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在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符号:语言符号、美术符号、肢体符号、物质符号等等,如果换一个分类法,我们又可以看到政治符号、文化符号、商业符号等等。而品牌则是用语言、美术、肢体形象、物质等表现形式共同组成的商业符号

  • 标签: 品牌符号 力量 语言符号 文化符号 分类法 美术
  • 简介:“表达障碍”是舍伍德·安德森作品《俄亥俄州的温斯堡镇》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以其中第一篇故事《手》为具体研究对象,运用克里斯蒂娃的符号学理论解释这一主题的深层原因,指出“言说的主体”承受着“表达障碍”的痛苦是象征界对符号界压迫的结果。

  • 标签: 舍伍德·安德森 “表达障碍”符号界 象征界
  • 简介:《周易》经文是一个以卦辞和爻辞为主体的语言符号系统,英译《周易》译者应力求传译卦爻辞的符号意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并在译文中实现原文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

  • 标签: 《周易》卦爻辞 意义 功能 翻译
  • 简介:《摩罗博士的岛》是科幻小说奠基人之一的H.G.威尔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着力考证了此小说中伦理、法律对兽人和兽人社会的形成与维系作用,探讨了一个自上而下在未经启蒙的兽人群体中制定的伦理体系必然崩溃的原因,以及兽人的退化和兽人社会的崩溃对人类社会的隐喻。作者使用一系列符号作为道德在兽人社会中的具象化,比如"痛苦屋"、"赞美诗"、"肉食禁忌"等等,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道德和伦理禁忌起源的隐喻。兽人缺乏理解道德作用的智力,只是被迫遵守道德训诫,最终由于缺乏理性带来的对道德的自觉维护,小岛上的道德体系不可逆转地崩溃,作者借此隐喻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脆弱性,认为需要对人心中兽性的爆发永远警惕。

  • 标签: 《摩罗博士的岛》 伦理学批评 道德符号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布宁小说创作中运用的非语言系统的民俗象征,如基督教民俗文化中的象征、实物的象征、色彩的象征、信仰民俗象征等.并从这一角度分析布宁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对审美意境的透视等方面的特点,揭示作者创作中浓郁的民俗文化特色及其艺术表现手法的独到之处.

  • 标签: 小说创作 象征 符号解读 布宁 艺术表现手法 语言系统
  • 简介:<正>当今西方思想界,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理论显得尤其耀眼。实际上,无论从政治理论还是从批评方法上看,这都是一种反文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在批评界暂行立足并再掀波澜是因为它在消解中心、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等方面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即后殖民主义强调的是一种话语批判和文化政治批评。其理论家几乎都无一例外从政治、历史和文学等层面全方位地探

  • 标签: 后殖民主义理论 东方主义 萨伊德 被殖民者 后殖民理论 西方文化
  • 简介: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唐]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关于'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曰:'第三段四句,是写送行和还乡,是

  • 标签: 理解误解 诗词理解
  • 简介:辛格的《羽毛皇冠小说集》(ACrownofFeathersandOtherStories)①收集了24篇短篇小说,其中写得比较精彩的大多是对精神世界的透视。对充满着超自然力的神秘世界,辛格不是抱有怀疑态度就是加以讥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真理的虚无与幻...

  • 标签: 犹太教 幽灵 基督教 语言符号系统 羽毛 符号象征
  • 简介:神话是存在于语言之上的二度符号系统,有着类似于诗歌的对偶结构;今日之神话也是一种审美现代性话语,是构成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罗曼·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在各个方面都印证了神话的上述特征。如果我们把雅各布森的诗学话语看成一个超文本符号系统,可以说,雅各布森穷一生之力建立起这一系统去探索语言中的"诗功能",而"诗功能"反过来也浸透到他所建立的符号系统中,令其呈现出结构完美,具有诗歌结构特征的神话体系。

  • 标签: 雅各布森 诗学 神话
  • 简介:麦尔维尔的巨著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对它的宗教意义的研究还比较少.表现了麦尔维尔复杂的、难以确定的宗教观念.首先他心目中的神是中的上帝,人们必须违反自己去遵从他的意愿.他的神又是指宇宙间的神性,即硕大无比的白鲸所代表的大自然所具有的神性.他怀疑中上帝的仁慈,然而也不愿抛弃教义的约束、像当时的超验主义者那样将人提高到神的地位.

