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多梅尼·斯卡拉生活在巴洛克时期,但是他创作的音乐风格却是超越了巴洛克时期的范畴,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曲家之一。尤其是在键盘音乐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斯卡拉在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斯卡拉创作的单乐章古钢琴奏鸣曲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古钢琴奏鸣曲式,他的创造性影响了海顿古典奏鸣式的成型;影响了古典乐派的钢琴创作道路,预示前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成为巴洛克时期新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

  • 标签: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键盘演奏技巧 奏鸣曲 键盘
  • 简介:谢应芳是元明之际的著名耆宿,文名颇盛,同时又以沉潜性理、俗卫道扬名于世。明人王昂曾评价说:"其景贤誉髦有周公胡瑗之心,其卫正辟邪有韩子欧公之力,其砥砺顽钝、表正风俗有严陵隋光之操。"①因此《明史》列之入《儒林传》。

  • 标签: 风俗 事迹 著述 元明之际 《明史》 明人
  • 简介:放射与门诊部急诊室之间隔着两个大花园,两个花园之间一条笔直的林荫路把前后两幢楼连在一起.小路是两幢楼之间来去的最短距离.这条只够两三人并行的小路,平常有着奇怪的安静,偶尔有穿白大褂的医生在两幢楼之间穿行,也有病人,其实更像是家属,拿着检查单和大病历袋来去晃悠.这条路绝大多数时间属于安宁,安宁是一种包裹着的吸蚀物,对生命紧迫的争夺在这里陷入一种无声的沉溺之中.在放射与急诊室之间,真正危急的病人只在楼两侧的大路上呼啸地被搬运.

  • 标签:
  • 简介:劳伦斯·韦努异化翻译理论的默认语境是以英语为目标语,以其他相对弱势的语言为源语,因此存在着单向性的缺陷。本文从韦努理论的这一默认语境及其单向性出发,通过重点分析韦努所提倡的异化翻译在英关文化语境下对西方普世主义思潮的反拨,对英美文化重塑自我认同的促进,以及在其“翻译伦理”背后掩藏的“本土文化利益至上主义”倾向,揭示其理论真实的“文化政治议程”——即通过异化翻译在英美文化中移入其他文化的特质,从而为英美社会和民众找寻一种重塑自我认同的全新模式,并期待通过各类异化翻译作品来影响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改良。本文认为,韦努的理论归根结底落实在英美文化中,其对于英美文化的意义远大于对其他文化的意义;与其说是对英美文化霸权地位的一种解构,不如说是对英关文化自我认同的一种重塑。

  • 标签: 韦努蒂 翻译理论 重塑 解构 文化政治议程
  • 简介:<正>重大事件[“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时,国民党政府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撤至山海关内。日本侵略军乘虚而入,于9月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至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 标签: 日本侵略军 日本侵略者 帝国主义侵略 柳条湖 谢晋元 南满
  • 简介:最近二十年来,米·阿·布尔加夫(1891—1940)在苏联声誉日隆,成了深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为人津津乐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和专著。布尔加夫一生坷坎,在困苦的境遇中顽强创作,直到离开人世。他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才华于一身,写出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现实主义作家 苏联文学 狗心 声誉日隆 玛格丽特
  • 简介:丹尼洛·契斯(DaniloKis,1935—1989)可以说是20世纪南斯拉夫最伟大的作家,其作品虽然小众,但是备受布罗茨基、昆德拉、桑塔格等大家的推崇。景凯旋先生曾在《地下——东欧萨米亚特随笔》中收录他的部分随笔。2014年,中信出版社也推出了契斯的三部小说。在此翻译的这篇随笔,译自桑塔格在契斯身后编选的《诗的人:随笔和访谈》一书。——译者手记

  • 标签: 纳博科夫 乡愁 中信出版社 南斯拉夫 20世纪 布罗茨基
  • 简介:本文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重新审视纳博夫的小说《洛丽塔》。在精神分析学中,"纯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同时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因此本文将围绕"纯真"这个概念,重新审视小说《洛丽塔》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命运。

  • 标签: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 纯真欲望 精神分析
  • 简介:印第安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和谐、平衡、统一的宇宙观之上的,这种宇宙观对于唤起当代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回归印第安传统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希尔在小说《仪式》中,通过展现印第安宇宙观的独特性,表达了印第安族裔群体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仪式》 传统文化因素 印第安宇宙观
  • 简介:出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最蓝的眼睛》是当代富有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读者通过阅读该小说体验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主义的严重影响下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过着被边缘化的心酸的生活,并且遭受着内心痛苦的折磨。正是十分顽固的种族歧视、黑人传统文化的丢失、冷漠的家庭亲情以及个人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主人公黑人女孩佩拉的悲剧。通过对佩拉的悲剧的分析,读者们能看到:只有黑人们重新拾起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重新建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才能使自己不会迷失在主流社会之中。

  • 标签: 《最蓝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 佩科拉 悲剧 种族歧视 自我迷失
  • 简介:苏联解体前是世所公认的电影大国。但是,自1918年苏俄发行第一枚邮票起,至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止,在苏联发行的总共5000多枚邮票中,只有1枚邮票是纪念电影导演的。这位获此殊荣的电影导演就是亚.彼.杜甫仁。杜甫仁是乌克兰人,1894年出生在契...

  • 标签: 杜甫 电影导演 乌克兰人 前苏联 《土地》 邮票
  • 简介:美国色域画派的代表画家马克·罗斯是近十年再次被西方艺术届广泛关注的独特画家之一,其作品凭借单纯的绘画语言承载着深邃的宗教感和永恒性。本文通过剖析马克·罗斯绘画独特的形式语言,认为光是画家作品的真正主题,在分析其作品光色系统的同时,揭示出画家个人化的以物载道的创作方法。

  • 标签: 马克·罗斯科 色域
  • 简介:巴黎第三大学教授皮埃尔·索尔兰在为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教授安德烈·戈德罗《从文学到影片:叙事体系》一著作序时写道:“叙事是根据接受者而建立的一种安排……词语和句法提供多种多样的表达能力,能够描述一些情景或一些情感,文学的艺术就在于操作词语和句法,使一个故事情节引人人胜,仅仅陈列基本素材,故事情节可能流于一般。”

  • 标签: 《教父》 叙事 三部曲 科波拉 大学教授 故事情节
  • 简介:前不久小均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告诉我他的博士论文《纳博夫:那双眼睛,那个微笑》即将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为他写篇序言,我立即回信表示很乐意为他写序。

  • 标签: 纳博科夫 序言 文艺出版社 创作 反讽 自由
  • 简介:郁达夫先生有一句名言,说“五四”新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成功就是“个人的发现”。可惜这一重要发现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否定甚至唾弃,一直到三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又重新被人提起,启蒙,逐渐地恢复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尊严的重视和自觉。从今天的立场反思这三十年的人文主义发展道路,大致也是可以分作两步,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到1989年可以算作一个阶段,因为思想解放运动本身是上层政治权力斗争的产物,所以这一阶段达到的人的自觉还是比较宽泛的,政治化的,如强调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有独立思考的权力,

  • 标签: “五四”新文学运动 “身体” 意识形态 思想解放运动 象征 “五四”时期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伽达默尔和利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分歧。利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的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倡导的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的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的分歧体现的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观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的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的理解的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的自我理解的真理。利的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的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的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的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的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的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 标签: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