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近期上映的影片《拆弹专家》,以紧张刺激的情节、逼真震撼的场面、扎实丰富的类型化手法,以及出人意表的“反类型化”处理,在“五一”档斩获了不俗的票房。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说,刘德华饰演的香港警方拆弹专家章在山,在影片中占据了压倒性的重要分量。

  • 标签: 刘德华 香港 队长 人物形象 类型化 专家
  • 简介:今年保利香港拍卖珠宝钟表版块共上拍192件拍品,较去年的11件藏品数量可谓大幅攀升。2013年春拍总估价15686万潜元,成交5519万港元,虽较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之成交额尚有较大差距,但已获得显著增长。其中估价最低的1/3的拍品成交量为43件,站到总成交件数(89件)的一半左右。

  • 标签: 香港佳士得 盘点 成交额 成交量 估价 拍卖
  • 简介:我们首先要将表演艺术放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的语境中去,通过艺术节去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大众对艺术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普及艺术教育,否则,空谈市场没有意义……2018年2月23日至3月24日,第46届香港艺术节以"真·我角度"为主题,推出130场国际及本土艺术家的演出,约470项"加料节目"和教育活动,共1700名优秀艺术家参与演出,观众达113000人次,售出逾92%门票。

  • 标签: 香港艺术节 艺术评论 艺术家 戏剧节
  • 简介:赵良骏导演的新片《老港正传》是一部向香港回归十周年献礼的影片。在这部怀旧气息十足的片子里,作者借用《阿甘正传》的叙事手法,希望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折射“大历史”的变迁,电影以一位电影放映员的视角,见证了香港四十年来的历史巨变和岁月沧桑。

  • 标签: 香港回归 精神 《阿甘正传》 “小人物” 叙事手法 放映员
  • 简介:香港粤剧青年女剧作者李晔,笔名文华。她与粤剧艺术的情缘颇具传奇色彩。1997年,她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后,任教于玛利曼中学中国文学科。她的父亲李石庵,曾是广西桂剧团的编曲兼乐队指挥,母亲张才珍曾是桂剧小生演员,到港前是桂剧戏校导师。李晔从小出入戏院,还跟着母亲下乡演出。由于家庭的影响,她自小就沉迷于戏曲艺术,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当1999年当香港演艺学院创办首届全日制粤剧演艺班时,为了追求戏曲艺术的理想,李晔毅然放弃教职工作,入读演艺学院粤剧高级文凭课程,学习小生行当。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 粤剧艺术 编剧 戏曲艺术 传奇色彩 乐队指挥
  • 简介:香港电影批评者通过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特刊,自觉建构出学理性专业电影批评的持续有效书写空间。1978—1989年的十二本专题特刊,形成香港电影历史回顾、作者电影研究、类型电影研究、电影文化研究四种主题模式,不断推进学理性电影批评的专业性程度。“香港电影历史回顾”特刊努力跳出印象式批评、说教式批评的窠臼:“作者电影研究”特刊鼓吹严肃的学术研究意识;“类型电影研究”特刊产生了关于香港电影类型问题的重要而丰富的专业性成果;“电影文化研究”特刊则呼应国际学界“文化转向”而具有前沿性学术意识。由此,香港电影批评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术性、理论性电影批评传统。

  • 标签: 香港电影批评 电影节特刊 作者电影 类型电影 文化研究
  • 简介:1997年无论是对香港电影还是对香港居民而言,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而事实上,这一节点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香港电影的叙述中“缺席的在场”,始终若隐苦现地制约着电影的叙述。其反映在1997年前后的香港电影中,往往呈现为两个方面的文化想象,一是移民问题在电影中的凸显.一是香港梦的终结以及面对大陆的复杂心态。而随着香港处境的日渐困窘,和中国作为大国的崛起,香港电影中对香港梦的表现也逐渐被中国梦所取代。

  • 标签: 香港梦 香港叙述 文化想象 97回归 移民问题
  • 简介:20世纪70至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投资拍摄了以《猩猩王》、《中国超人》、《星际钝胎》为代表的科幻电影。作为香港科幻电影的先声之作,邵氏科幻片在体现出这一电影类型的固有审美特征的同时,不仅通过文本复制、经典戏仿及类型杂糅折射出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于科幻电影创作的潜在影响,更体现出劝善惩恶与劝时警世的传统道德旨归。

  • 标签: 科幻片 邵氏电影 后现代主义 道德劝诫
  • 简介:本文借助族群认同理论,对20世纪60至90年代港产片中的“北佬”形象进行文化读解,就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形成、变化,对香港的身份认同,以及香港对内地的文化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香港电影对“内地他者”的建构,理解为服从于香港自我认同需要的一种排他性文化策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这种他者化策略具体展开于香港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多元性和变异性的“北佬”认知。