  • 标签: 麦尔维尔 | 宗教意义 超验主义
  • 简介:海明威作品中充斥着“硬汉”形象,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关注女性和女性意识的作家。本文对其短篇小说《雨中的猫》里“猫”这一符号进行解读,认为海明威笔下的“猫”是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象征:它既是没有归属的漂泊者,又是渴望理解的社会零余人和无奈的被动接受者,其指代的女性生存状态就是非中心与边缘化。从符号学视角来看,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冰山原则”在于以有限的符号形式创造无限的意义空间。

  • 标签: 厄内斯特·海明威 《雨中的猫》 符号 女性
  • 简介:徐訏是一位颇具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怀的作家,他的小说因以世俗爱情传奇来追寻超世俗的情感灵智、追问生命的形而上、探讨神性与哲理而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风萧萧》是其代表作品,它关注人生的偶然性,强调命运与轮回,把宗教之爱和虚无感、宿命感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教意义

  • 标签: 徐訏 宗教之爱 虚无宿命
  • 简介: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大多是从生态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审视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还没有涉及小说创作的“生活的符号化”主题。本文将以巴赫金的社会文化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特别是以巴赫金的对话思想和批评方法为核心,深入阐释小说《白噪音》的文本意义。本文认为,作品似乎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那样贴近物质世界,却在生活的符号化过程中,更深层次地揭示了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后现代商品社会的诗性特征,发掘出后现代生活独特的精神世界。

  • 标签: 唐·德里罗 巴赫金 《白噪音》 生活的符号化
  • 简介:与清教传统有着复杂关系的美国作家霍桑,其代表作《红字》向来为国内众多读者及评论者解读为对清教伦理及其所源出的基督教伦理的控诉和鞭挞。笔者对《红字》进行重新解读,认为无论是从主题、人物刻画、叙事声音还是对清教社会的揭露都不能将该作品视为对基督教伦理的抨击,相反,作品中多处折射的恰恰是圣经所体现的基督教伦理核心:人的普遍罪性以及对这罪性的悲悯与救赎。

  • 标签: 《红字》 基督教伦理 清教 救赎
  • 简介:伦理本位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核心"。本文从解析《喜福会》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入手,分析《喜福会》如何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进行解构,又如何在"破"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家庭伦理进行重建。

  • 标签: 家庭伦理 文化符号 解构 重建
  • 简介:抹黑脸是彝族群众接亲时的一种习俗。在广西隆林、西林一带的彝族地区,抹黑脸的习俗又别具特色,接亲、节庆日都有抹黑脸的习俗。

  • 标签: 习俗 彝族
  • 简介:大体始自清代“乾嘉学派”,中国传统经学开启了“小学”和“史学”的转向,其虽已初具知识现代化的规模,但也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学作为中国思想发展之重要载体的根基。对此,本文主要以符号学的“内涵系统”及“元语言”为形式构架,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为充实性内容,一方面以之消解“小学”和“史学”对经学文本的“语料化”和“史料化”,另一方面以期重新阐释传统经学中的相关问题,并进一步为经学思想和经学信仰的“恢复”开启新的可能性。

  • 标签: 经学 小学 史学 符号学 诠释学 信仰
  • 简介:在《乔伊斯的伦理解读》一书中,玛丽安·艾德以后结构主义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入女性主义伦理学,分析了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芬尼根守灵》等作品中的伦理困境。艾德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她认为乔伊斯作品的叙事特征要求读者承担伦理责任,参与作品意义建构。该书的出版为文学伦理批评提供了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范本,也拓展了乔伊斯研究的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开创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玛丽安·艾德 詹姆斯·乔伊斯 伦理困境 责任 他异性
  • 简介:<正>星期六下午,她开车去商业中心的面包房。在浏览了一遍贴着蛋糕样品图片的活页本之后,她选订了孩子最喜欢的巧克力蛋糕。在蛋糕的一端有一颗闪闪发光的白色星星,它的下面是一艘宇宙飞船和发射台。另一端是一个用红色糖霜混合物做的行星,孩子的名字“斯科特”将用凸出的绿色字体写在行星下面。面包师是一个脖子粗壮的老人。她告

  • 标签: 赫尔德 面包师 椅子 斯科特 大夫 活页本
  • 简介:意义研究是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之一。西方人文科学的理解转向、语言转向和随之而来的意义论研究的兴盛,推动了文学意义的研究。本文从意味与涵义之争、意义讨论的两种思路以及语言符号意义问题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20世纪文学意义论的成就得失,指出交往和对话意义观对相互性、尊重和平等的追求有助于克服传统意义观的客观主义和当代意义讨论中的相对主义,代表了文学意义论发展的方向。

  • 标签: 文学意义 意味 交往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