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姆瓦武打开台灯,拿起一支圆珠笔开始写道:“《新闻周刊》社编辑……”不料写字台上的空啤酒瓶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一把抓起瓶子,走到门外。过道里的侍者连忙奔到他跟前。“您有什么吩咐,先生?”侍者一下子脱口而出,似乎可以相信他的热忱是不假的。姆瓦武把空啤酒瓶递给他,便砰地一声关上了门,根本没有察觉侍者脸上的失望神情。原来,那侍者正等他给小费,殊不知他早在昨天就花掉了最后一个先令。他把自己的房门一锁,又回到写字台

  • 标签: 写字台 圆珠笔 小费 心脏 台灯 侍者
  • 简介:通过"诗性功能"这一概念,俄罗斯形式论学派首次将"功能"这一方法论范畴从语言学成功地引入文学学。受其启发,布拉格学派的扬·穆卡若夫斯基提出了"审美功能"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将文学的功能研究从语言层拓展至审美层。比较"诗性功能"与"审美功能"这对概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别,这些差别归根结蒂根源于两派文学功能观的不同。

  • 标签: 诗性功能 审美功能 布拉格学派 扬·穆卡若夫斯基
  • 简介:一殷企平先生在2001年第二期上发表<〈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4个误区>(以下简称)一文,引起王丽亚女士的"商榷",殷先生随后对王女士的"质疑"进行了答复.①这场争鸣是近年来外国文学研究界不可多得的亮点之一.两位学者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围绕康拉德的杰作所引发的话题,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读了他们的文章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笔者有感于两位学者的争鸣,不揣浅陋,且将一管之见道出,以图抛砖之效.

  • 标签: 康拉德 文学评论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4个误区》 殷企平 王丽亚 文学争论
  • 简介:9·11后产生新的社会形态与个人及文化想象的互动,为9·11小说的创伤叙事文本注入了新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9·11小说创伤叙事对9·11事件作为跨国的“疾病的隐喻”给予了充分再现,是对美国集体创伤及集体记忆的构建,同时9·11小说自身就是具有治愈功能的叙事,通过文本叙事伦理自身所具有的治愈功能实现.此外,9·11小说还再现了政治事件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及其影响,在构建文化创伤的过程中,9·11小说家既无意识地迎合了美国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也对美国政治进行了反思.

  • 标签: 11小说 创伤叙事 治愈 政治指向
  • 简介:六盘山花儿是中国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北"花儿"的一个分支,是流传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地区的一种山歌体民歌,蕴含着很高的艺术价值。而衬词及其旋律是六盘山花儿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六盘山花儿中的衬词旋律在花儿的音乐表现中具有引子、连接、结尾、扩充等结构功能,这从另一方面彰显了六盘山花儿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 标签: 六盘山花儿 衬词旋律 结构功能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中,“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萨克雷是一位能与巴尔扎克媲美的写"物"能手.本文力图剖析中"物"的叙事功能和萨克雷写"物"的手法.中的"物"表示出人物的身份、喜好、意愿、打算,它们影响人物的情绪,甚至命运,它们在小说中反复出入、经历奇特,引出很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场景.萨克雷紧扣名利市场中"物"之特征写出名利市场中人之百态,他使"市场"、"货物"的隐喻贯穿全文,从而揭示并讽刺了名利场的空虚实质和"物"的无价值性.

  • 标签: 《名利场》 叙事功能 英国 萨克雷 小说 文学研究
  • 简介:中国古代题画诗文常被视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与画面交相“融会”从而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本文则认为应对这些空泛模糊的话语保持审慎的态度。我们可跳出审美论之外,将题画诗文放回到原本的社会语境中,从社会功用的角度去理解其发展。本文从社会交际、地域竞争和身份建构三方面入手,来探讨题画诗文在中国古代所发挥的一部分社会功能,以及题画诗文获得发展的社会动因。这三方面实则相互关联:苏州地区文人频繁使用题画诗文进行社会交际,导致题画诗文成为“吴地”画坛的“招牌”。题画诗文助阵明中后期“吴派”对“浙派”的打压,也因此成为浙地攻击苏州的标靶。而在社会交际和地域竞争的背后是雅俗边界的变动。晚明至清代文人画学论述对题画诗文何以守住文人精英高雅“阵地”一事,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身份焦虑。

  • 标签: 题画诗文 文人交际 浙派 地域竞争 身份建构
  • 简介:作为传统修辞手法,拟称在诗歌中不表现身份与文化意识。不同的是,在拉金的《行军经过》等作品中,说话人具有明显的英格兰文化身份观,并力图通过人称变化、意图控制和提喻、反讽等修辞方式在读者心中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说话人的这种文化意识形态功能源自拉金在《上教堂》中所表达的对民族生存结构的信仰,这种信仰最终指向一种自赏惧外的“电网意识”,成为拉金诗歌的争议之源。

  • 标签: 拉金 拟称 英国性 身份 文化意识形态
  • 简介:<正>鲁迅的小说名篇《药》作于1919年4月15日,曾长期入选大学、中学教材,学术界也对这篇小说给予了持久的关注,认为这是一篇反思辛亥革命与社会思想关系的作品。这篇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以精巧的结构线索,

  • 标签: 鲁迅小说 《药》 叙事功能 夏瑜 华小栓 故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