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甲戌本缩微胶卷定格于1950年春,凝固为这个时间点上甲戌本的原始形态,影像大体上真实可靠,具备文献价值。缺陷是颜色黑白,拍摄差错造成大量文字扭曲变形、残手缺脚甚至完全消失。书末刘濮俞跋八条踪影皆无,乃某种低级的技术操作失误所致。原本上四条脂批被影本初版所漏印,致使嗣后影本及红学资料尽付阙如。胶卷弥补缺憾,值得庆幸。如第27回硃笔侧批“且系本心本意狱神庙回内方见”,其中“方见”二字是原本原文,并非胡适凭空拟补。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该胶卷的底片和正片各一套,闻所未闻。

  • 标签: 甲戌本 胡适 缩微胶卷 影本 脂批
  • 简介:“抓药”与“打药”程甲本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写贾蓉送走为秦氏诊脉看病的太医:方出来叫人打药去,煎给秦氏吃。①句中“打药”二字,与脂抄各本及后来的程本系列如东观阁评、王希廉评、张新之评、金玉缘各本均同,唯程乙本独作“抓药”。诸本第六十九回、程甲乙两本第八十三回都有“抓药”一词,程乙此回改“打药”为“抓药”,使前后文词保持一致,这也是乙本文字修订的一个原则。

  • 标签: 程本 程甲本 王希廉 金玉缘 宝钗 贾蓉
  • 简介:徐俊先生《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是近年来对敦煌写本诗歌进行全面而系统整理的巨作。但在原卷辨认、文字校勘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馀地。

  • 标签: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校勘 补正
  • 简介:陆小曼日记,最早公开在一九三六年良友出版的《爱眉小札》单行本。此前,徐志摩去世后两年之际,陆小曼应约整理诗人的日记、情书,以徐志摩手书的“爱眉小札”为题,陆续发表于《论语》杂志。开始发表时陆小曼写了细说缘由的“前言”(后来的单行本《爱眉小札》只载陆小曼一九三六的序),虽然提到了两人曾“各写一本”,但《论语》并未刊登陆小曼日记。直到单行本出版,她才把自己的二十篇日记收编到书里。

  • 标签: 陆小曼 日记 《爱眉小札》 版本 校读 《论语》
  • 简介:欧金岷在幸福小区门口摆了一个修车摊,闲暇时就支起棋局,跟别人下上几盘。这天,欧金岷和小区里的沈源老师杀得正欢,沈源的手机忽然响了,他接完电话,对欧金岷说:“欧师傅,别下了,咱回家吧!”

  • 标签: 故事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江南的冬季很少落雪。从十一月到次年二月,往往只有淅淅的雨为已然萧索的世界再增添一份清冷与凄凉。偶尔有雪,也是小得可怜。在江南生长了近二十年,我已习惯了这里温暖潮湿的气候,所以并不爱雪。可是有一年临近冬天的时候,我无意间翻开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发现了那首《采桑子·咏雪》,却从此开始暗暗盼望雪的降临。

  • 标签: 纳兰容若 采桑 江南 纳兰词 红楼梦 饮水
  • 简介:环顾瀛寰,人类最浩大的人力建筑工程,唯我中华长城而已。我曾五度登临长城,几多哲思不同,宛若品读一部奥妙的史书长卷。1长城长,犹如蛰伏的蟠龙,自然的屏障,横亘神州大地。人说,“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老龙头是蟠龙之首,“天下雄关”的嘉峪关是蟠龙之尾,首尾相间一万里,素称“万里长城”。但这并不准确。

  • 标签: 万里长城 建筑工程 山海关 嘉峪关 史书
  • 简介:去年到马鞍山约见朋友,开心两日,分手时,朋友送我一尊石头。如今。玩石头早已是坊间的时髦了。还有许多人靠玩石头早已成了大款大腕。至于那些稍微有些身份的主人家里。无不摆满了千姿百态的各种石头。那些石头配上红木底座,甚至价值连城,石头早已成了身份和财力的代名词。

