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有关争论,本文作者提出将“日常生活”转换为“民俗生活”和研究文艺民俗审美的思路与观念。作者认为民俗审美既顾及传统又面向当代,民俗审美有多层次性,民俗视野扩大了民众的阶层范畴,民俗生活拓展“日常生活”的文化时空。这样的探讨主要是针对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批评所作出的一种回应与补救,根本目的还在于为当下的文艺和美学理论研究及其创作和实践寻求新突破或回归的途径与方法。

  • 标签: 文艺 民俗 日常生活 审美
  • 简介: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先锋诗歌批评中,陈超这位“外省人”以其客观、独到、超拔、深迥的洞见与敏识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谱系。他在一贯维系诗歌的本体依据和诗人的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在时代情势的强行转换中又持有了规避话语失语症的对应能力。

  • 标签: 精神生活 陈超 诗人 乌托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桃花
  • 简介:日本速须佐之男命斩杀八岐大蛇的神话与中国斩蛇神话群具有同一神话结构。是中国斩蛇神话东传日本并被消化吸收的典型范例。八岐大蛇斩杀神话不仅与中国斩蛇神话群具有同一结构模式,而且在具体的情节设定、杀蛇的过程及其使用的道具等诸多方面,又与中国斩蛇神话的集大成之作——李寄斩蛇神话,有颇多相似之处,两者存在影响关系。

  • 标签: 中国斩蛇神话 速须佐之男命 八岐大蛇斩蛇神话 李寄斩蛇 日本神话
  • 简介:2017年,湖南散文作家在叙写个体生命活动、追寻文化根性之外观照历史,将民间立场与家国情怀相统一,演绎出新时代的散文鸣奏曲。文章从浸润主体审美的历史认知、平民视角观照下的生活流、立足乡土叙事的文化寻根、包孕现代意识的民族话语四个方面对2017年度湖南散文创作进行梳理述评,以期总结这一阶段湖南散文创作的得与失。

  • 标签: 湖南散文 历史认知 日常书写 乡土叙事 民族话语
  • 简介:自从1814年美英战争结束后,独特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得美国享有天然的安全。这种安全感使得美国人可以舒服地躺在孤立主义的温床上享受繁荣与优越。然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个温床受到了纳粹德国的挑战。作为美国的最高决策者,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摆脱传统孤立主义的束缚,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罗斯福的狐狸性格表现得是那样突出与优秀。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等待着猎物掉进来。

  • 标签: 罗斯福政府 孤立主义 珍珠港事件 反法西斯战争 美国人 美国政府
  •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以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

  • 标签: 王元化 文论方法 演化 日丹诺夫主义
  • 简介:当代生活日新月异,审美现象层出不穷、纷繁复杂,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加富有解释力、穿透力的美学理论来应对。美国学者舒斯特曼倡导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作为审美感官并注重它在审美体验中的功能,比旧有的美学更多地关注了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对于我们解释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具有较大的启发。但是,它的局限也是明显的,有待拓展的理论空间很大。本文首先介绍并分析身体美学的由来、学术意图、理论核心与基本缺憾,然后从‘使美学成为高尚的生活艺术”这一学术追求出发,重新界定了当代中国学者提出的‘审美活动论’,最后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

  • 标签: 日常生活审美化 身体美学 舒斯特曼 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 学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