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勃朗宁以文字为生,却将音乐放在高于文字等表意手段位置。本文从今人角度回视他这个偏向,勾勒其中哲思成分,以期对学界现有的论述做一点补充。

  • 标签: 勃朗宁 音乐 意义
  • 简介:多年以前,当人们讨论起21世纪汽车时,无一例外地为它们配置了如火箭或者宇宙飞船男B样外壳,以及原子能、太阳能之类强大与便捷动力。现如今,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已不再是不切实际代名词,2010北京车展上概念车,如一场视觉盛宴,把多年前人们对汽车幻想一一实现。

  • 标签: 北京车展 概念车 视觉 21世纪 宇宙飞船 原子能
  • 简介:现在流行关于雅各布森与“文学性”概念说法存在许多可疑之处,该概念现在重要价值与地位也使人们忽视了对其起源探究。通过细读原始文本不难发现,“文学性”并非雅各布森刻意提出一个概念,也并未为俄国形式主义者广泛接受,其与“陌生化”关系同样系后人建构。我们当下对“文学性”使用更多是源自20世纪30年代汉语中使用,以及在新时期引入西方文论时选择性误读。

  • 标签: 文学性 雅各布森 概念起源
  • 简介:列维纳斯发现了'无限他者',德里达说:'列维纳斯思想能够使我们发抖.'虽然他对这让人发抖理论做了某种程度解构,但其整体震撼力仍不减当初.在全球化日甚一日今天,对于其中所隐含同一和霸权它仍是一枚重磅炸弹.至少,我认为,现代性对话理论终将被它从基础上颠覆:对话基础将不是'心同理同',不是'交往理性',因而对话也就不应是为了'共识'、'沟通'、'一致性',而是'面对面',让他者仍然是他者,差异仍然保持其差异.

  • 标签: 列维纳斯 胡塞尔 无限的他者 外在性 面对面 欲望
  • 简介: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一种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在人物概念和人物刻画上,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既有明显不同之处,也有千丝万缕联系。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人"、"人格"、"人影"和大写"入"转变。在人物概念看似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概念过程中,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超越,主要表现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兼收并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段,塑造了兼具内在和外在特征、富于立体感小说人物,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创作走向。

  • 标签: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人物概念 人物刻画
  • 简介:我们为何惯于诉诸民族标签与地理坐标(如“爱尔兰最佳当代诗人之一”“一位美国五十年代诗人”“1927年生于西班牙卡迪斯”等)来讨论诗人之作品?面对以地缘政治分析来把握当代诗歌潮流,本文以此为基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讨作为艺术形式存在诗歌与民族想象之间难以调和、甚至是相互对立关系。作者讨论围绕75位以英语为母语诗人对民族归属等问题所做出回应展开。文中涉及访谈均为本文作者及其同事以《解读伟大创作——以诗为例》为题,于2013—2015年间在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资助下共同采集完成。以此为基础,本文还以当代主体对民族身份认同这一历史使命问题为着眼点,将访谈中部分选段作了情境化处理,从而使整篇论文上升到前沿社会学研究所关注层面(布鲁贝克、卡萨诺瓦和马莱舍维奇等学者均聚焦过这一问题)。正是诗歌语言本身找寻性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枚试金石,继而引发了作者“更从何处觅诗源?”探问。

  • 标签: 诗歌 归属感 召唤 特质
  • 简介:针对女人在父权制下主体地位丧失以及女人系谱在父权制下缺席现象,伊丽格瑞以批评弗洛伊德有关女性性欲两种有限模式为发端,提出了"双唇"意象来对女人性欲形态进行肯定建构,以展现女人系谱缺失来呼唤女性话语实践,以此走向女人自我发现与自我实现之途.这是在象征秩序领域一种乌托邦式美好呼吁和探索.

  • 标签: 露茜·伊丽格瑞 法国 女性主义 自我发现 心理学 性欲
  • 简介:那天上午,老余电话来,说“老爷子不在了”。我一时恍惚,觉得特别的意外。因为,就在前一天中午,他还乐呵呵地给我打手机,让我帮他找多年前写金庸一篇文章,他说他观点还能立得住,他要一个电子版。竟然就是这么快,前后相隔,不到二十四小时,仁健先生就走了,阴阳两界,让人痛感无常。

  • 标签: 生命 电子版
  • 简介:<正>多雨南方春季,地势低洼老家在潮湿雨气里浸泡着。雨水多时候,天井出水不畅,积聚成水汪汪一潭,有一部分就化成雾状进入房间,被木板、粉墙吸附。从我睁开眼睛,这个百年老屋已经铅华洗尽。土木剥蚀在每个雨季到来时候,由于漏雨而加剧。小孩在一天天长大、强健,家园却一天天衰颓,总是在湿漉漉清晨醒来,就可以看到外边粉墙形成各种水印图案。不是一日形成,也不是一阵雨水杰作,这么多年,谁也记不得,多少没能进入地下雨水,成了这么多形制古怪、色泽深浅不一画面。那时,我正在幼儿园里对绘画产生兴趣,画着教科图上花鸟鱼虫。这花费了我太多工夫——为了不走形,务求使一些线条固定,像树脂里一线松针,无法移动得准确。其实,我是不喜欢准确,那些太方正、对称、均衡比例,使人下笔时没了童趣,远远不如我在课

