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200 个结果
  • 简介:广西的“海洋文化”主要指北部湾文化。对应广西的“山地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边关文化”等,北部湾的“海洋文化”更代表了广西的开放、开拓精神。随着泛北部战略的实施,北部湾地区正成为中国一东盟经济圈和自由贸易区的交汇中心和桥梁。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一极,泛北部湾的经济发展将是广西获得飞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 标签: 北部湾地区 审美特征 中国经济增长 形态 画风 海洋文化
  • 简介:<正>在媒体评论的一般理解中,'戏说'主要是指创作者缺乏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尊重、敬畏态度,为一己创作意图以'游戏'、'戏谑'的方式随意草率地处理史料,从而导致文本既在内容方面背离史料记载,颠覆了历史真实不可违背的'事实正义原则',又在审美风格方

  • 标签: 审美形态 历史题材 历史真实 《还珠格格》 普通受众 审美风格
  • 简介:不妨再次重复我自己不止一次说过的比喻。就一个社会有机体而言,如果大众是社会的“感官”,知识分子就是它的“大脑”。就感官所形成的文化即大众文化当然是消费性的,笔者借用昆德拉的概念称其为“意象形态”,兹不再表。然就大脑所形成的文化

  • 标签: 昆德拉 意象形态 消费性 形而上 大众文化 知识分子
  • 简介:<正>曹毓生在《再现与表现的对立统一》(《文学报》1994年5月19日)一文中指出: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并非总是半斤八两,一半对一半,而是往往显出种种落差反差.具体说来,这是因为:作为艺术家由于主观条件与所处环境的互不相同,因而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社会生活的心态彼此有别,于是所酿造的审美意象的内在结构(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情与理的轻重强弱等等)自然也就各显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三类:一是再现型,

  • 标签: “表现” 对立统一 审美意象 再现与表现 内在结构 主观条件
  • 简介:文艺意识形态问题是文艺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从哲学和方法论传统来看,它在根本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学艺术现象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和文化理论中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较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分析研究现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及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方法。但由于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处的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差异,理论家对于意识形态的内涵及其作用的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理论方法,其特有的普遍性和一般性意义还是构成了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共同基础。正是这些差异和共同性,成为我们理解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前提。

  • 标签: 艺术现象 历史文化语境 文化现代性 现代人类社会 当代文艺理论 理论方法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正>影评:艺术理论形态之一就个人而言,不得不多少有点儿“伤心”地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由于见诸报端期刊为数不少的影评中存在着几乎是恒定式的“四段论法”模式,所以有些文人雅士则对之往往不屑一顾。所谓“四段论法”大体指:影视内容(故事)、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点。至于那些很难称之为影视艺术评论的观后感式表态式一类的文章,则更

  • 标签: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 影视 艺术评论 艺术理论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性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性,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我们正处于现代、前现代和后现代交织在一起的社会历史时期,无法用单一的现代或前现代或后现代来概括,只好用别现代称呼。“别”的“别裁”“别体”“别传”的古义,虽然在今天容易产生误读,表面上看类似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生造的词“differrance”(延异),

  • 标签: 后现代 审美形态 “囧” 社会历史 解构主义 前现代
  • 简介:民族国家意识作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王一川先生指出:“中国形象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具有空前的重要性:作家和诗人们总是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从乡土的角度来想象和构造中国形象,则是一种非常直接也比较普遍的现象。以人的自由自觉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经济、法律等层面的理性原则,贯穿在乡土中国形象的建构和想象中,在从乡土性出发对本民族的自我审视的具象表达中,形成了现代性新传统。

  • 标签: 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形象 乡土性 中国文学史 形态 国家意识
  •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 标签: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 简介:<正>吴秉杰在《面对发展了的审美形态》(《文艺报》87年10月17日)一文中指出:“向内转”的创作作为新的小说审美形态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点:首先,由于外部世界的相应隐退,它在满足人们对于具体生活过程、社会运动、历史事变的审美把握方面不免留下空白,人们呼唤着众多史诗巨著的出现,这种缺

  • 标签: 审美形态 向内转 外部世界 审美把握 社会运动 小说
  • 简介:概述革命战争小说是十七年文学中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一个领域.同农村题材小说比,它产生要早、势头也猛,自然没有后者潜力深厚.同工业题材小说比,它作者队伍庞大,更受普通读者喜爱.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文化观念和创作经验,影响着整个当代文学的风貌和走向.这种影响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效应.

  • 标签: 革命战争小说 写作形态 农村题材小说 工业题材小说 十七年文学 作者队伍
  • 简介: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一个充满魅惑性的问题,吸引着很多学者。本文试图将发生的问题还原到汉语实践中一窥究竟。但是这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要有对汉语实践的全面描述,又要有对个体汉语实践的深入挖掘。本文首先简要综述探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一些路径,其次重点描述晚清民初汉语实践的复杂形态,然后简单揭示其意义,因为意义部分涉及的内容多,必须有另一篇文章来阐释。

  • 标签: 白话文学 复杂形态 中国现代文学史 欧化白话文 新文学史 汉语实践
  • 简介:关于艺术教育中观察力的培养,一直是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研究的命题,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敏感度,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试图通过对艺术教育中的本源问题,中西方古典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着点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回归到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上来,解述切实可行的创新培养方式方法。

  • 标签: 艺术教育 形态 自然对象
  • 简介:“浪漫主义”就其原初意义上讲,是属于西方的,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梁实秋在20年代介绍西方文学思潮时就指出过:“‘浪漫的’系指西洋文学的‘浪漫主义’而言。”这一源于西方的浪漫文学中国总显得发育并不充分,现代中国浪文学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它在五四文学时曾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由是,研究五四浪漫文学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特点,探讨其生长与变异的独特原由所在,对于审视现代中国浪漫文学的整体走势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 标签: 浪漫文学 五四 西方文明 形态 现代中国 浪漫主义
  • 简介:生命艺术形态是个体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和认知。萧红小说中的生命艺术形态从本质上讲,是对美好的、自由的生存环境的追逐与向往,对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的人性劣根性的洞察,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反思。就是这种对原生态生命艺术形式的阐述与描写,促使萧红的小说作品不但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批判,更是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真正价值的反思,实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的文化对照。

  • 标签: 萧红 小说创作 生命艺术形态 文学作品 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