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1987年9月24日的《苏维埃文化报》刊出苏联学者谢·托罗切夫的文章:《中国第一次全国电影汇映》.文章生动而详尽地向苏联读者介绍了我国198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电影汇映的盛况,指出有100余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参加这次汇映,规模在中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国内受到重

  • 标签: 苏联 电影 苏维埃 纪录片 动画片 故事片
  • 简介:<正>《亚玛街》写完了。库林怀着布鲁诺赴宗教法庭时坚持真理的心情,写下如下题辞:“我知道,很多人会把这本书当成淫秽的书,然而我仍诚心诚意把它奉献给母亲们和少年们。”库林的担心被证实了。《亚玛街》一问世,立刻在俄国批评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尽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真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宗教法庭 俄国 亚玛街 布鲁诺 作家
  • 简介:……暴风雨渐趋平息…………水流愈来愈平稳,被摧毁的小船已不能乘坐……自古以来鸟儿就有这样的心性——总有一天要返回自己的窝。……果然乌儿回归自己的噱园,——它们的窝还温暖…………我象这一群群的鸟儿,迟早要返回伊塔卡河绿色的两岸……在那里,青春用朝露、用雨的交响曲将我扑打,——我用大镰刀割过自己的青春,可它象再生草一样依然长啊长啊……在那里,白桦树对我簌簌地作响,它的技条垂在河面上;在那里,我曾伸出孩童的手臂捕捉从云后往外张望的月亮……在那里,小木房的四周向我延伸着落满尘土的道路,有如伸出暮年多皱纹的手,召唤我迈步进屋……应着她这不甚大胆的召唤,有朝一日我会在黎明的寂静时分抵达,找出那早已

  • 标签: 热拉 泉水 白桦树 暴风雨 时分 绿色
  • 简介:一、引 言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物语言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些语言都是作家精心设计、雕凿而成,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家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而后升华、凝练生活,对不同人物根据其社会地位、出身、职业、人生阅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等“量体裁衣”,赋予其个性化的语言,以此来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有一种闻其言而见其人之感觉。所谓规范性语言指的是作品人物由于不精通所讲语言或受母语干扰而出现的违反所讲语言规范的现象。这些规范性的语言可能涉及到该语言体系的各个层面,比如语音不标准,词法、句法不规范,语义、修辞、逻辑等错误。这些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同样也是作者源于生活、升华生活,有意识、潜心设计的,作者把这种规范性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用来构筑自己的人物形象。这些规范性的语言是作者加工而成,所以从本质上讲,它也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正确翻译这些语言对再现个性化的人物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何传达原作中这些规范性语言,我国翻译界对此鲜有研究,因此本文拟将探讨作品中人物规范性语言的翻译,以此抛砖引玉,求...

  • 标签: 中人物 人物规范性 文学作品中
  • 简介:象征主义源于法国,俄罗斯象征主义毫无疑问是在法国象征主义的强有力影响下而产生的。“象征”一词源于希腊文,是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演化到今天,就逐渐地化为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了。高明的象征往往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用叶芝(Yeats)的话来说:“...

  • 标签: 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诗歌 俄国 钱钟书 俄罗斯 亲缘关系
  • 简介:评论界普遍认为巴赫金和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思想存在一定差异性。巴赫金对复调小说推崇备至,而纳博科夫则认定作者的绝对权威。然而,巴赫金对于审美活动的“他者”与“我”,即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模式分析是动态而多元的。如果说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侧重于作者和主人公的平等对话关系,那么在《审美活动中的作者和主人公》中则强调了作者对主人公和作品整体性的超视建构,彰显了审美主体间的平等、“复调”关系。而在纳博科夫声明作者始终在场的同时,自然也指明了作者与主人公的强弱对立。可以说。就探讨审美活动主体关系性这一问题,巴赫金与纳博科夫的思想是共性中存在差异,差异中又存在共性。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审美主体平等对话视角来分析纳博科夫小说《防守》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博弈关系,以期拓展对巴赫金理论和纳博科夫创作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巴赫金 纳博科夫 《防守》 审美事件 主体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