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一切逝去的,都在心灵的蕴蓄中化为朦胧而又胶着的情绪、意象、遐思。当你自以为不再挂念时,偏偏蓦地涌上心头,如果你妄想把捉那些充满魅惑、令人烦忧的幻象时,她却翩然而去,不留下些许影踪。追忆逝水年华,其实就是从已经被岁月的淘洗涤除了无数光影的无形之象中“抽象”地靠近曾经拥有的一切,把已经散落的片片断断在心河中用情意的浪花作短暂的集聚。哲人把时间叫做人类的“内感官”,它最终只是心灵的幻象。那么,时间感本身就带着一种灵魂的气息,有着形而上的特征。所以,李商隐的《锦瑟》才具有如此的高远境界,如此辽阔的阐释空间,让任何未曾丧失生存意识的人都从中感悟到内在于自己生命之中而又超出自我之外的一种音乐般的精神。对,《锦瑟》所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的音乐精神。在追忆中我们“成于乐”。音乐作为时间艺术,是我们心灵中那种抽象而又充满幻象的回忆的最佳载体。
简介:1944年10月1日,广西北流人、人称国学大家的陈柱(1891~1944)因中风在上海与世长辞,年仅54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学术的一生,也成为一时间学界的巨痛。陈柱,据张京华、王玉清所著《陈柱学术年谱》说,一名绳孔,字柱尊,号守玄。他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至其父陈开祯时,家道业已中落。陈柱16岁以前,或读书于家,或游学于外,弱冠时欲参与民国之际的社会革命,后因党争和内战,弃政务学,曾留学日本,归国后“考入南洋大学电机系学习。因以文学见长,遂改攻文学”。此后读书益富,著述甚夥。曾受聘于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50岁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30多年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简介:“才子佳人”叙事在古代小说中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而在当代先锋小说中则有着另一番景象。本文以余华的《古典爱情》和陶潜的《李仲文女》为例,探讨当代作家如何讲述“才子佳人”这一文学母题,余华如何化用、颠覆《李仲文女》中的“才子佳人”叙事方式,以此管窥当代小说与古典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