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当我们欢天喜地地迎来李娜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及亚洲第一个大满贯单打冠军时,相信全中国超过13亿人民心里激荡起的不仅仅是对李娜深深的敬佩与祝福,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网球运动的新曙光和光辉的未来。

  • 标签: 轮回 网球运动 大满贯 公开赛 冠军 李娜
  • 简介:本文探索法籍耶稣会士马若瑟(JosephHenry-MariedePrémare,1666—1736)对中国古代经典中“圣人”一词的翻译与诠释。该词是17至18世纪索隐派耶稣会士著作里,如“圣治”、“三一”等几个关键词之一。在马若瑟对于“圣人”一词的诠释里,我发现了一个有关中文“十”字相当独特的索隐诠释,以此为基,马若瑟的三一论述从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教义讨论,转向一种道德实践的孝道理解;将圣人解释为大孝之人,将十之子转化为十字架之子。他从汉字研究探索中国古经的义理,并以象数的学理重新解释中国上古的“圣人”就是天主教里那位降生的天主。

  • 标签: 耶稣会 马若瑟 圣人 十字索隐 河图 降生天主
  • 简介:书牍文的日益繁荣留存了大量的作品,却在晋代之前未有系统的理论提升。《文心雕龙·书记篇》在挚虞、李充的理论基础上,对书牍文的文体特征、写作要求、尊卑有别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选取代表作予以评论,可谓书牍文体理论集大成。却也存在文学观念保守,论学论文书牍与帖未加关注,书启未加区分的不足。

  • 标签: 书牍文 文体观念 《文心雕龙》 功绩 不足
  • 简介:<正>1941年老舍先生在题为《灵的文学与佛教》的演讲中,对西方有自但丁《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的“强有力的传统”称赞不已,而对中国缺少“灵的文学”表示十分遗憾,尤其对像《神曲》那样“灵的文学”最能激发人的“良知”的社会教化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为何缺少“灵的文学”?老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缺少“唯有”佛教才讲的“灵的生活”。西方为何却有从《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传统?对此,老舍未展开正面论述,但说到但丁为何能在《神曲》中“大谈特谈其地狱的景况”时,他有一个猜想性的分析(“这也许他是受了东方文化——佛教的影响”),再联系上述他的“唯有”的说法,我们可推导出他的观点,即西方“灵的文学”传统是同接受了佛教的影响有关。像《神曲》那样“灵的文学”最能激发人的“良知”的社会教化功能从何而来?他认为,这是来自怫教将人分为“肉体”的和“灵魂”的存在所造成的“既有光明的要求,也有黑暗的可怕”。我认为,就文学研究而言,老舍先生发现了西方有一个自《神曲》开始的“灵的文学”传统,并看到了“灵的文学”重要的社会教化意义以及“灵的文学”的有无同宗教灵魂观念影响的有无相关,这是很有见地和启发意义的。不过,他对中国为何缺少“灵的文学”的问题的看法仍欠深刻,?

  • 标签: 灵魂观念 《神曲》 基督教文化 西方宗教 文化传统 “灵魂”
  • 简介:除《观我生赋》外,北朝颜之推的文学观主要见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有不少直接提到作家作品的地方,比如光赋家赋作就有19处以上,其中《勉学篇》6处,《文章篇》8处,《书证篇》4处,《杂艺篇》1处。涉及的赋作有王延寿《灵光殿赋》、左思《蜀都赋》(《三都赋》之一)、潘岳《闲居赋》、曹植《鹗赋》、吴均《破镜赋》(已佚)、潘岳《悼亡赋》、潘岳《射雉赋》(2次)、曹植《鹞雀赋》、班固《西都赋》、杜道士《画师赋》等。

  • 标签: 文学观念 颜之推 伦理色彩 《颜氏家训》 《观我生赋》 《三都赋》
  • 简介:对于一般读者,阅读古典散文的障碍,主要在词汇上,处处皆是陌生的字、词和典故。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大,只要查阅字典就可能迎刃而解。就是很熟悉的词,也可能茫然,甚至误读,这是由于不知古今语义的差异,用现代汉语的语义去理解而造成的。如《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并不是品质恶劣的意思,而是卑微鄙陋,地处偏僻、见识不高的意思。如“坐”,作为动词,查查字典,就不难理解,在古代,中国人并没有椅子凳子,只有席子和几,坐的动作,有点像今天的跪,只不过把臀部紧贴在脚上。