  • 标签: 虚灵 使人 雨气 花鸟鱼虫 科图 漏雨
  • 简介:<正>张弘毅没有机会回顾他一生音乐生涯,因为,生命匆匆地向前,谁也不想狼狈地频频回头,担心平白成了笑话。一直喜欢身上有些江湖气质张弘毅。他既知音乐圈子里的人背后称他为"欧吉桑",不想自己这颗"已经凉了子弹",胡乱地闯上台去不识时务地唱些过气老调。因此,他从来不曾真正表白,也不屑表白,即令麦克风当前。江湖走久,不上这个当。

  • 标签: 张弘 音乐生涯 玉卿嫂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不能自己 柏克莱
  •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自我只有超越有限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 标签: 马克·特纳 文学疆域 思维观《文学的心灵》
  • 简介:太原方言”用法复杂,其中“”字单用与“”“地”连用时用法又各不同,本文试对不同“读音及语法功能进行分析。太原方言“”主要有[t藜揲21]、[ti45]两种,另有个别读作[ti藜揲2]。语法功能上可以做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有表能愿、趋向等语法意义,还能作代词构词语素等。

  • 标签: 太原方言 “的” “的的” “地的”
  • 简介:我向来认为,诗人是天生——任何后天修炼与模仿可以产生诗作,但诞生不了真正诗人,有些诗作永远在三流水平徘徊,那必定因为作者不是一个天生诗人,这样的人还是不写为妙。天生诗人即使不写诗也能让你感到诗歌律动,天生诗人一旦写作,语词就会散发一种光芒,朴素内敛,不动声色中自有无尽诗性绵延,这样品质不会因岁月更替、环境变迁而被损伤。小海就是这样诗人。

  • 标签: 诗人 天生 灵魂 歌唱 诗作 诗歌
  • 简介:据史料记载,广西北海蛋家人大多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从珠江三角洲江边和海边迁徙而来。他们撑船摇橹,落地生根,守望着蔚蓝广阔北部湾,繁衍生息,演绎生命。在北海这个既年轻又古老舞台上,他们以民俗名义,一代代地上演着开创生活、推演历史、传承文明大戏。在他们将生活细化成吃、穿、住、行、劳情境中,最为精彩的当属“以船代轿”蛋家婚礼风俗。

  • 标签: 婚礼 生命 珠江三角洲 史料记载 鸦片战争 北部湾
  • 简介:史铁生名作《秋天怀念》在文体定位上存在着分歧,它在史铁生作品集中有一个从小说列到散文发展历程。本文通过详实资料证实了这部作品是一篇小说而非散文,并对这篇小说在史铁生文学创作中进行了简要定位。

  • 标签: 《秋天的怀念》 文体 小说
  • 简介:这是一座多雨城市,连绵雨水将我爱与伞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那是一把黑色伞,伞柄上包着皮革,一行白色线缝针脚,金属伞尖儿微微弯曲。从阿贝街驶往车库最后一班公交车就要出发了,我们急忙跑去赶车,偏偏把伞尖儿钩在了穆尼家窗格上。待我们下车会合时候,正赶上布兰查德城鼓笛乐队在伯格码头公厕后进行表演,观众不多,就几个从苏格兰酒吧门前路过行人:“有朝一日他会来/我所爱的人/他腰身壮,体魄强/我所爱的人。”这是一个礼拜天下午。

  • 标签: 公交车 苏格兰 码头 行人
  • 简介:对于谎言,对于真实,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能够默契地走在一起,成为社会某个时期一个风尚。一九九八年施瓦辛格主演那部《真实谎言》谢幕并没有让真实和谎言从我们意识视野走失,相反地关于谎言与真实我们在争议与怀疑中给予它生活中一个座位,默认了它存在。不知这是我们对于生活无可奈何,还是我们根本不想深究生活本来真实面目,就像记忆伤疤在疼痛过后我们赋予它瑰丽斑斓色彩一样,当初真实疼痛在虚假记忆里也沉淀成了美好。

  • 标签: 真实 魏微 瑰丽 小说 谎言 默契
  • 简介:<正>关于"80后"作家,关于"青春文学",虽然有不少好评与市场意义上成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写出这一代精神内核,能够写出自身独特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在我看来,笛安《宇宙》则是这样一篇作品,在华丽语言与流畅叙事之外,它让我们看到了真切生命体验——那种无所不在孤独感,以及为克服这种孤独感而展开想象,一种丰富、奇诡而带有神

  • 标签: 青春文学 这一代 虚无感 市场意义 兄弟关系 家族关系
  • 简介:《一个青年艺术家画像》第五章中斯蒂芬所阐述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乔伊斯早年相关思考翻版,无数学者将小说这一段作为研究他小说艺术重要线索,将之等同于乔伊斯本人美学理论和创作宣言。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作者与主人公、原材料与小说界线,也未能准确道出这部小说独有特征——反讽。小说中关学理论逻辑矛盾、斯蒂芬在自己理论与实践之间巨大裂缝、过于宽泛失之精准美学要素,无一不显示了斯蒂芬美学实际上是乔伊斯反讽艺术组成部分,而反讽前提则是乔伊斯对自己过去审视与超脱。

  • 标签: 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美学 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