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禾木在《性爱描写与审美意识》(《作品与争鸣》89年6期)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曾说过:“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并且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人。”作为“类存在物”,男女之间的关系,首先是人类的自身生产,自身存在、自己的延续和发展,在自身延续中进行物质文明的生产,增进人类的文明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引用傅立叶的话说:“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地表现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了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具有的人的本质。因而,从这种关系中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发展程度。”因此,表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和性活动,以及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当然也包括性关系描写,都真实地反映出了人性的特征、社会的烙
简介:<正>读了王若水同志的文章《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见1988年7月12日和8月9日《文汇报》),我们注意到了他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他从《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以下简称《唯批))这部名著中“发现”了列宁是个“直观反映论”者,所谓流行的“反映论”观点,原来是来自列宁.《唯批》“只强调承认现实的客体性”,丢掉了还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实”,因此,列宁是和费尔巴哈一样的直观反映论者;而多少年来《简明哲学辞典》和许多文章关于“反映论”的阐释,又都是依据列宁的观点来写的,所以王若水同志认为多少年来流行的“反映论”就是“直观反映论”.进而认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