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事件句"是汉语陈述句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完整形式是"时间词语一处所词语-不及物动词+了-名词语",语法结构是"时间状语—处所状语—谓语—主语",句式意义是"某时某地发生了某个事件"。它是通过将主谓句的谓语提到主语前的方式形成的。对事件句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推动我国句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提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特殊句式的教学效果。
简介:语言的意义与形式并非一一对应。不同的语义组合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而言,翻译可视为语义解构、语义重组以及再词汇化的过程。本研究以Talmy(2000)运动事件理论为理论框架,以Chen&Guo(2009)对英汉语词汇化模式差异所做出的系统分析与总结为理论依据,探讨上述理论对科技翻译产生的影响与启示。
简介: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说,1941年12月7日“将永远成为国耻日”。那一天,日本突袭了美国位于珍珠港的海军基地,这一天已经与耻辱共存了70年。然而,就像对这场袭击的记忆难以抹去,围绕它的误解也从未消失。在这个国耻日,消除关于珍珠港事件的一些误解吧。
简介:语言中往往隐含着意识形态,新闻语篇也不例外。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支持,以费尔克劳的语篇三维分析模式为框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上两篇马航失联事件的新闻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发现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背后也隐藏着媒体本国的意识形态。在其各自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两国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存在差异。批评性话语分析有助干提高批判性思维意识,避免读者被新闻隐藏的意识形态左右。
简介:《汉韩大辞典》事件折射出词典研究与编纂典型而独特的学术精神,而在这学术精神镜像中,创新精神当是其中的灵魂和第一规范。中国当下词典研究与编纂重拾并弘扬学术创新精神有着迫切的时代背景,既面临着世界词典业重构话语权力主体格局的时代际遇,也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需要。词典研究与编纂当围绕着两个层面进行创新研究:在语言层面,解构传统语言学理论思维,依据最新语言学理论实行自身范式重构;在社会层面,顺应新媒体趋势,重构数字化词典理念与范式。
简介:2001年9月11日发生的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美国事件对美国内外政策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当时加强了共和党和布什的执政地位,促使布什政府出兵伊拉克。布什每年9·11纪念日都发表讲话,以为其所作所为辩解。随着美国政府在伊拉克越陷越深,美国兵伤亡日益增大,美国国内不满情绪高涨。2006年又恰逢美国中期选举,共和党已看出其不利形势,布什2006年的9·11讲话就得精心设计。其用词、句式、修辞手段、篇章等几方面进行探讨,对其讲话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语用分析。
简介:文学史教学应该展示一个时代里作家的互动,突出他们之间的共时性影响。这样可以还原生动的文学活动原貌,有助于学生厘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把握个别作家与整个时代的文学特征。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文坛互动的三个实例,锡德尼等人对高松攻击诗歌的回应,斯宾塞和哈维在通讯中有关参与"诗法社"英语新诗格律试验的讨论,以及坎皮恩和丹尼尔就诗歌押韵展开的论争,即是文学史教学中动态展现作家共时性影响的个案。
简介:根据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在借鉴梵·迪克的新闻整体结构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中国《人民日报》和美国《纽约时报》对2006年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实例来研究双方硬新闻报道在标题、导语、事件、后果、背景、反应等叙事结构元素上的异同。
简介:通过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不同机构对同一事件在同一时间的英文报道进行语篇分析,可以反映两篇报道的不同点,并可以揭示不同点中所蕴含的不同语义。从及物性系统的过程类型出发分析语篇有利于阐释各过程类型中的动词内涵,有助于读者准确、系统地了解语篇的实质及理解其内涵,对语篇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使用比较等级须知
论汉语的“事件句”
运动事件理论对科技翻译的启示
关于珍珠港事件的五个误解
巴顿和1932年的抚恤金进军事件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相关新闻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词典学术精神镜像中的创新元素——从《汉韩大辞典》事件谈起
布什在纪念9·11事件五周年讲话中的词语语用分析
文学史教学中作家相互影响的动态展现——以英国伊丽莎白时期文坛三则互动事件为例
试论中美报纸硬新闻叙事结构的异同——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2006年突发事件报道为例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新闻语篇分析——以2015年2月15日《中国日报》和《路透社》对丹麦枪击事件的英文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