  • 标签: 古代散文 方法问题 解读 《出师表》 古典散文 现代汉语
  • 简介:宋元小说话本表现出浓厚的女祸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女妖以色祸害男性;贪花恋色让男性破国亡家亡身;妇人贪淫狠毒;妇人之言,亡国祸家。这种女祸观念是男权社会的产物,是男尊女卑的性别压迫的体现,时至今日,仍根深蒂固地盘踞在人们的意识中,值得我们反思。

  • 标签: 宋元 小说话本 女祸观念
  • 简介:责任是19世纪英国文化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当时的英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之中,社会上虽有重责任之风,却也不乏虚伪的责任话语。乔治.艾略特将责任视为挽救社会分裂的力量,成为维多利亚时代一种极有代表性的思想。对责任观念的思考贯穿在她的小说之中,通常还会卷入小说的中心冲突中,体现在人物的内心挣扎和选择上她对"邻人"、"家"、"社会"、"情感"等概念的认识也体现了她的责任观她在作品中很少"谈"责任,却通过人物和情节对责任观念进行阐释,与当时流行的责任话语形成了对照,这与她个人的信仰历程以及对作家责任的认识不无关系。

  • 标签: 责任 乔治·艾略特 维多利亚时代 社会维系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当代中国美学理论问题首先在于:各种美学理论几乎共时态地涌入,造成了中国的接受语境复杂化。新世纪中国美学理论应走出拿来主义模式,走向输出主义。季羡林先生看到了我国美学研究的误区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美学必须转型。除了美学转型问题以外,季羡林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失语”问题非常关注。季羡林先生在全球化时期为中国的诗学呼喊着它的合法性,并且努力阐明东方的中国文化和诗学所具有的美学魅力,进而对中华文化、中国诗学的国际地位加以提升。本文通过对季羡林先生的文学观念和美学实践进行分析,探索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作品创作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季羡林 文学观念 美学实践 当代意义
  • 简介:谈评论集《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陈墨(以下简称“问”):1986年,您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天命斋”,是出于何种心态?陈骏涛(以下简称“答”):是因为自己年届五十,“五十而知天命”嘛,这是孔老夫子说的。问:专业工作才做了没几年,就到了五十岁,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 标签: 艺术魅力 文学观念 现代 传统 知天命 “问”
  •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的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的自我只有超越有限的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 标签: 马克·特纳 文学疆域 思维观《文学的心灵》
  • 简介:留学英国前后,傅斯年在致蔡元培、胡适的几封书信及其他文章中,对北京大学哲学学科的设置进行了批评,表达了对中国学术、中国哲学的认识。傅斯年认为,哲学不应与文学、史学并置列入文科,哲学课程设置当要传授学生一般水平线以上的自然科学知识,尤其要具备较高程度的数学、逻辑知识。中国学术缺乏科学意识,严格来说中国并无哲学。

  • 标签: 北京大学 哲学学科 中国哲学 傅斯年
  • 简介:禅让传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天道观念密切相关。本文借助近年来学界新思想史研究的思路,主要以《史记》为文本进行内外考察,力求梳理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禅让传说与古代思想史的关系。

  • 标签: 禅让 传说 天道 《史记》 新思想史
  • 简介: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对他神话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从时空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从时间方面看,茅盾所选取的神话材料主要集中于秦汉以前,由此形成了他历史化以及神话演化的观点;从空间看,茅盾把中国神话置于世界神话之林来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把中国神话分为北中南三个部分。这些都是茅盾神话研究中的时空观的体现。

  • 标签: 茅盾 神话 时空
  • 简介:路遥正是以巨大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将《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领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路遥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身上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完成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行为,而是超越了自己反抗自己苦难的一种激情下的心血灌输,使得小说中的每一个悲剧人物都能得到生活的验证、时间的佐证,让人物形象丰满,对其的考量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都是完整的、统一的。

  • 标签: 《平凡的世界》 悲剧意识 悲剧精神 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