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清澈的河上,几叶扁舟停靠在码头旁,随着水波的起伏轻轻荡漾。初见丹洲,比起平日里朋友圈相片上看到的还要真实还要美。拾级而上,踏上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扑鼻而来的是柚叶的清香,很快的,出现在眼前的是大片大片的柚树林,满眼的绿油得似乎要滴落下来,树上缀满了果实,正值生长期的柚子虽然还没有穿上黄色的外衣,却也沉甸甸的,把树枝压弯了腰,有的还垂到路面上头,调皮地碰一碰路人的肩膀,路过的人们驻足其中拍照留影。
简介:1898年6月,巴西人阿丰索·塞勒多拍摄了一部名为《瓜纳巴拉海湾》的短片,巴西从此有了自己的电影。到了1925年,巴西电影业有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批电影制片厂和数百家电影院。性急的爱国者们于是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应该看所有的巴西影片!”但是,没有令人喜闻乐见的、真正站得住脚的影片,仅凭着口号是吸引不来观众的。恰在这个急需优秀国产影片的时候,温贝托·莫罗进入了巴西影坛。莫罗生于1897年,后来他看了几场电影之后就爱上了这门新兴的艺术,决心献身于电影事业。他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观摩能看到的每一部影片,特别是美国影片,悉心揣摩、刻苦钻研,逐渐掌握了一些导演、摄影、美工的技巧,于1925年拍摄了自己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以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