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三月赏樱,六月观荷。花开本是自然界季节轮回的必然,看花赏花偏偏成为现代都市人趋之若骛的雅事。无缘武大三月的樱花盛事,有幸赶上武汉东湖六月的荷花节。"赏"乃文人雅士之风雅,不敢亵渎,我一介书生忙里偷闲,凑个热闹,姑且只能说是看看,谓之"观"也。爱好摄影,可惜走得匆忙,没带单反。还好,智能手机在手,能拍,只是像素低些,效果差点,随拍几张,写几句观荷之感,也不枉到此一游。
简介:在香港,想找怀旧的滋味,荷李活道是一个不错的好去处。比起香港的其它许多地方,荷里活道“旧”得让人费解。这么一个距中环并不太远的地方,却几乎看不到时代的光鲜。日暮的时候,荷里活道映着夕阳,晚风中飘着悠悠的年代气息,你会忽生一种错觉,岁月从未远去。
简介:《大寺荷风》是清代官员杨二酉描写家乡晋祠东侧南、北大寺村莲园美景的一首古诗,诗曰:“步出祠东路,六月乘早凉.未入莲花国,先闻水面香.浅碧翻风盖,深红贴晓妆.莲村千顷色,真作万荷庄.”“大寺”指始建于北齐年间的崇福寺,寺院隔开南、北大寺两个村子,寺庙周围是二三百亩大的花池.
简介:<正>青年画家孙承民在我省美术界开始崭露头角,话还要从他的插图和连环画说起。自一九七四年以来,他陆续发表插图、连环画作品达千余幅之多。面对这些画作,便有一种勃勃生机迎面扑来,使你看到一个奋斗者的足迹,使你感到他一直在对艺术进行不停
简介:在中国话剧史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自1930年代中后期起为更多人知晓,他在中国声誉日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后来还一度发展成为支配性的存在。两相对比,堪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并称的另一位俄苏舞台艺术家梅耶荷德的形象,则要黯淡许多。不仅译介文字相当零星,追摹的实践似乎也尤其稀少。
简介:本文选择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个案群体,即区分作为北大出身的冯至(通过纵向的时段线索)和清华背景的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来探讨现代中国荷尔德林接受史的一个面相,进而从荷尔德林的中国结缘讨论德文学科史的深层问题,强调学者学术趣味形成受到学术语境和生性选择的双重制约;学术传承的代际迁变、中外激荡氛围里的刺激成长和中国日耳曼学传统的初步建构的关系;中国日耳曼学的建构形成最终和本土问题引发的主体意识之形成密切相关。
简介:荷尔德林生前一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如今他已经是一位举世闻名的诗人,这与海德格尔慧眼识珠不无关系。荷尔德林幼年丧父,在精明的母亲的安排下,他先是在教会学校学习,后来进入图宾根学院,主修神学,但他对哲学更有兴趣,并在同学中与黑格尔和谢林结为好友。之后,荷尔德林一直致力于古希腊哲学、历史的研究,并以写诗作为自己钟爱一生的“清白无瑕”的事业。
观荷随感
香港荷李话道
大寺荷风——乡村振兴考察
小荷才露尖尖角——孙承民和他的画
论中国早期左翼演剧的“梅耶荷德倾向”
现代中国的荷尔德林接受——以若干日耳曼学者为中心
艺术作品的本源何在——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倾听与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