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用传播和旋律两个概念的结合为论题来对音乐传播与旋律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文章中,引用了相关的资料信息;在四个小题目的分论里提出笔者较为鲜明的部分观点和看法:一、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与民歌旋律;二、音乐的乐谱传播与旋律创作的理性模拟性思维;三、音乐的电子传播与两类旋律语言;四、音乐的计算机网络传播与新世纪旋律语言的曙光。
简介: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其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以及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又通过理论性的分析论证得出未来传播学的发展趋势是,研究内容的日益深化和分支方向的多元化;再通过音乐传播学学科的成立与发展,进一步证实了未来发展趋势.
简介:本文将民族器乐乐种“江南丝竹”,作为区域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用音乐传播学的学术视野,通过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描述和举证了它在更大区域文化范围内的传播和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并同时认为,正是因为近代这一乐种的文人化发展趋势以及多种音乐传播渠道的形成,才造成这一乐种传播趋势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传播、影响与发展,构成了江南丝竹乐种动态扩散的诸多音乐社会学内容和音乐传播学内容。
简介:前人治唐代大曲研究,多关注俗乐大曲的考证、译解、形态等层面,对其传承与传播鲜有研究。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理念,从地方官府用乐机构、乐籍体系等层面对唐俗乐大曲的传承与传播进行探讨。唐俗乐大曲并非只是上层社会文艺,只能在宫廷表演,其通过专业乐人群体的创承、制度化的乐籍体系传播以及各级地方官属音乐机构的保障,从而形成多形态、多层面、多空间、网络化的传承与传播状态。
简介: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大常委会2005年8月通过我国政府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不仅实现了我国与国际社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接轨,而且大大地推动了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进程。
简介:<正>传播方式:过去从事扬州清曲艺术活动的人,除了青楼歌妓和流动卖唱的民间艺人以外,大多是男性自娱,没有正规的组织,但是他们的文化艺术水平较高,对扬州清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民国年间,扬州的清曲爱好者有自愿结合的群体"南局"和"北局",除自娱外,"南局"常在城里受聘唱堂会,"北局"常去乡间村镇演唱。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许多清曲高手被扬剧团、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清曲队,培养了一批年轻男女演员,并编演过《工农竞赛》、《光荣人家》、《刘胡兰》等新曲目。
简介:<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带来了诸多的方便,而且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已经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在网络传播环境的影响下,一些网络侵权行为也开始滋生。本文针对我国网络传播的现状,对网络传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随着我国计算机的全面普及以及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网络一体化。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空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生活与生
简介:音乐传播新探曾遂今对社会音乐传播现象的考察与梳理,是当代音乐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什么是音乐传播?当代有什么样的音乐传播?这些音乐传播对我们的社会音乐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力图从音乐传播的原始形态分析入手,来开始探讨我们试图了解的问题。一、音乐传播...
简介:"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是互联网时代我国保护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使命与必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当下我国戏曲网络传播现状的考察,发现虽然戏曲内容在互联网上有了一定的呈现,但其中也存在创新不足、互动不够的问题。针对上述不足,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简介:文章以血缘、地缘、信缘三种社会形态的建立为理论架设,论述了不同的文化机制下音乐传播、传承的特点和意义。对当代条件下的音乐文化面临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简介: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广播媒体的快速跟进,越来越多的呼麦艺术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吸引了大批群众关注这一艺术形式。探求新的传播途径、传承方式。本文以"呼麦艺术传播途径的更新"为切入点,介绍它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为众人熟知,从媒体出发,探索呼麦艺术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新途径,呼吁大家投入到呼麦艺术的保护行列中去。
