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世纪以来,认知诗学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深入发展,四川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认知诗学研究会(筹)将于2013年10月31日一11月3日在重庆召开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PeterStockwell,MarkTurner,GeoffHall(LanguageandLiterature主编),JoannaGavins,GerardSteen,ElenaSemino,ElenaSemino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
简介:本文从莫泊桑《羊脂球》和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小说中各自的悲剧性艺术形象为范例,比较丁玲与莫泊桑相似的民族创作立场,及其不同的批判角度,分析不同艺术形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异点,探寻文学创作借鉴和个性化问题。
简介:"kickthebucket"的修辞意义因具有非透明性而蕴涵复杂的认知过程,依据三大认知理论进行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其认知形成得以明晰化。解释规约语言现象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在概念整合中充当重要关系与原则,与解释新创意义的概念整合相补充,实现了宏观层面的认知解释,而采用的语义成分分析法,也达成了微观层面的形式描写。研究发现,其习语意义是基于概念整合简域网络认知机制,与包括词源学意义和常识意义的认知补充相结合而形成,而经历概念整合简域网的非透明英语习语具有同样的意义特征。
简介:斯卡利的《由书而梦》探讨了现实中的想象和文学中的想象的区别,认为想象出来的东西单薄而没有坚硬性,但作家往往让这样的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移动,以显示出后者的坚硬性,并产生触摸的感觉,使图像变得清晰;她还认为想象出来的物体缺乏持续性,不容易移动,但作家可以巧妙地利用明亮的光照、稀薄性、添加和删减、伸展和褶曲等特性,促使图像运动起来;她还发现,花的特点最符合想象的要求,显得美丽而且适合于运动,特别受到作家的青睐,甚至可以作为形象地描写别的物体及其运动的良好媒介。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简介:<正>海因利希·伯尔是西德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那些成就卓然的出版物中,最引读者争相阅读的就数《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这部中篇小说了。这是伯尔于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部作品,成书于1974年,8月初版印行10万册,是年底销售了20万册,单单塔胜布赫出版社一次出版达100万册,成为伯尔作品中发行量最大的一部。先后被译成18种外文出版。它在国内外的影响,由此亦可略见一斑。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卡塔琳娜·勃罗姆是一个年轻的家庭助理员。她每天东奔西忙,
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会讯
行走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生里程——莫泊桑和丁玲笔下妓女形象比较
非透明英语习语“kick the bucket”的认知语义学探究
文学想象的认知基础 ——论斯卡利的《由书而梦》
“侧目而视”:埃德加·爱伦·坡小说美学的认知机制
一个受了损害的天使——从《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看伯尔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