DP;而存事直承载部分格,只能为具有数量修饰语的QP。基于文献中对名词短语的论述以及母语者的语言直觉,这种匹配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兑现自然语言优化简约的最简理念。

  • 标签: 最简方案 汉语双宾句 名词短语 题元角色 格位形式 语类性质
  • 简介:文章首先由汉语母语者对3245个学习者输出的V+N搭配进行了可接受程度判断,然后统计分析了母语者对学习者输出搭配标注的可接受度数值,发现在学习者输出的搭配中,10.01%是母语者不能接受的搭配,不能接受的搭配集中分布在双音节动词组成的搭配上,比例达83.38%。文章又以词语的等级难度和学习者语言水平作为变量,分析了影响词语搭配可接受度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词语的等级难度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与词语搭配的接受程度呈复杂的相关关系,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词语搭配教学应该贯穿教学始终,大规模语料库数据可以作为判断学习者输出搭配的标尺,词语搭配教学不应该过多采用隐性教学的方式。

  • 标签: V+N宾搭配 学习者输出的V+N宾搭配 可接受程度 词语搭配教学
  • 简介:汉语双结构中,语素成分“给”、“走”或者其隐性形式在决定问的题元角色、双结构的语义蕴含以及直接宾语的传递方向方面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而VP投射内问和直之间的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关系制约着英汉语双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连续统概念能更直观地显现汉语各类动词的双属性。依据Chomsky(2005a,b;2006)探针-目标一致关系理论和不可解读特征移交性理论,英汉双结构中的三个论元成分均可得到恰当的格赋值。

  • 标签: 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 语素成分 双宾属性连续统 探针/目标一致关系 不可解读特征
  • 简介:《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节引用了《诗经·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两句诗。作为传统名篇的《郑伯克段于鄢》又为众多古文教本、选本所选用,比如被众多大学中文系选作教材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即选取了此篇。但该教材以“同类”训句中“类”字,此后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古文选本、《诗经》注本亦多持此说,但考之于《既醉》的主旨、句意和同类句式,就会发现以“类”为“同类”的说法与这几个方面都不相合,只有释“类”为“善”,

  • 标签: 《诗经》 《古代汉语》教材 句式 《郑伯克段于鄢》 训释 名词
  • 简介:汉语“双句”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双”构式内部语义的复杂性给二语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双句”教学要遵循人类认知共性,从“典型到边缘”分层次分梯度地教学,即以“给予义”为原型,帮助学生掌握“双句”的语块特点,而后再扩展到“索取类”及“予夺不明类”教学。本文将构式-语块教学法运用于“双句”教学,这不仅为构式-语块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例证,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素材,而且对其它难点句式的教学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构式-语块教学法 双宾句 教学顺序
  • 简介:汉语保留宾语被动句实质上就是抢夺类双句的被字句形式,二者的语义共性在于其论元间的狭义领属关系(包括领有者一隶属物关系和整体一部分关系),而领主句中的领属关系则是包含亲属关系在内的广义领属关系。领主句因之可表达获益和遭受两种语义。而保留宾语被动句和抢夺类双句则只能表达遭受义。文章认为,狭义领属关系是三种句型的语义共性,而动词投射内的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是其语义共性得以句法实现的结构限制条件,三种句型中的遭受义则源自于领有者论元在各自的句法结构中被指派的历事、蒙事和夺事题元角色。

  • 标签: 领主句 保留宾语被动句 抢夺类双宾句 领属关系 非对称成分统制 历事
  • 简介:文章通过考察发现,当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名词宾语出现了语义类型数量增加和宾语语义范围扩大的现象,并表现出一定特征:发展变化具有不平衡性、典型宾语具有优先性、某些动词词义增加了模糊性、同义且形式有一定联系的双音和单音动词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文章分析认为,充分利用语言的可能性、实现表达效能的最大化和效率诉求是及物动词带名情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也对当代汉语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既增加了新的同义表达手段,也为动词带能力的增强提供了途径。

  • 标签: 当代汉语 动宾关系 及物动词 名词宾语
  • 简介:晚唐诗人秦韬玉,主要活动于唐懿宗、唐僖宗时期。他出身单寒,早年屡试不第,后投靠权宦田令孜门下,官至丞郎、保大军节度判官。中和二年(882年)特赐进士及第,为“芳林十哲”之一。他以七律见长,典丽工整,近似温李。《贫女》是他的代表之作,也是晚唐诗坛中不可多见的佳构。全篇通过贫女的内心独自,紧紧围绕良媒难、良缘难结的终身问题,展现其心灵之美、性格之刚和美好人物不容于时的苦痛。

  • 标签: 晚唐诗人 《贫女》 伤时 秦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