简介:文章从文化传播学、接受理论和歌剧史三个角度对普契尼歌剧在中华民国的演出、译介、观赏、创作及批评的历史状况做了系统性考察。研究证实,普契尼歌剧的现实性题材、女性主义和西方的东方主义、贴切人性的优美旋律是其在中国得到百年传播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与中国传统戏曲关系密切,更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中的文化思潮和国人的期待视野不谋而合,在对其接受过程中,中国歌剧从中提取出了革命、现实与浪漫主义作风,对推进中国歌剧的发展构成了具体而显著的影响。
简介:<正>早在本世纪初音乐通过大众媒介进行传播就已经开始了,但由于录放设备的专利,音乐产业始终限于少数几个公司。为了销售,公司也提供音乐资料。它们很快就认识到:不存在人人喜欢的音乐,甚至在一个小民族中也是如此。因此,不得不发行适于不同集团、不同地域和不同社会阶层所需要的唱片。如果没有人们所熟悉的音乐在唱机上播放,人们就不会去购买这些唱机,这就导致了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剧增。批量生产的一条基本经济规律是:同种产品的销量与利润成正比,这也适用于音乐产业。
简介:本文通过传播学的研究视角,指出音乐信息是音乐传播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传播要素;并通过与一般信息的比较,分析了音乐信息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本文从狭义的音乐信息出发,揭示了在音乐传播过程中,以信息方式存在的音乐作品成为音乐传播活动的主要内容。这种特定的音乐作品信息除了具有抽象性、可共享性及储存、转换随意性等一般信息的共有特性,还具有形象性、表情性和审美性等自身特性。它与人类社会传播活动中的一般信息相比较,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简介:孔子曾说“兴与诗、立与礼、成与乐”。如何“成于乐”就要看如何“生之于心”.就要看如何通过和谐音乐教育让人全面和谐发展.并使情感得到丰富、情操得到陶冶、品位得到提高、人格得以完善。目前,手风琴在音乐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笔者结合自己参与全国手风琴考级工作的体会.谈几点手风琴普及教育的问题和大家商榷。
简介:《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一书,系武汉作者汪森、余烺天合著的一部阐述与构建音乐传播学的专著。该书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写作方法,系统地阐述了音乐传播学的发展脉络、传播理论、音乐传播现象及其在不同时代的特点。具有视野宽泛、材料丰富、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等特点,对于了解和认识该学科具有一定的帮助意义。
简介: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律吕新书》版本系统及明代诸家注释本的著述情况;第二部分阐述明代乐论对《律吕新书》接受态度的演变。《律吕新书》自明初随《性理大全》被立为教典后,蔡氏乐学即成为官方乐论,《律吕新书》的刊行亦贯穿有明一代。至成、弘之际,对《律吕新书》的质疑开始出现,这种思潮在嘉靖乐学大讨论时期逐渐升温,并在万历间达到顶峰。此后蔡氏乐学开始衰落,古代乐学高峰逐渐实现了由蔡元定至朱载堉的过渡。
简介:戏曲电影不仅是华语电影最具特色的类型,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最具中华民族标识的电影类型,其与中国电影的发展相依存,至今已走过一百余年的历程。作为戏曲电影的组成部分,豫剧电影肇始于1956年的《花木兰》。
简介:歌唱是人类最基本的音乐活动,是人类音乐生活中最普及的内容,也是音乐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目前我国经济、文化相对还不发达的状况下,并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学得起乐器,但是人人都有“声带”,人人都能唱歌,“歌喉”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最方便、最自然、最“便宜”的“乐器”。而歌唱又是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简介:<正>2004年5月31日,应我院邀请,中国科协主席、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先生到我院主讲《艺术与科学》,我院一百五十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参加了讲座。周光召先生的演讲主要围绕着"科学与艺术的价值"、"科学与艺术的共性与个性"、"科学家论科学的美"以及"人的图象识别过程"、"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中的美"等论题展开,既客观地分析了科学与艺术对"真、善、美"共同追求、科学与艺术最终都是以人为本,追
传播与旋律
从传播到传播学到音乐传播学
江南丝竹的传播与影响
唐俗乐大曲的传承与传播
“花儿”的现代传播与传承发展
浅谈扬州清曲的传播与传承
浅谈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音乐传播新探
戏曲网络传播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信缘社会的音乐传播与传承问题
呼麦艺术传承与传播途径的变化
普契尼歌剧在民国期间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音乐在发展:传统与大众传播媒介
音乐传播“信息”论
对手风琴普及教育的几点思考
多元化视角下的音乐传播学建构--读汪森、余烺天著《音乐传播学导论--音乐与传播的互文性建构》
蔡元定《律吕新书》在明代的传播与接受
新世纪以来的豫剧电影与豫剧传播(2000—2015)
谈少儿歌唱普及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周光召先生主讲《科学与艺术》