  • 标签: 族群理论 身份认同 香港电影 “北佬”
  • 简介:5月,最引人瞩目的艺术盛枣当属声名日降的ARTHK12的开幕,其影响力已从亚洲范围辐射到了全球艺坛,引来无数关注。头顶“巴塞尔艺博会”的光环。在提升了国际知名度的同时。引来了众多全球一线画廊以及近70000名的参观者,自然,此次艺博会的销量也是非常可观,而且观众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成为了有史以来参观者最多的亚洲艺博会。在一系列利好优势的作用下,ArtHK12显示出了令所有艺术市场人士称道的上升动能。

  • 标签: ART 香港 调查 国际知名度 参观者 ART
  • 简介:艺术节被誉为城市的"眼睛",是代表城市主体形象和特色文化的重要节点,它不仅彰显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也是城市居民以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场集中的精神聚餐、感情集合、品味追求与愉悦共享,是城市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香港艺术节迄今已步入第46个年头,虽已年逾"不惑",却历久弥新,呈现出开放、前瞻、多元、丰富的面貌。

  • 标签: 香港艺术节
  • 简介:本文针对香港后殖民时期混血儿在大众媒体中被想象的象征性身份,讨论此身份作为消费符号与身体景观的当代意义;进而,纵向比较研究混血儿在殖民时期的社会境遇,讨论“混血儿”这个概念由污名化的“种族”变为美化的“身份”的历史进程;最后,通过剖析混血儿这一象征性身份如何由体制性的绝对“种族”演变成当代视觉阅读的想象符号,本文试图解构殖民种族主义与后殖民视觉想象之间的政治、社会与文化渊源。

  • 标签: 视觉想象 后殖民 混血 景观 身体 香港
  • 简介:我们应如何看待他者的苦难?有趣的是,阿萨的经历正反映出,人们怎样区分"你、我、他",正是造成他们互惠或冲突的缘由。从古埃及到古希腊到英国;从索马里到南非到美国;从美国到伊拉克—汇聚到香港艺术节的舞台上,来自各方的艺术家颂歌起舞,传述流离者的故事,亦展露了苦难中的盼望。

  • 标签: 香港艺术节 流浪记 好莱坞 战争片 电影感 美国独立宣言
  • 简介:在舞台上呼唤文学,呼唤诗,是近年在完全剧场、形体剧场、编作剧场蓬勃的态势下出现的另一个声。在剧场里写诗,方法当然不少,而香港舞台在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股“独脚戏”风,不同的剧团与剧人先后推出由一位演员担纲的作品。就其荦荦大者,就有丁羽的《也许是幸福的人》(1993)、陈曙曦的《床底旧事》(1995)、李惐基(VeronicaNeeda)的《真面目》(1998)、邓树荣的《解剖二千年》(1999)、詹瑞文的《大食骚》(2000)、李镇洲的《狭缝》(2002),以及由杜国威编剧、李枫演出的《邓碧云》(2002),罗静雯编剧、彭秀慧演出的《夏日之火:镜花水月》(2002)等。这

  • 标签: 独脚戏 表演者 香港 现代剧场 木偶 戏剧
  • 简介:香港艺术发展局与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一个社会的艺术运作系统包括艺术家创作与发表、艺术评论和史论研究、艺术交流和传播推广、艺术教育培养、艺术商业运作,以及艺术支援和艺术发展制度保障等多方面。

  • 标签: 威尼斯双年展 艺术发展 制度建构 香港 运作系统 艺术评论
  • 简介:香港会展中心,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现实:过去在亚洲的大型展览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延时,从展览设计、策展构想到作品本身都带着一股陈旧气息。但即便有入还没有意识到本次艺博会引人瞩目的上升(被艺术巴塞尔这艘母舰托起来的),也应该不难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共时性:亚洲已经来临了。

  • 标签: 国际艺术展 香港 回忆 会展中心 大型展览 展览设计
  • 简介:从体量来看,电影产业只是“一带一路”经济海洋中的“沧海一粟”,或者是发展道路上的一怀筑路上,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绝不能小看或者遗忘了电影.因为这“沧海一粟”或者“筑路之土”,正如“米粒之珠,也放光华”,甚至可能光芒万丈,影响深远。

  • 标签: 中国电影 向南 香港 电影产业 筑路
  • 简介:香港高古轩画廊(GagosianGalleryinHongKong)将于二0一一年一月十八日至三月十九日举办“达明·赫斯特:被遗忘的诺言”展(DamienHirst:ForgottenPromises),即赫斯特的绘画雕塑新作展,

  • 标签: 画廊 香港 开业 雕塑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