  • 标签: 石头 马鞍山 代名词 朋友 财力
  • 简介:我是在上海“开学”(就是开蒙),向孔老夫子叩头的,可是私塾却是到了广州以后。广州比较保守,私塾很多,因为家长还是相信老一套,喜欢让孩子古书。我一共凑过两家私塾,换私塾只是为了离家近。我们到广州先是租房子住,与此同时,我爸爸买地造屋,就有了新家。我记得造屋打地基前,爸爸曾带着哥哥和我,跟在一个喃呒佬(即道士)后面绕宅地走一圈,这叫“行墙脚”,之后新屋造好,我们便住新屋了,地址在文昌路五福二巷新街三号。

  • 标签: 私塾 广州 开学 家长 孩子
  • 简介:<正>沈从文先生写过一篇散文叫《云南的云》,文中写到了云南的云,北京的云,湖南和河南的云,各具特色,妙趣横生。在他的笔下,这些内地的云,轻飘、舒缓、温情,即使要下暴雨的黑云,它的底色仍是有亮光的。沈从文先生可能没有到过青海的玛多,所以没有写到玛多的云,假如先生去了玛多,我不知道他会如何来写那里的云。数年前我去过那里,那里的云至今还在我的眼前飘浮,让人久久难以忘记。玛多以西的云与中国内地不同,它猛烈、雄浑、神秘,带有野气。我最初看时,内心被震撼,继而是思索和疼痛。我不知道为什么而疼痛,它是否触到了我生命中的隐秘?

  • 标签: 我不知道 沈从文先生 下暴雨 玛多 浓得化不开 《十月》
  • 简介:<正>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及其后不久中国政治生活中发生的令举世震惊的强烈冲击波,在当代中国人的经历和记忆中,也许是一种永远难以抹去的刻痕。李景文的中篇小说《地震》(《山花》2003年第6期),并不是直接描写这一历史事件的,但是他却以这一地震作为历史背景,写了在远离唐山的苏中地区一个小县城中的波动。这一由地震的余波所牵引出的几个中学生的小故事,似乎很难与大地震有什么牵连。可是作者既然把小说命名为《地震》,以似乎暗示着

  • 标签: 小说叙事 举世震惊 政治生活 苏中地区 婚姻悲剧 政治话语
  • 简介:《挽歌》(《上海文学》91年5期),自然想到了叶兆言的另外两篇关于现代爱情生活的小说:《五月黄昏》和《艳歌》。叶兆言以其随意调侃的笔触剖析着在都市生活中被世俗力量压扁了的爱情,并试图去寻求一种完美的爱情模式。在前两篇小说中,作者的蕴意比较模糊,留给人们的只是从一连串平淡无奇的生活琐事中能感受到的、却又难以表述清楚的东西,这或许正是作者的追求之所在。而在《挽歌》

  • 标签: 叶兆言 艳歌 生活琐事 《上海文学》 叙述手法 压扁
  • 简介:历史是一道无法穿越的河流。我只能站在河流遥远的一端,透过时光的镜头孤独地眺望。犹如面对一坛尘封已久的老酒,我该以什么样的姿势去品尝,才不会打破这份沉静的醇厚?思绪是背井离乡的游子,零落于时间的枝头。一些熟悉而陌生的影子,重重叠叠地奔突在时空的巷道。一些遥远而邻近的声音,模模糊糊地飘悠在岁月的村庄。最顶天立地的英雄,最聪明能干的智者,最家财万贯的富豪,最十恶不赦的奸臣,都已化作历史巨马飞蹄下的一粒粒烟尘在飞舞。一种熠熠生辉的文化和传统。化作不死的精魂,生生不息地流淌。回头眺望这些不死的精魂,才发觉它已喂养我们五千年。五千年呵,我们已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这份醇厚的所有营养。

  • 标签: 镜头 孤独 透过 尘封已久 河流 姿势
  • 简介:  贾平凹的文字对于我一直是具有吸引力的.因为,他从未停止过向前走的脚步,有时,他是缓慢的,有时,他是大踏步的,以别人难以追赶的速度,孤独地然而却是很坚定地往前走.那是因了一种来自心灵的力量.……

  • 标签: 读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