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一种语言的语法学,一般都是从分析具体的语言事实出发,然后逐步认清该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揭示其结构规律,并经过归纳整理和全面总结,才构成为科学的系统的。也就是说,要研究好某种语言的语法,必须对它的性质特点有所认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语言特点认识得愈清楚,语法学就研究得愈好。世界上许多语言(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的语法研究,就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可是汉语的语法研究,却走的是与众不同的曲折道路。我国关于语法现象的分析是比较早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春秋》的注解中就有类似语法的分析,涉及到自动与他动、单数与多数、修饰成分等;汉魏时期,开始了对虚词以及句、读、顿的研究;唐宋以后,研究的领域更是扩及到了句式、省略、倒装、词语搭配等许多方面。应该说,这些分析研究都是符合汉语实际的,能够反映汉语特点的。但是,一则它们是分散的、零星的、不成系统的,二则它们只是训释经籍时顺便提及,属于训诂学的附庸,所以科学的语法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1898年《马氏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正式创立,是《马氏文通》使汉语语法研究脱离了训诂国学的范围和影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马氏文通》对中国语法学作出了
简介:复旦大学在外国留学生培养和汉语国际推广方面有着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接收的第一位外国学生是曾任日本东洋大学文学教授的今富正巳。后又接收过前苏联、越南等国的留学生。1965年8月,学校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负责留学生教学和管理,后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1974年恢复接收外国留学生。20世纪80年代后,来复旦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长。为适应留学生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于1987年5月正式组建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三位一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其机构设置相应分成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三大板块。
简介:<正>《中国语文》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用所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联合主办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0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西山举行。与会同志主要是中年同志,有一些青年同志列席了会议。14日上午,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陈章太、刘坚、侯精—同志出席了会议。吕先生向大家推荐并朗读了《光明日报》有关杨振宁教授谈要研究活的物理学的报道文章,以提倡研究活的汉语语法学。朱先生就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的问题进一步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当注意方言之间语法的差别,否则研究工作就深入不下去。他说,研究语法要研究一种活的方言,要注意书面语的多层次性。陈章太和刘坚同志也在会上发了言。这次会议有个中心议题,即:围绕语义,集中探讨语法研究中意义和形式如何结合的问题。讨论会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阶段是围绕中心议题宣读和讨论论文。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交流研究所得,气氛十分热烈。会议的后一阶段,安排了部分同志结合自己的论文谈个人在探讨意义和形式结合问题上的体会。有的同志认为,语法研究是要揭示规律,可以从形式入手,也可以从意义入手,可以从宏观入手,也可以从微观入手。形式和意义都是分层次的,要多线索、多方面地探索。在研究具体问题时,究竟研究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