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苗晶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民歌的比较》(中国艺术研究院矿究生部《学刊》87年2期)一文中,对两个大流域民歌的比较归纳为如下五点:一、两大流域的民歌,基本上能代表南北汉族民歌的整体风貌.黄河流域不论地理、语言、习俗都比较单一;长江流域则比较复杂、多样、为此,形成了黄河流域民歌的体裁、歌种少,长江流域民歌的体裁,歌种多的现象.
简介:马来西亚籍古筝名家、香港中文大学前中国音乐资料馆馆长陈蕾士教授,应我院邀请,于五月十一、十二、十三日前来我院进行参观、访问和讲学活动,受到了赵宋光院长、施咏康副院长的亲切接见。民乐系的教授们与陈教授进行了座谈。陈教授还向民乐系师生作了题为《筝乐的继承与创新》的讲座,他提出“民族音乐的发展应走我们民族自己的道路”的观点,博得师生们的赞赏和共鸣。陈教授是中国南派筝艺老前辈,对中国
简介:书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宣教方式,也是“代去杂欲”的个人内心表征。既有“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的论断,也有“画者,文之极也”的评述。凡此二论,都讲出了从事绘画之人的身份及个人修为的层次。这两点也是支撑传统绘画演变流传的重要因素,绘画体现出来的士夫阶层的心境气象,更是我们追崇的一个高点。时至今日,绘画的形式丰富多变,画者也成为一种职业的选择,当从事绘画的人的身份转变,带来的必然是创作理念的转变。从而使得传统绘画中的士夫精神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简介: "Z世代"人类当道的世纪,经典恶搞、涂鸦艺术、嘻哈潮流、拼贴文化连同一波接一波的电脑游戏让人应接不暇,如果说谁谁谁有一点"嬉皮士",好像有点讥诮的味道,等于说这个人好土鳖.人家肯定还嘴,靠,我们是"新新人类",嬉皮、雅痞和我们无关.……
简介:古往今来,琴和士的亲密关系众所周知,“士无故不彻琴瑟”是对此种关系的贴切概括。在人们心目中,古琴是士的专用乐器,古琴音乐是文人音乐的代表。但早期古琴并非士的专利品,而是广泛流传于民间。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后,琴和士的关系得到确……
简介:古琴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曾长期位列“四艺”之首,与士阶层紧密相连,而士作为“道”的承担者,也将“道”贯穿于琴文化之中。但随着历史的演替,时势的变迁,琴文化却日渐式微,我们不禁要问:琴士今安在?
简介:前言戏曲有文学与艺术双重性质,其艺术性又以演戏、清唱两种形式表现,先天基因就不单纯;兼之其创作与表演煊赫繁盛的明清二朝,同时也是出版业及娱乐业的高峰时代,戏曲选本作为文化商品,势必随着出版市场、娱乐市场的潮流变化。先天基因与时代风潮交织,造就了戏曲选本的复杂性。
简介:
简介:梁在平(1910-2000)是台湾筝坛的开拓者,生平创作40多首逸韵深长的筝曲;来自南洋的陈蕾士(1917-2010)则于20世纪60—80年代多次赴台讲学和演出期间,为台湾筝坛增添异彩。两位先生各有所传承,却能彼此惺惺相惜,展现深厚的传统中国文人气息,并在筝曲中以不同形式散发出浓郁的古琴艺术特质。在其影响之下,这种以偏向器乐语法而非声腔化为主要基础的风格,成为当时台湾筝乐极富特色的一项典范。
简介:清末的基督教传教士在引进和推广盲残疾人职业培训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盲人技能培训及就业问题上多有贡献。针对盲人耳聪的特点,一些传教士注重对盲人音乐技能的培训,因而推动了早期残疾人的音乐教育。但学界对于他们的工作却鲜有研究。本文以中国盲童安格妮丝.郭士立、苏格兰圣经公会牧师穆瑞为例,对基督教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盲人音乐教育上所做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
简介:<正>《牡丹亭》有着类似中国古代文化宝典般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爱情毫无疑问是这部传奇最核心、最动人的内容,也是这部传奇真正的价值所在。叔本华说:"所有的恋爱,不管所呈现的外观是如何的神圣、灵妙,实则,它的根柢只是存在性本能之中,那是经过公认的、带有特殊使命的性本能。"《牡丹亭》不只是表现古代社会的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婚姻的执著向往和追求,而且对杜
黄河及长江两大流域民歌的比较
古筝名家陈蕾士来我院访问、讲学
从中国画角度看当代士夫精神
DEVENRABANHART后嬉皮士年代的赤脚大仙
琴与士同在——对古琴命运的历史考察
琴士今安在——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展望
洞庭萧士编《缀白裘三集》考述
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士星为本刊题词
琴韵筝声——论梁在平与陈蕾士筝乐风格中的古琴逸韵
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的盲人音乐教育——以安格妮丝·郭士立、穆瑞为例
论《牡丹亭》性心理及其生命意识的升华——以蔼理士性心理学理论来观照杜柳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